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人:可能患了一種名叫「理性焦慮」的情緒病

我深知自己可能生了病

很長一段時間,我經常陷入一種思想上的壓抑:當我想做某件事的時候,我希望自己不遺餘力、全力以赴的完成。

就拿上次考試的例子,我實實在在是個文科生,選擇考美國註冊管理會計師(CMA)完全是雲裡霧裡的決定。當時我的父母及親朋好友通通不看好,甚至還有些許鄙視的意思,完全因為我高考數學只考了及格分,儘管連大學都沒有涉及到理科專業,我還是巧妙的躲過了所有與高數有關的專業。決定備考CMA證書的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的黑暗即將到來,我囤貨、我準備、我剋制、我甚至想逃避,可不管怎樣,高頓老師已經將我的名字報了上去,都要正面迎敵。

從所謂“努力”中汲取安慰

我需要五個月完成一份我從沒想象過的任務,對於一個數學只夠及格分的學渣來說,數學公式比跟化學公式一樣晃眼睛,從沒有覺得阿拉伯數字這樣噁心過,就連卡里的餘額也沒有之前那麼可愛了。

爭分奪秒到何種地步,廚房曾是我最愛的地方,如今已經被家人“霸佔”,美其名曰不能耽誤我看書,差點連廁所衛生紙都要印上CMA。

儘管如此,我依舊很焦慮,一方面是有生而來面對數學的恐懼,另一方面是對CMA考試的通過而擔憂,畢竟我不僅是跨專業更是跨性格備考,太強人所難了!

那就從最簡單的來,先是探底,我深知自己沒有什麼會計底子,以前聽某個同學說考國內CPA說多難多不容易,如今輪到自己暗自吞黃連。每天九點到六點是上班時間,剩下學習時間只能安排在,早上七點到八點,晚上九點到十一點,除此之外,週六週日的48小時中,睡覺加吃飯的18個小時屬於個人時間,每週近50小時的學習時間。

其實我更希望自己吃飯可以快一點,睡覺可以少睡一點,哪怕與朋友或者家人多說幾句話也會覺得是浪費時間的行為,自責的要命。

是啊,我需要努力一點,我想要全力以赴,甚至是壓榨自己精力的行為真的是健康的麼?

一種名叫“理性焦慮”的情緒病

財務人:可能患了一種名叫“理性焦慮”的情緒病

儘管如此,兩個月後的考試,我依舊沒考過P1,並不是學習不到位,我能夠從老師眼中明白,我是認真努力並且是誠懇學習的,我知道是因為心境。

這就是我想說的,我陷入的思想掙扎,是一種理性的焦慮。

我想要全力以赴、甚至想要耗盡所有潛力去完成這件事,幸運的是,在第二次補考中,我如願通過,且在第二個月順利通過剩下兩科目考試。這件事過後,我久久無法平復,這種你明白的焦慮,你深知它的存在,你已經知道它就在你身邊的糟糕情緒,就是無法擺脫,其實是很可怕的。

座右銘“努力成為更好的人”

我見過很多人將“努力成為更好的人”作為座右銘,什麼是更好的人?年薪百萬?夫妻相敬如賓?兒孫滿堂?鄰里和睦?還是愛家愛國?定義模糊,沒有止境。

更好,是workhard麼?或者是morehard?或許我們終其一生也打不到hardest,努力沒有上線,上進沒有盡頭,他人眼中的更好對你來說可能只是一個跨步,或者是望而祛步的路途。

這時候的你,一定嚴於律己,時時刻刻都要求自己做有意義的是,看會電視打會遊戲就開始自責,想要成為更好的人,一丁點的娛樂消遣都會成為罪惡的不忠,所以我們回到原點,努力成了目標本身。

可是我們可能僅僅只想通過一次考試、或者完成一次有意義的旅行,目標根本不是學習的時間、背誦的公式,而是這個人生中我們有讓自己真正開心一次麼?

如果是沒有上限的目標,或者一次具有史詩意義目標讓我們感到焦慮,一旦我們開始去做,就會陷入深層次的焦慮中,甚至留下後遺症。

將目標分階段或者努力作手段

其實,如果將目標設定為短期或者是分段性項目,努力方向就清晰多了。

如果我告訴自己,應該在什麼時間完成幾個章節的學習;將網課中的知識點做階段性測試;定期與回訪老師做互動,這種不定期的檢測很容易讓自己看到自己的成果,一旦自我認同出現,那麼人的焦慮感就會減淡。

你可以將186斤的體重換算成一個100斤一個86斤,然後將100斤作為基數,將86斤分割成8個10斤一個6斤,將一個6斤看成十塊大蛋糕,一步步走,不顧後果不計較努力程度的走,路總有盡頭。

短期目標有助於人們實現對自我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在人體感官的情緒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們是自信心的來源,也是上進心的起源,所以在我看來,焦慮的本質是對自己的不認同感造成。

焦慮是對現狀的“變相思考”

你見過衣食無憂,極少涉事的人有過焦慮情緒麼?反正我見的少,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們不需要思考就可以獲得很好,不需要努力就有飯吃,為什麼要焦慮?焦慮怎麼花錢?焦慮什麼姿勢吃飯才吃的比較香?所以,焦慮也是一種變相的生活思考,它的存在是當事人在生活、工作等各個現狀中的體悟,對體悟的思考,也是尋求改變的過程。

焦慮本身就是偽命題

我無法認同焦慮,同樣也不會否定焦慮,焦慮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你生活的嚮往與對危機的感應,我們越焦慮往往是因為越來越大的困難就在前方。

這時候,你可能正處在項目無法開展、職場無法進步、愛人無法挽回、生命受到威脅等各種困難險阻,等你翻山越嶺回頭看時,原來一切困難都是可以戰勝,所謂的焦慮不過是最累的時候的抱怨,不值一提。

如果你很久沒有遇到瓶頸期,沒有想要得到的東西、沒有想要學習的知識、更認為上進心不過是空口白話時,你要警惕了,這時候你可能掉進了所謂的舒適區。此時的你,適應了現在的生活節奏,習慣了周邊環境,能夠很好的應付所有問題,甚至沒有天敵。你會焦慮,你會製造焦慮,試圖營造一種理所應當的環境供自己享受。

財務人:可能患了一種名叫“理性焦慮”的情緒病

習慣性焦慮的人群

行業發展跌宕,社會的雛形早就拋棄以往的物物交換,現在的人類是高級物種代名詞,顯著特種就是情緒化反應。在我看來,人類最大的優秀,在於能夠控制自己情緒以及情緒的發展反向。

我又要拿財務人舉例了,焦慮幾乎成為這類人的慣用手段,對了還有金融人。他們一方面抱怨焦慮,一方面習慣焦慮,如果有朋友做財務就能體會到,沒到月末、季末、年末,朋友圈流傳出來的不是那幾張加班圖片就是填滿數字的表格截圖。

他們常常抱怨賬做不完,值配不平,證考不上,卻一直樂此不疲的做賬、配平和考證,所以我喜歡在下面評論一句:囂張的人類。如果沒有賬沒有資產管理沒有證書了,他們就開始焦慮,人類的優勢、人類的可悲、人類的進步之源。

如何正視“焦慮”的存在

就像我前面說的,無法認同也不能否定,用佛家思想解釋:因果相生,焦慮的存在當然是有利有弊。善於管理情緒的人會想到用焦慮去管理自己的行為,或者用焦慮來達到某種目的。

但是,於我而言,焦慮的存在還是很多樣化的,有刺激性焦慮,也有理性焦慮,還有嚴重些的自暴自棄,所以希望大家每次遇到困難時,或者說自覺前路難進,停下來,感受一下自己的內心,冷靜不是辦法,卻是你找到辦法的最好辦法。

不必害怕焦慮,人生不過一場精打細算的交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