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三伏天要注意養心,這樣做會輕鬆很多

南懷瑾老師:三伏天要注意養心,這樣做會輕鬆很多

夏至不久就是六月了。節氣有小暑、大暑。六月是未月,二陰生了,卦名叫做“天山遯”(

南懷瑾老師:三伏天要注意養心,這樣做會輕鬆很多

),外卦是“天”,是純陽,內卦“山”,二陰了,內在的陰氣慢慢盛起來。“遯”者,陽氣在裡面慢慢收縮了,陰氣盛了謂之“遯”。二陰生,暗中已有凋零的意味,麥子收割了,象徵一年中的生髮季節已經過去。可是外表上,天氣是炎熱的,雖然內部衰相已經很深,但大地中仍有一爻陽能,利用它,另一季的農作物得以生長。

六月是小暑、大暑的節氣,所謂三伏天。這時常看到有些人去貼膏藥治病。這時是陽氣慢慢要退伏了,所以名為“伏”,每十天一伏,三伏有三十天。所以夏天我們體外感到很熱,這是身上的陽能向外放射,而身體的內部還是寒的,所以夏天的消化力,反而沒有冬天好。

以現代醫學來說,夏天更多維他命乙的消耗,尤其在臺灣為然,試以麵粉實驗,在臺灣的夏天,麵粉中的維他命乙揮發得更快,有時候我們覺得精神不夠,心裡悶悶的,實際上就是維他命乙不夠,要注意補充。在某一地方,需要些什麼,要特別注意,像產婦在臺灣要吃麻油雞,在大陸有的地方要吃紅糖、老薑雞湯。

我們小時候到外地讀書,老祖母要在我們的書箱裡放一把泥土,這是為什麼?第一是鄉土觀念,老祖母希望我們不要忘記了自己是哪裡人;第二這把泥土很有功用,在外地生了病,治不好的時候,用這種家鄉的泥土泡水喝,病就會好。我自己就有過這樣的經歷,還是多年前在西康邊境,有一次身體很不舒服,自己認為不可能生病,想不出生病的原因,找醫生治療,診斷沒有病,後來找到一位老和尚,也是一位名醫,他替我把脈以後,也說我沒有病,但是他再進一步問到我是浙江海邊的人,診斷是鄉土病,建議我找家鄉的鹹魚吃。我看過醫書,這個說法很有道理,趕快找來吃了以後,果然見效,所以有時候會生這種病,也不必害怕。

《我說參同契》《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易經雜說》

----------

《黃帝內經》上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這個心不是佛學的心了。你要注意,不要看到心,就認為跟佛家講一切唯心那個心一樣,都是中國字,兩個意義不同。佛學講一切唯心是借用這個心字代表本體;我們本有這個心,就是這個心臟。這個心字怎麼寫?同我們心一樣,這裡一個窩,另有三個點,上面這一點不落實的,在上面跳躍,思想不定。這個心是象形,非常有意思。

我們以前跟日本人打仗,有一位將領從前方回來了,他說:我氣死了,我在前方抓到了日本人,好幾個投降的,我那個兵真兇,硬把一個日本人殺來吃了,還叫我們去吃。我是帶兵官,只好跟著吃吧!他偏把那個心臟給我吃,真難受。他說:這個心臟炒起來會蹦的,那個鍋蓋蓋不住啊!有一個兵說:你們有沒有銅板?丟下去心臟就不會動了,因為人死了還要錢。他說我好難受啊!可是要表示英雄,只得趕快叫另外一班人把另外幾個日本兵送走,不然都被他們吃了,他們恨啊!

我剛才聲明,佛學的心是借用中國的心字講本體論。心啊、性啊,都是借用的

。“心者生之本”,這是講心臟的心,心臟是最重要的,心臟停止跳動就死了。但是心臟是神之變,不是心臟變出神來,是神變出心臟來,這個道理要搞清楚。這就告訴你,讀古書要有另外一隻眼,不要被它的文字句子困死,那就不會讀書了。

“其華在面”,神變的心,營養充滿就變成精神了,變出來的。營養夠不夠?在臉上氣色看得出來。其實四肢都有,手足全身體都看得出來。譬如人老了長老年斑,這也是華。“其充在血脈”,吸進營養以後就變成津液,變成血了。

“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所以我們看病按脈是一個診斷的方法,不是全體的診斷。其實手這裡也有脈,腳背這裡也有,臀部兩邊也有,很多的地方都有脈,不過我們採用的是這個方法。所以診斷脈也是很重要、很深的一門學問。他說這個血脈陽中之太陽,很明顯的在外面。“通於夏氣”,夏天的氣候,麗日當空,文學上這四個字,形容太陽很明亮。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

------------

老子曰:“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夏天的氣候,到了中午,氣溫會熱得令人發躁,“躁勝寒”,燥熱的氣一來,把寒氣冰水化掉了。但是,你不要被老子的文章騙過去哦!反過來說就是“寒勝躁”;太陽的熱能,照到北極冰山就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只是稍稍溫暖一點罷了,好像少穿一件皮袍而已,都是正反相合的。

“靜勝熱”,我們都曉得心靜自然涼,一靜下去就不會熱了。反過來說,就是“熱勝靜”,熱也會造成清淨,不然的話,學佛修道成功,那個三昧真火一來,既不冷,也不熱,能克服一切。所以,老子引用的都是相對的,主要在說明這些都是兩邊的觀念,只有“清靜為天下正”。能夠真正清淨,才能有無為的境界。反過來說,無為又是清淨的原則、道的原則;無為達到的境界就變成清淨,這就是“清靜為天下正”的道理。

“心靜自然涼”,要注意這個,非常重要。我還記得年輕時,站在操場看兵操練,自己站五個鐘頭,全身武裝,還穿著皮馬靴,在大太陽下,裡頭的汗像雨水一樣的流,外面看不出來。我靜靜站在那裡,屹然不動。那個時候沒有體會那麼深,只好把自己忘了,要裝英雄嘛,要領導別人,做模樣。

什麼叫心靜自然涼?對熱啊、冷啊,不在乎它,不理它。你說熱得不得了,想到熱得不得了,你更熱了,所以不能心靜自然涼。你看大家因為有個老頭子坐在這裡給你們亂吹,一聽話把這個熱的觀念一忘,就好多了,這是心靜自然涼,修養的道理就是這樣。換句話說,你碰到煩惱或危險的時候,只好放下,所以禪宗講“放下”你不理就沒有事,那就輕鬆多了。

我們要注意,儒、釋、道三家歸納起來,儒家標榜“存心養性”,佛家主張“明心見性”,道家提倡“修心煉性”,都是“心”啊、“性”啊,在“心”、“性”兩個字上面換來換去,雖然表達方法不同,實際上目的是一個,都是養心的工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