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界又做贡献了,挖掘出李白真迹,软硬件结合的作品就是美

作品尺寸:82cm×31cm(2.5平尺左右)

考古界又做贡献了,挖掘出李白真迹,软硬件结合的作品就是美

李白诗的内容:今白既爱酒,酒仙得何,须道濁(浊)如,勿必求道一斗,醉神为择者传,太白。

最近发现网上很多人在关心李白的《爱酒帖》,可惜是做旧作假的,在此我给大家发个真迹!喜欢的就转吧!

翰香馆位于奉圣寺西,浮屠院东,为900平方米的方形院落,坐北朝南,四面为卷棚式回廊,中殿为歇山顶高耸宽敞的大厅,两侧半截廊相接,后院较窄,有一排厢房。它是80年代初,恢复奉圣禅寺的附属建筑,主殿由太原傅公祠搬迁而来翰香馆,取名为“翰香馆法帖”。刘光旸,字雨若,清顺治时安徽人,博雅好古,擅长书法篆刻,又精于鉴赏,被顺治帝封为鸿胪序班,并御书“特赐清班”赐之。刘光(日易)出入禁宫,饱览皇家收藏,有机会通览历代书法名作。于是选其中精品,一一双钩,后来带出宫去,凭自己治印十三刀法中双切和救刀的工夫,行云流水般地摹勒了三十六块木版,前后两面刻,共七十二面,定名为《翰香馆法帖》。专家认为在《淳化阁法帖》之上。全帖共选辑钟繇《季直》、《奏捷》两表;王羲之《曹娥碑》、临钟繇《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传》,王子敬《洛神赋》,虞世南《破邪论》,欧阳询《多心经》,文征明《岳阳楼记》、前后《赤壁赋〉,及王铎等帖十四种,还有二王行草信札三十六通,王泯、王洽、郗鉴、王徽之、唐太宗、虞世南、褚遂良、智永、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俯等十四家,司马炎、李白、魏泰、鲜于枢、黄辉、董其昌之草书。末附昆明虞世璎《寄苑十刻》和刻字诀两卷。

三百六十多年来这三十六块宝贝展转流入山西,最后落在太原晋祠南街张联升老人手中。据他自己说是道光年间曾祖张重之向同乡王氏购得,原想刻于石上,未果。解放初期,老人将此国宝捐赠给国家,保存于晋祠,为晋祠馆藏珍品。

翰香馆内,还嵌有黄山谷草书“李白游晋祠诗”、傅山诗帖等石碣共60块,成为名副其实的翰香馆。

刘光旸,生卒年月不详,字雨若,明代安徽旌德乔亭人,明末清初篆刻家、鉴赏家。刘光旸聪明睿智,对历朝宝器和名贤字画,真赝全能鉴别。顺治(1644~1661)初,尚书冯谧爱其才,招其进京,令刻《快雪堂法帖》(此为汇刻丛帖,所收法书上自魏锺繇、晋王羲之,下至元赵孟睿5卷)。刻石(今在北京)摹镌精良,进呈顺治帝。帝召见,以王羲之墨迹试其才智,一真一伪.刘光旸立判无讹。又外域进有一炉,炉后有“金炉”二字,帝按其字询问,刘称此物并非金炉。而是某朝某年乳母进献某太子饮乳御器。帝深惊异,赐号“古董”,又御书“特赐清班”4字赐刘,授以鸿胪寺序班之职,给了他很高荣誉。康熙十六年(1677)他又刻毕《翰香馆法书》丛帖,以其书斋“翰香馆”为名,由锺繇、王羲之、董其昌等二十八家的82件作品集成。1983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翰香馆法书选》,郭沫若为选本题签。

考古界又做贡献了,挖掘出李白真迹,软硬件结合的作品就是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