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洪江

竹海闌干,清流映帶,這是前往洪江古商城途中的一段景。那綿延的一片山,活潑的一條水,才打了個照面,我心中早已是沉醉不已。我甚至覺得可以什麼都不做,在這山下水邊隨便找個地兒發呆,心裡就足夠美了。

行走洪江

曹雋平題字《洪江古商城》

我們走的這條路,據說是目前通往洪江古商城的必經之路,出資的是洪江人,修建的也是洪江人。路不寬,家家戶戶的房屋也捱得近。走著行著,似乎可以聽到天地的腔子。那種腔子應該具有獨特的音調,且是由洪江人牽著馬隊,拉著商船,從容不迫,勤勤懇懇拉扯出來的,既粗糙,又悠長。

行走洪江

行走洪江

曹雋平題字《洪江古商城銘》

沿沅江車行數里,遠處的天霎時變了顏色,好像要落大雨。說時遲那時快,雨滴從天而落,啪嗒嗒往玻璃上敲。公路旁原本站著悠閒等車的行人,誰也沒有料到大雨將至。車一到,他們立馬跳上來,不管坐在車上的人熟悉與否,都像左鄰右舍一般交談起來:“你看這雨下得!嘖!”下車的旅客呢,則操著碎步往家跑。就這當兒,如果他還有空回個頭,看到的準是車上這群陌生同鄉擔心關切的目光。洪江人的性子似乎就是這樣,待人親切熱心,不論哪裡人,都是天涯若比鄰。

行走洪江

行走洪江

行走洪江

走了一陣,雨停了,我們也到達了目的地。《洪江育嬰小識》記載,洪江鼎盛之時“列肆如雲,川楚之丹砂、白蠟,洪白之膠油,木材之堅美,乘流東下達洞庭,接長江而濟吳越,連帆大舳銜尾而上,環貨駢積,率以花布為大宗。”從前洪江是木商、鹽商、油商、蠟商集散貨物的地方,現在雖不復當年商賈雲集的格局,少了流金淌銀,但多了些尋常生活的況味和意趣:農舍板壁烏黑似墨,些微有些潮溼,在洪江盛產桐油的浸潤下顯得渾厚古樸。窨子屋木門大開,屋主自顧自地忙活著,許是洪江人好善樂施,誠信從業的性格,使他們養成了不閉戶、不拾遺的習慣。

行走洪江

探頭往房子裡邊一瞧,只見四合房屋中央的豔豔花草,院中天井投下綽綽光影,青石板上懸著五彩的大小衣服。幾家老人怡然自得,搖著蒲扇坐在臺階、木凳上。這一切讓人恍惚只覺,不羨天堂,只羨洪江。

行走洪江

行走洪江

行走洪江

行走洪江

曹雋平題字《中國最奇迴音壁》

行走洪江

曹雋平題字《朱家巷》

說起來,這是我們一個月1裡第二次來到古商城。第一次,我們以古商城“煙火萬家”、“萬屋鱗次”為背景,攜畫家周孜孜來此繪畫寫生,同時請來當地三位土生土長的洪江姑娘,化為畫中人物。巧的是,我們一行人還偶遇了衡陽保衛戰親歷者申湘華老人。與申老他攀談一番,得知他家鄉在湖南邵陽邵東。1944年在隆回被抓壯丁,後來到了衡陽軍中任師長勤務兵。因日軍轟炸,他與部隊失散,隨後又編進連隊繼續戰鬥。抗戰結束後,他隨父親來到洪江居住。觀其雙腿,槍傷燒傷縱橫,無不透露了當時戰火紛飛的景象。在這座古城之中,還有很多和申老有類似經歷的老人。他們雖然兩鬢斑白,卻壯心不已:做演員、守商鋪,積極編織自己與洪江之間的聯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洪江物華天寶,故人性子天然良善,忠厚淳樸,不怕苦,經難磨。古商城自己呢,走過三千年風雨歷程,亦歷練出寵辱不驚的大家風範。

行走洪江

行走洪江

行走洪江

洪江贈與我們的,還不止是青灰高牆,飛簷翹角的房屋,“七衝、八巷、九條街”的巷道。它生生不息,許多歷史故事,隱藏在牆面依稀可辨的字句裡。那牆面斑駁老舊,泥灰脫落得很有層次感。行走俯仰之間,同行的劉老師忽然看到牆面顯出細小的字樣。定睛一看,頗有門道,好像是民國時期居民張貼小廣告之後,字跡印到了牆壁之中。“結毒丸”?“酒經售處”?辨認中,我們似乎又回到了人群熙攘的當年——小商小販吆喝聲不絕如縷;當鋪、油號、鏢局等家家商鋪運營井然有序;沅江上下,放排號子“哎呀哎嗨喲!”驚動了江中游魚……

行走洪江

行走洪江

行走洪江

行走洪江

行走洪江,歲月流光,古意尚未消。間間舊窗,幢幢舊屋,條條舊巷,醞釀著這座城獨一無二的味道。洪江的風,洪江的雨,洪江的人,像凝聚歲月的化石一般,融合了厚與薄,輕與重,近與邈。在這座古商城裡,還有多少秘密,我們沒能知曉?

行走洪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