老家在宁陵|咱宁陵这个村发现1200年树龄的古皂角树!

老家在宁陵|咱宁陵这个村发现1200年树龄的古皂角树!

乡愁是什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最好的载体是故乡。而村落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是农耕文明的精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它是通向历史连接未来的“轨道”,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没有村落存在,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出发的,该走向何方。

“你家在哪里?老家在宁陵。”在豫东古葛大地上,留存、散落着许多古村落古民居。宁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些古村民居承载着葛天氏的乡愁、典韦的乡愁、吕坤的乡愁……,也留存着远迁他乡客家人的乡愁和根在宁陵留居海外华人的乡愁。

老家在宁陵|咱宁陵这个村发现1200年树龄的古皂角树!
老家在宁陵|咱宁陵这个村发现1200年树龄的古皂角树!

读史览志,以史为镜,明辨得失,温故知新。

让小编带您一起了解宁陵的“那些事”。

管 庄

地理位置

管庄村位于东经115°22′34″,北纬34°33′56″。位于张弓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2.5千米处。东至张弓南村,南接高堂村,西连桑楼村,北邻和庄村。

名称来历

明洪武三年(1370),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家姓管的中年夫妇在此落户,育有两子,管姓兄弟二人不断生息繁衍,分别建村。老大住地为大管庄,老二住地为小管庄。

基本概况

老家在宁陵|咱宁陵这个村发现1200年树龄的古皂角树!

辖大管庄、小管庄2个自然村,有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9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115亩。总户数321户,总人口1026人。均为汉族。因战乱、天灾等原因,目前管庄村内无一管姓人氏,姓氏主要有李、王、栗三大姓,另有朱、侯、孙、刘、梅、郭、闫、杜等姓氏。村民收入主要来源务工、务农和经商。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酥梨为主。养殖业以养猪为主。有图书室1间。有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各1所。有高堂沟流经,南北走向,境内长0.4千米。

历史沿革

1950年属一区。1955年属张弓乡。1958年9月为张弓人民公社高堂生产大队。1960年5月睢宁合并,为睢县张弓人民公社高堂生产大队。1961年7月恢复宁陵县,为宁陵县张弓人民公社和庄生产大队。1975年属张弓人民公社管庄生产大队。1983年12月为张弓乡管庄村民委员会。1986年4月为张弓镇管庄村民委员会至今。

武术名村

老家在宁陵|咱宁陵这个村发现1200年树龄的古皂角树!

管庄为宁、柘、睢三县结合部武术专业村。在20世纪20年代,睢县一位武术名师潘瑞林来此村开武场,当时习武之风盛行,村里男女老少都能舞拳弄棍,在方圆几十里都享有名气。此后武术在该村发扬光大,全村人人学拳,个个练武,培育出一代代武术

优秀人才。20世纪70年代初,村里的李金台、李天亮、王治德、李进德已成为宁、睢、柘一带响当当的武术名师,方圆来学武的达200多人,学员多次在商丘地区武术比赛中获得大奖,其中村民栗传海被授予“商丘武术师”称号。

脱贫攻坚

老家在宁陵|咱宁陵这个村发现1200年树龄的古皂角树!

在全县扶贫攻坚工作中,自2015年以来,包村领导县长马同和与县史志办驻管庄村工作队及镇、村干群共同努力,扑下身子为村里做实事,为贫困群众想办法,使管庄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主要是“一进”“二访”“三送”“四促”:

“一进”:进村入户,做到“精准识别”。将脚印“印”到村民家中,“印”到田间地头,调查研究,对贫困户的识别做到了“细致入微”,建档立卡。

“二访”:访社情、访民意,做到“精准管理”。走访调查每一户,通过座谈会和翔实的调查表格,掌握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脱贫愿景及下步打算,通过“一户一表,一人一卡”,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忧、所盼。

“三送”:送就业岗位、送项目技术、送文化公益,做到“精准帮扶”。在对贫困户的帮扶上实行“一户一策”,找准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有效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产业帮扶。一是进厂。为这些贫困户在县城主要企业(福润食品、驰野纺织、中翔塑料制品)谋得30个就业岗位;筹建管庄旭日旅行背包厂,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安排40个工作岗位,就业后每人月工资在1500—3000元之间。二是养殖。动员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能人先行一步。村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建起了养殖小区,吸收贫困户参股,先后有17户参与养猪、养羊。三是种植。实施土地流转,进行特色种植,贫困户李超章种植大蒜110多亩。四是手工业。动员村里贫困户进行手工艺装饰品加工,先后有10余户参与。五是培训。对缺项目、技术和信息的贫困户,积极为其联系项目,并邀请畜牧专家入村入户针对缺技术的养殖户传授技术,邀请农业专家入村传授种植技术,在互联网上为村民寻找科技致富信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雨露计划”统筹纳入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规划,整合各类培训项目,培训、转移贫困人口就业共20人。

实施“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一是为生活有困难的特困家庭送去慰问金、米油及面粉等生活必需品。二是协调卫生部门,对患有重大疾病且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贫困户给予医疗救助共3户11人。三是协调教育部门对贫困户的在校就读学生进行无息助学贷款24人。四是村里新上报低保17户18人。

同时,实施科技、文化、智力扶贫。一是组织畜牧专家对养殖户讲解养殖技术,并给养殖户免费发放了药品。二是联合张弓镇卫生院送医下乡开展义诊活动,为村民免费发放了药品。三是为管庄小学的贫困生捐赠了书包、文具盒等学习用品。四是为管庄送去了科技历史书籍,戏曲电影演出和爱心公益捐赠等。

“四促”——促农民增收、促民生改善、促社会和谐、促美丽乡村建设,做到“精准脱贫”。积极发展管庄旅游村和开展文化活动。一是打造“管庄八景”,吟赋古诗数首。二是新建卧龙湖和古亭两座,栽植了绿化树,铺设了林荫小道。三是挖掘了村史村情。四是制作了文化栏和版面数个。五是开展了移风易俗文明评比表彰活动。六是为村民配备了电脑、投影、音箱、盘鼓、腰鼓、象棋等文化器材,广场舞健身蔚然成风。

自入村以来,在多方努力下,管庄村2016年新修水泥道路2.1万平方米。还完成了农网改造,安装太阳能路灯12盏、普通路灯70盏,修建下水道1万多米。栽种绿化树木400棵,新打农田灌溉机井7眼;上报危房改造户12户;新建3200平方米健身文化广场、12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10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109平方米卫生室各一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扶贫情深

老家在宁陵|咱宁陵这个村发现1200年树龄的古皂角树!老家在宁陵|咱宁陵这个村发现1200年树龄的古皂角树!

管庄农民给县长“送礼”。“马县长,管庄村民给您拜年来了!”“马县长,给您送点俺家种嘞红薯花生,让您尝尝!”“马县长,这是俺家哩土鸡嬔的鸡蛋!”“马县长,感谢您为管庄扶贫付出那么多!”1月18日上午,来自张弓镇管庄村的几位年长村民代表来到县政府,与县长马同和拉起了家常,并送来了家里的土特产。

78岁的管庄村民李顺明将“福”字对联送到马县长手中,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对俺管庄的关心啊,俺们做梦都没想到俺庄能变恁漂亮!俺给您送福来管庄村民满怀深情到县政府看望县长马同和了!”75岁的管庄村民李继章将一小囤土

鸡蛋送给马县长,说:“俺现在吃上低保生活有保障了,这是和老伴俺老两口哩一点心意,请您收下!”村民李占法扛着一袋子红薯和花生说道:“马县长,有您哩关心,俺家哩危房改造了,养的羊也都下崽了,给您报喜来了!”村民李殿启则将村民写的感谢

信交给马县长,信中写道:“现在俺庄路宽了,灯亮了,活动也有大广场了,红白事也都简办了,家门口都可以打工挣钱,收入提高脱贫也有门路了,村里变哩非常美,新牌坊、卧龙湖,还有健身器材、大舞台,听戏跳舞好哩很!谢谢您,谢谢党和政府!”

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后,马同和县长联系张弓镇管庄村,他入村调研与大家座谈交心,提出了对贫困户实施“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重点实施产业帮扶,在县里的大企业为村民谋工作岗位,在村里办起了旅行背包厂,还让村民办养殖合作社,发展手工业加工等。对年龄较大、残疾或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户,则实施“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同时,按照扶贫攻坚九大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建设“美丽管庄”,打造“管庄乡村游”,村里的贤德广场、广惠二亭、幸福林、村史馆、文化墙、健身器材、太阳能路灯、管庄八景及新打的机井、改造后的农电线路等让村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扶贫带来的新变化,而移风易俗的开展则树立了管庄新风尚。如今,村文化室里电脑、投影、音箱、盘鼓、腰鼓、象棋等文化器材一应俱全,广场舞健身蔚然成风。村支书李殿江动情地说:“俺们管庄脱贫大变样,大家对俺村刮目相看,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更好订媒娶媳妇了!”

管庄村民感受着村里的可喜变化,对马同和县长在村里扶贫帮扶工作的付出,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动情地在感谢信中写道:“快过年了,在庄哩大伙想起恁大夏天热哩浑身湿透还在帮俺扶贫,冬天恁冷还在看望慰问俺们,还给俺送来了技术和致富门路,大伙非常感激,对您表示感谢,并向您拜年,祝您万事如意!”

基于村里的可喜变化,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村民们商量一定要将感激之情和新春祝福给马县长送到,于是决定把家里的土特产带上些,进城给县长“送礼”。马县长得知此事后,婉言谢绝,但村民们的热情高涨,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在与村民代表的交谈中,马县长感谢大伙的深情厚谊,对送来的“礼品”按市场价付了款,并勉励大家新的一年里在脱贫攻坚路上干劲更大、思路更广、村庄建设得更美更富!

古今人物

管庄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清朝道光元年(1821),村人栗永昌考取秀才,此人学富五车,语礼通达,字斟句酌,公正均衡,精益求精,名扬宁邑。村人李占魁于光绪年间也考取为秀才,他学识渊博,精通四书五经,名扬周边县境。据村里王明泉老人讲,“文化大革命”前,其家中还存放着专门给李秀才颁发的两个下面带有黄穗子的“红纱灯”。

侯鸿斌.男,生于1956年,毕业于原四川成都地质学院,现任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正厅级职务,他先后发表有关重要论文多篇,其中中国东海油田的定位就是由他提出论证的。

李中玉.男,生于1949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国中医乳腺病防治研究中心秘书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疑难乳腺病专家会诊中心主任。20世纪60年代末拜师于全国著名“张八卦外科”第五代传人李道周先生,得其真传。擅长运用中医中药传统疗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诊治外科疾病。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编的《中医外科病诊治彩色图谱》曾获得“1999年国家中医药基础研究”二等奖。李中玉还擅长书法、功底深厚,现为河南省书法协会会员。

管庄人勤奋耕作,勤俭持家,他们以“仁、义、礼、智、信”作为家教内容,倡导子女后辈克己克礼,注重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传统美德教育。近年来,该村有多名学子考入名牌大学,取得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等学位,如李豪考入上海生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李欣欣考入西安大学后为博士后导师,王金凤考入郑州大学后为博士后导师,等等。

管庄八景

老家在宁陵|咱宁陵这个村发现1200年树龄的古皂角树!

2016年以来,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下,在省、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在县史志办驻村工作队帮扶下,管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网、电网、网络、饮水、文化大院等村级基础设施及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得到完善,开展了移风易俗文明评比表彰活动。为村民配备了电脑、投影、音箱、盘鼓、腰鼓、象棋等文化器材,广场舞健身蔚然成风,村民参与建设家园的热情高涨,一个朝气蓬勃、日新月异、环境优美、团结和谐、幸福安康的管庄村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尤其是积极打造“管庄八景”,以生态乡村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1.运河石坊:宋代有运粮河从管庄北侧流经,繁华熙攘,至今河道依然。管庄入村牌坊今位于河道南侧,古色古香,巍然屹立。

2.贤德广场:贤德,乃崇贤尚德,让村民在此活动的同时居贤善俗。为管庄村文化活动中心,建有文化室、卫生室、篮球场、羽毛球场,配有健身器材,村民闲暇时在此娱乐休闲、强身健体。

3.卧龙湖韵:卧龙湖之名来源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据传,西汉末年,王莽追杀刘秀至张弓卧龙桥,刘秀脱难后避至管庄一带,再遇追兵。一马平川无处可藏,刘秀遂脱口而出:“能否有容我藏身之处啊!”真龙之言话不落空,他刚说完,平地陷坑,他遂躲藏于内,逃过一劫。后因此地地势低洼,积水成湖,名卧龙湖。卧龙湖畔,春赏花,夏乘荫,秋观水,冬赏雪,韵致清雅。

4.广惠二亭:广济、惠济二亭可供村民休闲纳凉。广,广博;惠,普惠;济,济世。寓意党和政府广济民众,惠及民生,让大家尽快过上好日子。二亭一东北向,乃东北古有广济桥居于运粮河,为南北通堑;一西南向,乃西南有惠济河清流潺潺滋润豫东。

5.幸福林荫:卧龙湖畔遍植垂柳、法桐、白蜡等绿化树,建设生态新乡村。林荫葱茏,曲径通幽,让村民生活在天然氧吧之中,感受幸福滋味。

6.演武古台:管庄自古为武术名村,习武之风盛行。20世纪70年代,此处为宁柘睢三县习武聚集之地,学员多次在地区武术大赛中获奖,村民栗传海被授予“商丘武术师”称号。此台为练武古台,平时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在此演练。据传在此曾多次比武招亲。

7.梨园争春:宁陵自古为戏窝子,张弓一带戏剧、曲艺流行,这里是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元钧故里,豫剧《抬花轿》故事发生地,花轿舞诞生地,中原婚俗活化石“大搬亲”传承地。管庄大舞台平日梨园争霸,唱戏奏曲,赛广场舞,热闹非凡,成为村里文化大餐。

8.旭日初升:脱贫攻坚重在产业,管庄旭日旅行背包厂作为“扶贫工厂”,投资百余万元,机器40余台,容纳吸收工人近百人,贫困户20多户,月工资2500—3000元。如今,管庄村正如冉冉升起的旭日,奔跑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古村文韵

行走在张弓镇管庄村卧龙湖畔曲径通幽的林荫小道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旁边古色古香的小亭、传统民居及远处矗立的牌坊,大家都会被这朴素旖旎的乡村风景所吸引,这就是管庄村在脱贫攻坚的同时,积极打造“管庄八景”发展乡村生态游以建设“美丽管庄”,所走的一条富有特色的脱贫路所呈现的效果。文人雅士杨邦师、陈金襄、马学庆、王继峰有《管庄八景》诗,收录于此:

运河石坊

运粮河岸石坊骄,历世兴衰见证标。

身献黎民通富路,屡经风雨不弯腰。

贤德广场

村俗从来重孝贤,和谐赢得百家安。

更看广场新风树,一片欢声震九天。

卧龙湖韵

数亩方塘一鉴平,鱼儿时跃碎波腾。

丝丝弱柳抚堤草,艳艳红荷落玉蜓。

旭日朝迎霞焕彩,短亭团坐友怡情。

翠湖虽小涵龙气,垂钓油然雅趣生。

广惠二亭

雕木雅亭芳草丛,连心斗角踞西东。

韵谐惠运长流水,永伴全村逸乐翁。

幸福林荫

卧龙湖畔树葱茏,天赐绿荫仙境同。

余暇闲游消烦扰,人增福祉寿苍松。

演武古台

茫茫平地一沙坪,钩戟刀叉列阵迎。

棍舞枪挥天地黯,身挪拳动鬼神惊。

情投自当齐头誓,意合更堪歃血盟。

尤慕英豪存道义,不因荣华负生平。

梨园争春

大地回春稚兴来,老青男女竞登台。

豫梆曲艺广场舞,体健神怡情满怀。

旭日初升

竭虑殚精为脱贫,箱包虽小荷千钧。

务工照享天伦乐,守着家门进福门!

村史记忆

“宁陵第一村史馆”留住乡村记忆。陈旧的各式耕作农具、手摇式粗布纺织机、浑圆的青石碾子、锈迹斑斑的老秤杆……一件件老物件儿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宁陵县第一个村史馆——管庄村史馆于2017年4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在7间展示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承载着管庄丰厚的文化、记载着管庄的历史变迁。走进村史馆,一幅幅介绍管庄村概况和村落起源与发展的资料照悬挂在墙壁上,向大家展示了管庄村的历史沿革和村容巨变。村史馆分为村情简介、领导关怀、幸福管庄、长寿福地、武术名村、古今名人、书香管庄、产业扶贫、管庄之变、红色党建、移风易俗、农村淘宝、“三·五”工作日、村头大喇叭、民俗风情等十几部分。一件件物品承载着历史,一幅幅图片记录了进程,一处处实景浓缩着记忆,村史馆不仅反映出村落的历史特征,更注重典型事件和人物等方面内容的展示。县史志办驻村第一书记姜国昌介绍,管庄村史馆将长期对外免费开放,他说:“为的就是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把全村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的历史展示给后人,让后代们记住家乡的劳动精神和光荣传统。”据了解,今后村史馆还将继续征集反应区域历史、民管庄村史馆俗文化以及农耕文明的各种实物展品,丰富其展馆内容。

古树名木

老家在宁陵|咱宁陵这个村发现1200年树龄的古皂角树!

千年皂角树 庇荫管庄人宁陵县史志办驻村扶贫工作队在张弓镇管庄村走访时,发现一株枝繁叶茂的古皂角树。经林业部门测定,该树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商丘市属于比较珍稀的古树名木。这棵古树位于管庄村民栗传法家中,虽历经千年沧桑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2017年6月15日,宁陵县林业局对古树进行了测量认定,该树树高24米,胸径65.2厘米,冠幅19米。根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相关规定,这棵千年皂角树已被列入宁陵县古树保护名录,确定为一级古树,进行了编号挂牌,并明确了管护人,实行严格保护。据宁陵县林业局副局长侯波介绍,皂角树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它学名为“皂荚”,豆科植物,属于落叶乔木,皂角呈豆荚状,可以入药,也当肥皂用,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当地的老人提起这棵千年皂角树,对往事津津乐道。据老人们讲,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过宁陵时,曾在这棵树下歇息。村民们认为古树有灵气,称它为神树,每逢传统节日,就有人在树上挂彩祈福。村民毛凤枝介绍说,解放前这树上的皂角供应全村的人洗衣服,现在还有人大老远跑来讨要皂角刺做药治病。宁陵县史志办主任马学庆说,这棵古树是村落历史的见证,是乡情乡愁的感情寄托,它也见证了管庄村的发展。

文明新风

管庄村强力推动文明新风建设,抓住移风易俗这个核心,狠刹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攀比、高额彩礼、薄养厚葬等歪风邪气,倡导文明节俭、忠孝仁义、邻里守望、向上向善的新风正气,取得了初步成效。利用村内的广播、宣传橱窗、电子屏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发放《移风易俗文明节俭倡议书》1000份,在村内民居墙上刷写涵盖“中国梦”“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10个方面公益广告30余幅。筹建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章程和红白事执行标准。开展了“好媳妇”“好婆母”“好妯娌”“乡贤”“孝贤”“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评选活动。

好媳妇:李 娟.李 秋.朱爱芝.刘香丽.杨洪叶

好婆母:姚克芝.路绪兰.毛凤芝.杨俊兰

好妯娌:桑凤阁.朱艳丽

十星级文明:李路章.李传明.刘战争.李殿矿

乡 贤:李文章

孝 贤:王治江

道德模范:侯洪德

村 训

人生在世,总是因缘;家庭村人,善恶共业。不昧因果,互相珍惜;随缘消业,不造新殃。既得为人,异于禽兽;严以修身,宽以待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人身难得,政法难闻;当下即是,超凡入圣。闻思修正,理事圆融;化育群伦,大孝至忠。有书不读,智慧难开;知书达理,身体力行。守身不贪,戒力常存;知法不犯,灾难不临。守口不瞋,定力常在;冤亲平等,毁谤不加。守意不痴,慧力常开;净念相继,无事不办。守心不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觉照不碍。富由财施,非因力取;贵由慧修,不需强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常思己过,不见他非;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不杀生命,仁慈长养;爱护生物,守康自然。不偷便宜,义所当为;乐善好施,财富自至。不淫人女,礼节相待;婚姻美满,福德自有。不言是非,信用承诺;名至实归,荣誉自来。不迷妄执,智慧常生;清楚明了,禄贵自得。财以养命,取之有道;名以显身,居之有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若能善心,万事如意。如在社会,帮助公益;热心一片,礼敬称赞。

如在家族,忍让和气;虚心成团,随喜供养。

如在公职,守法服务;诚心不失,顺众消业。

如在农业,努力耕种;直心照顾,真实住世。

如在工业,决定研究;专心发明,常学转轮。

如在商业,智慧得利;净心观机,普皆回向。

创业维艰,守成不易;吃喝嫖赌,倾家荡产。

福慧双修,功德用传;服唐勿失,村训共勉。

策划:何为

老家在宁陵|咱宁陵这个村发现1200年树龄的古皂角树!
老家在宁陵|咱宁陵这个村发现1200年树龄的古皂角树!老家在宁陵|咱宁陵这个村发现1200年树龄的古皂角树!
老家在宁陵|咱宁陵这个村发现1200年树龄的古皂角树!老家在宁陵|咱宁陵这个村发现1200年树龄的古皂角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