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與雷軍10億「賭局」後續 小米第三次殺入空調行業

7月23日,小米推出了旗下首款空調產品:米家互聯網空調,售價定在了其智能手機出道時經典的1999元,公測價甚至只要999.5元。

董明珠與雷軍10億“賭局”後續 小米第三次殺入空調行業

米家互聯網空調

一家專注於智能硬件和電子產品研發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如今殺入了傳統制造業領域不禁讓市場譁然。其實啊,這已經是小米公司第三次殺入空調領域,相比前兩次試水的心態,這一次顯得底氣更足,準備也更充分,原因就在於背後的技術力量"變速換擋"。

小米空調幕後功臣,竟是出身於空調行業具有"黃埔軍校"之稱的格力電器。站在小米空調背後的靈魂人物和"關鍵先生"肖友元,上一次創業,正是從格力過檔創維,將創維空調從無到有一手搭建起來。小米在加速做大空調的道路上,實際上採取的是"曲線救國""彎道超車"的手段。

有意思的,小米與格力兩家公司從上至下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5年前,雷軍與董明珠在參加2013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時,後者當著全國人民下的賭注一枚:賭小米5年之內銷售額能不能超過格力電器,賭資為10億!隨著兩家公司每年定期披露年報後,10億元"天價"賭局也在不斷被市場拿來熱議。

相比起小米進軍格力所在的空調行業,後者在更早的時候就佈局了手機產業,雙方似乎都想在對方的主業上分得一杯羹。2015年初,董明珠宣佈智能手機領域,儘管"董小姐"曾聲稱要做最好的手機,"三年滅掉小米"之類的豪言也不時放出,但至今在各色銷售榜單上,格力手機仍難見蹤影,也有傳言稱大部分格力手機的用戶都是其自家員工。

在手機領域上並未"大展宏圖"的董小姐隨後在新能源汽車、芯片等領域又試圖有所建樹,不過同前者一樣,兩者目前也都是隻聞雷聲大,不見半點雨。近日,更有媒體爆料稱,董明珠投資的銀隆因種種困難而遭遇裁員,原本1萬8千名員工的銀隆如今只剩萬人,媒體也一邊倒的痛陳銀隆方面擴張過快,盈利模式匱乏,依靠國家補貼等弊端。

正所謂,隔行如隔山。

格力在空調領域的稱王稱霸,並不代表在其他行業亦能如魚得水。只不知,小米如今想要抄底格力的大本營又會是怎樣的光景呢?

董明珠與雷軍10億“賭局”後續 小米第三次殺入空調行業

董明珠與雷軍這對CP

三做空調的小米

第一次:2015年小米和美的合作聯合發佈"i青春智能空調",但無後續動作。

第二次:2017年,小米生態鏈企業智米科技發佈智米空調,1.5匹分體式壁掛機,一級能效,定價4399元。目前智米官網、智米京東/天貓旗艦店仍然在售,但因定價高性價比不突出,京東旗艦店評價累計僅1000+、天貓旗艦店累計評價137個(截至2018年7月29日)。與之對比鮮明的是,在天貓平臺,可比的格力空調(1.5匹,一級能效,售價4299元),截至7月29日7月單月成交量1224筆,累計評價5762個;奧克斯空調(1.5匹,一級能效,售價2999元),截至7月29日7月單月成交量3719筆,累計評價3942個。

第三次:2018年7月23日,小米正式發佈米家互聯網空調。這款產品為1.5匹分體式壁掛機,三級能效,直流變頻,售價2199元(含200元安裝費)。

董明珠與雷軍10億“賭局”後續 小米第三次殺入空調行業

小米第三次進軍空調行業

如果就單品進行分析,這款1.5匹的變頻空調(三級能效)輔以小米便捷的智能家居控制以及簡潔一體化的設計,賣到1999元這個價位橫向對比來看還是具有相當競爭力的,相比一年前遠離主流價位的智米全直流變頻空調顯然也要親民得多。

只是空調市場不同於最初小米所進入的智能手機市場,也不同於空氣淨化器、路由器這些智能硬件市場,這個市場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小米要面對的是如同巨人一般的格力、美的、海爾等一線廠商以及科龍、奧克斯、海信等二線廠商形成的密集包圍圈,在這裡面的各家都有一條錯落有致的產品線,產品性價比並拉不開多少差距,如果只靠低價單點突破很難撼動現有格局。

更何況小米及其合作企業在核心技術、銷售渠道、售後等方面都與傳統大廠有相當大的差距。

浙商證券研報指出,小米佈局空調的野心在於智能家居,小米未來還會不斷借力國內閒置的空調產能推出多種型號的互聯網空調,以空調為範本整合米家眾多loT設備,讓小米智能家居形成一個服務閉環。若成,小米智能家居再下一城;若敗,小米輕資產運營也不會損失過重。而這也是過去幾年小米手機、電視的核心成長路徑。

10億賭局誰更有勝算?

有意思的是,最近幾年互聯網行業並不平靜,各家大佬紛紛愛上了跨界。

王興不好好玩外賣,非做起了網約車;程維不好好玩網約車,非要燒錢耍一下外賣;董明珠不好好造空調,自產自銷起了格力手機;如今雷軍也不安分做手機,非要造空調。

也有市場戲言,雷軍碰壁兩次都不放棄空調領域,非要第三次跨界打造小米互聯網空調與"董小姐"脫不開關係。一句玩笑式的賭局,卻像病毒一樣傳播,此後的整整兩年,董明珠則像"網紅"一樣金句百出,親自上陣為格力代言;另一方面,小米也經歷了銷量滑坡,跌落谷底,再重回巔峰的發展曲線。

當賭約來到臨近揭曉的第5年,小米終於成功登陸港交所,招股書披露的業績數據是,2017年小米營收突破千億元,達到1146.25億元,同比增長67.5%。

格力財報顯示,2017年,格力營收達到1500.19億元,同比增長36.24%。對比2017年的營收,領先小米35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彼時下注之時,格力的銷售額已突破1200億元,尚處"幼兒期"的小米營收剛破300億元,兩者之間的起跑線有著近4倍的差距。

而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30日,6個月內共有24家機構對格力電器的2018年度業績作出預測,平均值為1807億元。而8家機構對小米集團的2018年營收預測值則為2028億元。

關於董明珠和雷軍的賭約,就是比2018年兩家的營收額度,而從去年營收來看,小米今年可能不及格力,雷軍會輸掉賭局,但格力的發展後勁不及小米。

2020年之後,小米和格力再比營收規模,估計勝出格力的可能性會比現在大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