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鎮大隱隱於世,黎里依然是清靜質樸的模樣

有人說你的性格是什麼樣子,你心目中的江南古鎮就是什麼樣子。有人喜歡周莊的完美無瑕,也有人喜歡西塘的夜色撩人,而喜歡安靜的人自然又想找個清靜的古鎮看書發呆,枕水而眠。江南六大古鎮遊客太多, 商業化也已經很完善了,無疑不太符合上述的需求,那麼還有沒有哪座江南古鎮大隱隱於世,依然是清靜質樸的模樣?答案當然是有的,這次來到的這座古鎮距西塘19km,距周莊35km,幾乎沒有商業化,連六大古鎮裡最常見的芡實糕都不賣!這座古鎮還有個既好聽又很有詩意的名字叫做“黎裡”,它位於蘇州吳江區,在蘇州城的最北面,與浙江搭界,因此去到嘉興西塘比到蘇州周莊還要近十多公里。黎裡古鎮距今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了,在唐朝時期集結成村,北宋時形成東西兩個相當有規模的村落,公元1127年,趙宋南渡,黎里人口激增,升格成為集市,明成化、弘治年間,成為吳江縣巨鎮。而就在幾年前黎裡古鎮也被評為“全國曆史文化名鎮”。

江南古鎮大隱隱於世,黎裡依然是清靜質樸的模樣

這真的是一個大隱隱於世的江南古鎮,從興黎路上的各個小路口向南幾乎都可以走進古鎮裡來。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天主教堂擠在周圍的白牆黑瓦之中,這中西建築的視覺碰撞竟也毫無違和感,搭配上當天的藍天白雲,儼然成了我們這次古鎮遊的第一個景點。可能在女孩子心中教堂都是浪漫的,神聖的,它突然的出現,也體現出了黎裡的包容和多元化。

江南古鎮大隱隱於世,黎裡依然是清靜質樸的模樣

沿著市河一直往左行走,黎裡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安靜,河裡沒有供遊客參觀的搖櫓船,沿街也沒有小攤販的叫賣,甚至連江南古鎮裡最容易出現的芡實糕和豬蹄都沒得賣。但既然是古鎮,自然也少不了古建築;既然是江南古鎮,自然更少不了江南古橋。黎裡有市河,自然也是這樣一個多橋的古鎮,有老話這樣說“出門就是兩座橋”、“三步上下兩座橋”,這說的是黎裡古鎮的一大特點,也是所有江南水鄉的特點,橋多但橋都不長,僅供行人用。所以黎裡古鎮至今還得以保留著12座始建於南宋至清代的古石橋,保存完好的就有8座。

江南古鎮大隱隱於世,黎裡依然是清靜質樸的模樣

江南自古以來出才子,黎裡古鎮從古至今也是富甲一方、名人眾多,在古代黎裡有“周陳李蒯汝陸徐蔡”八大富豪,每個姓都有庭院深深的住宅,一般在五進至六進,最多達九進。每個姓都有弄堂,蒯家有老蒯家弄、新蒯家弄、南蒯家弄和南柵蒯家弄四條,最多的是蔡家弄,一條中蔡家弄之外,還有東、西、南、北4條。全鎮至今保留弄堂115條,其中暗弄90條,明弄25條,超過百米的11條,有明暗並列的雙弄,有兩條暗弄相併的雙弄,更有子母弄和三岔式的弄中弄,堪稱江南古鎮之最。沿河行走的時候看見喜歡的弄堂也可以進入遊玩,我也不怕這縱橫交錯的迷了路。因為我知道這些弄堂四通八達,只要你記住東南西北的方位,按照方向行走就一定可以回到河邊。

江南古鎮大隱隱於世,黎裡依然是清靜質樸的模樣

古代富甲一方,近代的黎裡也是名人輩出。其中就有1903年創辦吳江第一所女學的倪壽芝,袁世凱復闢時宣佈吳江獨立的殷佩六,愛國詩人南社主帥柳亞子,中國第一代影星殷明珠,國際大法官倪徵燠,中共早期婦女領袖張應春,“是醫國手”(孫中山語)金誦盤,水利專家汝賢,農學家倪慰農,翻譯出版家蒯斯曛,教育家柳無忌,竹刻家徐孝穆,還有南社、新南社社員蔡寅、朱劍芒、毛嘯岑等也有都相當的知名度。其中柳亞子創辦並主持南社,曾任要職,年輕時候的柳亞子意氣風發。中年的柳亞子成熟穩重,作品無數,著有《柳亞子自傳年譜》、《磨劍室詩集》等。在黎裡古鎮裡也見到了柳亞子紀念館供遊人參觀,內有文物藏品一至三級品120件,待定藏品數百件。其中宋教仁的行書對聯堪稱海內孤品,何香凝、尹瘦石的丹青,白蕉、沈尹默等人的墨寶,都是文物中珍品。

除了這座柳亞子紀念館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古鎮內還有鴻壽堂、洛雅草堂為江蘇省重點文保單位,還有徐達源故居等市保市控單位31處。另外,古鎮還設有黎裡古鎮展示館、錫器博物館等,給像我這樣第一次來到黎裡的遊客更直觀的瞭解黎裡。

江南古鎮大隱隱於世,黎裡依然是清靜質樸的模樣

黎裡不大,但古鎮裡的錫器博物館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錫器博物館,該館位於毛家弄內,古器具和古民宅相得益彰,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剛走進博物館內看到的是序廳,然後是場景復原區及展區。場景復原區內展示了採錫、煉錫、打錫等過程,展區內則展出了食具、茶具、酒具、閨房用品、文房用品等各類錫器文物600多套。那麼在黎裡,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座錫器博物館呢?經過了解才知道,錫器是一種古老的手工藝品,公元前2700年就有錫器出現了。據有關史料記載,所有制錫的大家均出自蘇州,其中不少就來自黎裡。作為國家非遺項目,打錫在黎裡歷史悠久,傳承最早,所以開設這樣一家錫器博物館是這樣的理所當然。

除了這些場館,一路上的還遇見了許多由古鎮打造的小心思。比如弄堂裡的星宿小遊戲,彩繪的牆壁和裝飾。還有一些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延續下來的生活小店鋪,各種小元素,它們共同組成了眼前這座質樸的黎裡,雖然小,但總是讓我過目難忘。

江南古鎮大隱隱於世,黎裡依然是清靜質樸的模樣

從東向西沿著市河走到轉角,向左轉彎再走100m差不多就可以看見不遠處的禊湖道院了。禊湖道院為吳江文物控制單位,位於古鎮西北的禊湖之中,原名昭靈侯廟,當地人更多的稱其為城隍廟,始建於唐代,明嘉靖年間重建後,清順治自嘉慶年間,數度重建、增築、重修。咸豐年間,毀於兵燹,同治五年(1866年),俚人公捐重建,光緒九年(1883年),重修。門前的秋禊橋,梁式三孔,用花崗岩砌築,正中雕刻著“輪迴”圖案,這裡有著名的“黎川八景”之一“禊湖秋月”。橋面上共有25塊長方形石板,踩上去會發出嘰嘰咯咯的聲音,所以這橋百姓又稱嘰咯橋。

江南古鎮大隱隱於世,黎裡依然是清靜質樸的模樣

秋禊橋不長,但因為道院修建在湖中,因此她是通往禊湖道院的唯一一條路,當年柳亞子等人正是在這座秋禊橋畔組織酒社,留下不少詩篇。走進道院,裡面的建築更加莊嚴神聖,當時正值下午,光線斜著照進道院裡,留下各種斑駁的影子,喜歡這樣的意境,於是便不停的按下快門。

到了這裡,我的黎裡古鎮之旅就結束了,倘若時間允許,我還想在這裡住上一晚,第二天一早光線最美的時候出來看一看炊煙裊裊,拍一拍更加柔美的石橋古物。最後再來到黎裡的美食推薦吧,畢竟旅遊也是件體力活,吃飽了才有力氣看風景。黎裡的美食有辣雞腳、套腸和炸油墩,對於我來說,辣腳和套腸算不上稀奇,以往大家肯定也都吃過,但是黎裡的這兩樣東西還真的不太一樣,不信你去百度一下肯定會回來點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