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诋毁中医的人又开始冒泡……中医药究竟需要怎样的衡量标准?



编者按:

近日莎普爱思火了,但是不知道为何火又烧到了中医药身上。以“丁香园”、“欧茜医生”为代表的知名微信公众号开始公然诋毁中医药,一时间,仿佛大战将至。本刊记者在去年对话中医文献学家柳长华等人,探讨了“中医药需要怎样的衡量标准”这一课题,特在此时发出,希望能帮助读者做出理性判断。(本文首发于中国药店杂志2016年7月刊,本次推送对文章受访者现今可能的职务变化未做核实,特此说明)


中医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本是无可争议的瑰宝,但是近百年来,其存废之争不断,发展方向迷茫。

究竟是该以继承为主,还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究竟古籍是标准,还是成分、含量才是金科玉律?



传统文化的失落导致标准迷失


目前,我国的药典、部颁标准等对中成药、饮片的质量是否合格都是以某种或某几种成分的含量来判定的,对此,部分老字号厂家深感无奈。

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总经理钟祥刚举了一个例子:某中成药按照组方要求,应该投料3克香附,但是这样做的话,成分含量无法达到标准。如果想达到成分含量标准,至少要投料10克香附,但这样做出来的药应以假药论处,因为它没有按照组方来投料。这就是成分含量标准所带来的尴尬,同时也反映出目前中药饮片种植、炮制等环节可能存在问题。

最近诋毁中医的人又开始冒泡……中医药究竟需要怎样的衡量标准?


那为什么人们总希望用科学的、量化的标准去“规范”中医?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原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华国医药文化合作组织主席柳长华指出,这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失落造成的。


最近诋毁中医的人又开始冒泡……中医药究竟需要怎样的衡量标准?


“中医学所使用的是传统的语言和文字,这些语言和中医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民国以前,蒙童都十分了解这种语言,了解这些文化,所以他们长大以后对中医不会有丝毫的陌生,更不会去想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中医。”柳长华说,“民国以来,现代思潮和观念使得民众对传统不信任、质疑,觉得中医要发展的话应该像现代医学那样有标准、有规范,这话听起来十分有道理,很能迷惑人。一种学问、一个门类的知识,从创造、发生、发展以至于被记载下来,记载它的语言和这种知识是有内在联系的,比如说,中医用英语永远理解不了。在我们的汉语言都被质疑的大环境下,中医文化自然就会被认为是说不清的,是不科学的。”

换句话说,大的文化环境和哲学根基决定了民众对中医的接受程度。

既然从民国以来,由于民众对传统文化了解不足导致了中医出现存废之争、科学与否之辩论,那我们是否应该从中小学入手为民众补课呢?中医药文化能否写入中小学教材呢?



“能否写入中小学教材的问题实际上是对文化的认识问题。”柳长华说,“写入肯定是好事,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推不动?实话说,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对中医药文化还没有真正理解。”

柳长华指出,政府提倡繁荣和发展文化指的是什么文化?文化是多样性的,是意识形态的,是上层建筑,是信仰,是世界观和价值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文化问题很尖锐,不是一个温和的话题。”柳长华直言,“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教材的问题实际上是文化冲突的问题。近百年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始终在走下坡路,西方的科技把他们的文化带了过来,无孔不入。”

标准应该由传统文化来制定


那么,传统中医药就是无标准的吗?非也。要想搞清楚标准问题,先要探究一下中医药的生产力问题。


柳长华指出,中医药具有生产力,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生产力,比如医院、药厂等等,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另外一种生产力是本身中医药文化所具有的生产力,这种本真的、原生的、文化的、内在的东西具有生产性,这种文化的生产力与医学的特性密切相关。文化生产力才是我们的长项,是我们有的别人没有的,科技带来的中医药的生产力,国外也可以做,而且还容易比我们做得好。

“为什么政府提出要繁荣和发展文化?因为文化具有生产力,文化不是软实力,是硬实力。创新的知识具有生产力,传统的知识同样具有生产力。传统的知识没有知识产权去保护,所以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柳长华说。

中医药生产力的核心是中医药的生命观、疾病观、药物观等与之相关的各种诊疗技术,这些东西是文化层面的东西,它不可能形成科技生产力。而这种文化生产力是最根本的,是最值得关注的。“我们不能把成分作为衡量饮片和成药的标准,我们一旦不用成分作标准,那就有文化的标准、传统的标准,这个标准只有我国能够制定。”柳长华说,“这些年,国际社会上推动非文化遗产保护、传统知识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这些和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密切相关,都是很核心、要害的问题。非遗保护的宗旨就一句话:体现尊重。你不是我这个民族的,就不要对我们指手画脚,如果总是说中药成分不明确,说中药有毒,那就是不尊重,就是一种贬损,是非遗保护所不允许的。”



柳长华认为,文化是中医药的第一生产力。“关于中医走向国际,过去有个误区,认为制度和标准上要与国际接轨,实际上没法接轨。”柳长华说,“外国人说,中国的中药凭什么让我们给制定标准,他们说可以贸易自由,只要有人买,我们就进口,我们就执行你们的标准。所以,我们要回归自己的传统标准,制定传统标准,只有这样的标准才能体现中医中药真实、可靠、原本的一面。而且,只有这样的标准才是只有我们能制定的,其他国家是不能制定的。只有制定了这样的标准,才能形成我们国家的利益保障。让别的国家立法来承认中医中药有些强人所难,一定要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确保我们的利益。”

传承就是标准,继承就是创新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药老字号遍布全国各地,如果说它没有标准,没有规范,不安全,无效,它能活三百年、五百年吗?柳长华指出,历代官修的本草著作,都是中药的标准。“我们一代代通过师傅带徒弟,爸爸教儿子,传承着这种绝活,这些传承就是标准。因为中医药文化是究天人之际的文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历史,天不变道亦不变,两千年前的经方现在依然非常有效。”



柳长华表示,我们面临着如何解放中医药文化生产力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一些标准、制度、法律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钟祥刚指出,目前中医的师承已经有了条文来保障和规范,但是药工的师承还缺乏制度保障。这可以说就是制度没有匹配上发展的一个例子。

最近诋毁中医的人又开始冒泡……中医药究竟需要怎样的衡量标准?


虽然缺乏条文来规范、保障,但是在各个老字号中成药厂以及一些饮片厂,药工一辈辈的传承仍在默默地延续着。据广誉远中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那春生介绍,在广誉远的药工拜师仪式上,师傅会问这样一句话:“炮制熟地要九蒸九晒,少一道工序折寿十年,你还愿意拜师吗?”“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古法炮制可谓精益求精。


柳长华认为,师带徒是一个表面现象,师带徒的合理性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固有方式,这种以耳提面命为主、读书自学为辅的方式是不可能被取代的,是所有传统文化通用的传承方式。“文献一词现在用窄了,文乃文章、典籍,献是有才学的人,也就是说传承一方面需要文章,另外还需要有才学的人。中国人有强烈的师徒授受的观念,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把自己全部的学问教给学生。为什么中国人会不遗余力地把知识记载下来、传授下去?因为中国人认为学问乃天下之公器。”

柳长华说:“以前总说在继承基础上创新,但是一年年下来,大家还是觉得继承不足,还是在讲中医西化。现在我想通了,并非在继承基础上创新,而是继承就是创新,只要继承了,创新也就在其中了。为什么呢?这又回到我们的传统文化这种特有的文化形态上来,回到它文化传承的固有需求上来,核心问题是什么?人。人是中医药创新的核心元素和核心动力,一旦知识和文化被一群人继承下来的时候,创新也就在其中了,这就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近日莎普爱思火了,但是不知道为何火又烧到了中医药身上。以“丁香园”、“欧茜医生”为代表的知名微信公众号开始公然诋毁中医药,一时间,仿佛大战将至。本刊记者在去年对话中医文献学家柳长华等人,探讨了“中医药需要怎样的衡量标准”这一课题,特在此时发出,希望能帮助读者做出理性判断。(本文首发于中国药店杂志2016年7月刊,本次推送对文章受访者现今可能的职务变化未做核实,特此说明)


中医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本是无可争议的瑰宝,但是近百年来,其存废之争不断,发展方向迷茫。

究竟是该以继承为主,还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究竟古籍是标准,还是成分、含量才是金科玉律?

传统文化的失落导致标准迷失


目前,我国的药典、部颁标准等对中成药、饮片的质量是否合格都是以某种或某几种成分的含量来判定的,对此,部分老字号厂家深感无奈。

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总经理钟祥刚举了一个例子:某中成药按照组方要求,应该投料3克香附,但是这样做的话,成分含量无法达到标准。如果想达到成分含量标准,至少要投料10克香附,但这样做出来的药应以假药论处,因为它没有按照组方来投料。这就是成分含量标准所带来的尴尬,同时也反映出目前中药饮片种植、炮制等环节可能存在问题。



最近诋毁中医的人又开始冒泡……中医药究竟需要怎样的衡量标准?


那为什么人们总希望用科学的、量化的标准去“规范”中医?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原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华国医药文化合作组织主席柳长华指出,这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失落造成的。


最近诋毁中医的人又开始冒泡……中医药究竟需要怎样的衡量标准?


“中医学所使用的是传统的语言和文字,这些语言和中医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民国以前,蒙童都十分了解这种语言,了解这些文化,所以他们长大以后对中医不会有丝毫的陌生,更不会去想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中医。”柳长华说,“民国以来,现代思潮和观念使得民众对传统不信任、质疑,觉得中医要发展的话应该像现代医学那样有标准、有规范,这话听起来十分有道理,很能迷惑人。一种学问、一个门类的知识,从创造、发生、发展以至于被记载下来,记载它的语言和这种知识是有内在联系的,比如说,中医用英语永远理解不了。在我们的汉语言都被质疑的大环境下,中医文化自然就会被认为是说不清的,是不科学的。”

换句话说,大的文化环境和哲学根基决定了民众对中医的接受程度。

既然从民国以来,由于民众对传统文化了解不足导致了中医出现存废之争、科学与否之辩论,那我们是否应该从中小学入手为民众补课呢?中医药文化能否写入中小学教材呢?



“能否写入中小学教材的问题实际上是对文化的认识问题。”柳长华说,“写入肯定是好事,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推不动?实话说,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对中医药文化还没有真正理解。”

柳长华指出,政府提倡繁荣和发展文化指的是什么文化?文化是多样性的,是意识形态的,是上层建筑,是信仰,是世界观和价值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文化问题很尖锐,不是一个温和的话题。”柳长华直言,“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教材的问题实际上是文化冲突的问题。近百年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始终在走下坡路,西方的科技把他们的文化带了过来,无孔不入。”

标准应该由传统文化来制定


那么,传统中医药就是无标准的吗?非也。要想搞清楚标准问题,先要探究一下中医药的生产力问题。


柳长华指出,中医药具有生产力,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生产力,比如医院、药厂等等,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另外一种生产力是本身中医药文化所具有的生产力,这种本真的、原生的、文化的、内在的东西具有生产性,这种文化的生产力与医学的特性密切相关。文化生产力才是我们的长项,是我们有的别人没有的,科技带来的中医药的生产力,国外也可以做,而且还容易比我们做得好。

“为什么政府提出要繁荣和发展文化?因为文化具有生产力,文化不是软实力,是硬实力。创新的知识具有生产力,传统的知识同样具有生产力。传统的知识没有知识产权去保护,所以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柳长华说。

中医药生产力的核心是中医药的生命观、疾病观、药物观等与之相关的各种诊疗技术,这些东西是文化层面的东西,它不可能形成科技生产力。而这种文化生产力是最根本的,是最值得关注的。“我们不能把成分作为衡量饮片和成药的标准,我们一旦不用成分作标准,那就有文化的标准、传统的标准,这个标准只有我国能够制定。”柳长华说,“这些年,国际社会上推动非文化遗产保护、传统知识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这些和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密切相关,都是很核心、要害的问题。非遗保护的宗旨就一句话:体现尊重。你不是我这个民族的,就不要对我们指手画脚,如果总是说中药成分不明确,说中药有毒,那就是不尊重,就是一种贬损,是非遗保护所不允许的。”



柳长华认为,文化是中医药的第一生产力。“关于中医走向国际,过去有个误区,认为制度和标准上要与国际接轨,实际上没法接轨。”柳长华说,“外国人说,中国的中药凭什么让我们给制定标准,他们说可以贸易自由,只要有人买,我们就进口,我们就执行你们的标准。所以,我们要回归自己的传统标准,制定传统标准,只有这样的标准才能体现中医中药真实、可靠、原本的一面。而且,只有这样的标准才是只有我们能制定的,其他国家是不能制定的。只有制定了这样的标准,才能形成我们国家的利益保障。让别的国家立法来承认中医中药有些强人所难,一定要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确保我们的利益。”

传承就是标准,继承就是创新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药老字号遍布全国各地,如果说它没有标准,没有规范,不安全,无效,它能活三百年、五百年吗?柳长华指出,历代官修的本草著作,都是中药的标准。“我们一代代通过师傅带徒弟,爸爸教儿子,传承着这种绝活,这些传承就是标准。因为中医药文化是究天人之际的文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历史,天不变道亦不变,两千年前的经方现在依然非常有效。”



柳长华表示,我们面临着如何解放中医药文化生产力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一些标准、制度、法律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钟祥刚指出,目前中医的师承已经有了条文来保障和规范,但是药工的师承还缺乏制度保障。这可以说就是制度没有匹配上发展的一个例子。

最近诋毁中医的人又开始冒泡……中医药究竟需要怎样的衡量标准?


虽然缺乏条文来规范、保障,但是在各个老字号中成药厂以及一些饮片厂,药工一辈辈的传承仍在默默地延续着。据广誉远中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那春生介绍,在广誉远的药工拜师仪式上,师傅会问这样一句话:“炮制熟地要九蒸九晒,少一道工序折寿十年,你还愿意拜师吗?”“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古法炮制可谓精益求精。


柳长华认为,师带徒是一个表面现象,师带徒的合理性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固有方式,这种以耳提面命为主、读书自学为辅的方式是不可能被取代的,是所有传统文化通用的传承方式。“文献一词现在用窄了,文乃文章、典籍,献是有才学的人,也就是说传承一方面需要文章,另外还需要有才学的人。中国人有强烈的师徒授受的观念,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把自己全部的学问教给学生。为什么中国人会不遗余力地把知识记载下来、传授下去?因为中国人认为学问乃天下之公器。”

柳长华说:“以前总说在继承基础上创新,但是一年年下来,大家还是觉得继承不足,还是在讲中医西化。现在我想通了,并非在继承基础上创新,而是继承就是创新,只要继承了,创新也就在其中了。为什么呢?这又回到我们的传统文化这种特有的文化形态上来,回到它文化传承的固有需求上来,核心问题是什么?人。人是中医药创新的核心元素和核心动力,一旦知识和文化被一群人继承下来的时候,创新也就在其中了,这就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来自中国药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