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廣州增城鄉村的民間節日】「做會」的由來

【來自廣州增城鄉村的民間節日】“做會”的由來

【來自廣州增城鄉村的民間節日】“做會”的由來

導語

“做會”、“做景”、“做棚”應該是增城最大的民間節日,也最能代表增城的人情習俗。一般來說,石灘(包括三江)、仙村、中新、朱村、寧西(現歸永寧)等地都叫“做會”,荔城、小樓、派潭叫“做景”,正果叫“做棚”。“做會”一般在農曆二三月,“做棚”一般在年初幾。

那麼,

這個節日是怎樣形成的,

有什麼歷史淵源,

有什麼特定的意義,

三者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

因為史書上找不到記載,

只能從民間流傳中進行推理。

在朱村街的橫塱、南崗、龍崗,石灘鎮的蕭沈元,仙村鎮的沙窖都有老人說出一致的說法,就是“女兒節”,出嫁女的節日。“做景”的由來不易解釋,“景”字典上註解為景象、場景,節日,因此“景”可以理解為“節”,如新塘的“龍船景”,是一個有東西看的節日。“做棚”字面上好理解,就是做節時搭棚請戲班來唱大戲,龍門縣永漢鎮官田村的人解釋,他們村的做棚節起源於《興唐傳》(隋唐英雄傳)里程咬金與李建成、李元吉鬥氣,比誰搭的棚高。

至於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繫,誰先誰後,因為沒有歷史資料,不好作推理。現在單獨說說“做會”的由來與演變。

【來自廣州增城鄉村的民間節日】“做會”的由來

增城本地獨有-做會

“做會”為增城的本地人所獨有,周邊的東莞、從化等地沒有這個節。

“做會”究竟形成於何時,已很難考證,但從客家人沒有這個節來推理,說明300年前客家人來到增城之前,“做會”已存在。。

“做會”的由來,西福河沿線的本地人村莊有比較統一的說法,橫塱村的人甚至說就是在他們村最初形成的,是由他們村的出嫁女發起的。講的是某一年,幾個出嫁女回孃家拜年時,說起少時往事,出嫁後一年難得見上一面,現在又急著拜訪各家親戚,難得說上幾句話便要匆匆而別,都很傷感,於是相約在每年的某一天一起回孃家,連孩子都不帶,盡情傾訴。到了那一天,竟然全部人都到齊,村裡其他出嫁女見此,第二年也紛紛回來相聚。這種做法後來被其他村越來越多的人效仿,而且越來越隆重,最終形成了“做會”這個節。

這個節也迎合了大多數人的心願,就是趁在春耕之前,還不是很忙的時候,親戚朋友聚一聚,討論一下一年的生產大計,於是“做會”便成了所有人的節日,而不單單是出嫁女的節日。

親朋好友相聚-聚會

相反,如果客人到得少,或者一個客人都沒有來,主人會很傷心,甚至有些婦女會坐在門口號陶大哭。因為只有被人看不起的人家才沒有人來,以前最可怕的病是麻風病,有人患上此病的人家,親戚都不敢上門。

“做會”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遊會”,類似於現在湛江地區的“飄色”,那一天村裡的女子特別是到了出嫁年齡的女子,都穿上盛裝,在地堂上集合,然後圍繞村的主要街巷遊行,挑出全村最漂亮的兩個女孩挑花籃走在隊伍的最前面,男人和孩子則跟著敲鑼打鼓舞獅湊熱鬧,有的村還要搬出槍炮展示村的實力。

在增城,叫“會蘭”的女子很多,根據公安局的戶籍資料,目前有22人。以前起這個名字是有特殊的含義的,從字面的解釋,“會”是“約會”、“聚會”,“蘭”是“金蘭”,即姐妹,一般情況下,“做會”這一天出生的女孩往往起名為“會蘭”。可以這麼說,你想知道一個叫“會蘭”的女孩的生日,查一查她所在的村的“做會”日期,就基本準確了。如果你想追求她,選這個日子送禮物,一般都不會錯。

【來自廣州增城鄉村的民間節日】“做會”的由來

各村都不同-時間

“做會”的時間各村不同,隆重程度也不一,但基本集中在農曆的二、三月春播之前。

朱村街最早的是的石山田村,正月十五元宵節,正好是學校開學的日子,寒意還未退的時候就悄悄的拉開了序幕。

三江則有元崗會頭(正月十三)、西水會尾(十二月初三)的說法。

最特別有中新鎮的蓮塘村,選在中秋節,三江鎮的崗尾村,選在重陽節。

祖先對“會期”的選擇對後人有很大的影響,一些巧合很難解釋得清。有的村每逢會期基本下大雨,即使前一天是大晴天,到時雨水也會依期而至,那天“做會”的村無奈自稱“水鬼會”。而朱村街南崗村正好相反,即使是連綿陰雨,到二月初九的會期,雨也會停下,附近村的人都說:“不怕南崗人,只怕南崗神。”

做會的菜式以前有一定的講究,一般要有九大碗,俗稱“九大簋”,包括雞、鵝、魚、燒肉、魚丸、冬菇、腐竹、珍絲之類,在增城這個相對較風調雨順,田地較多的地方,一般家庭都承受得起。雞、鵝可以自己養,丸可以自己制,魚呢,每個村都有池塘,過節時太公會分。最麻煩的倒是“做團”這個環節,而且最操勞的是婦女。在以前的增城農村,過年打餅夾糖環,中秋裹棕,做會做團是定律,而主要的功夫都由婦女去做。

“團”是增城本地人特有的叫法,其他地方叫“餈”。“團”是團聚的意思,“團”又分為“白團”和“黑團”兩種,“白團”鹹的,“黑團”是甜的,都以糯米粉做皮,“黑團”的皮加進了斫碎的艾草,餡料則有豆沙、花生、谷花、蕃薯、沙葛之類。“做團”的功夫要在過年前就開始準備。

“團”的做法步驟

【來自廣州增城鄉村的民間節日】“做會”的由來

【來自廣州增城鄉村的民間節日】“做會”的由來

首先,秋收之後每家都會種上幾分田的雪豆(又叫豌豆)。然後是摘艾草,犁了冬耕的田裡長滿了一棵棵小小的艾草,隨處可摘但很花功夫,這份功夫一般由小孩子去做。摘回來的艾草先曬乾,到用時才搗碎,和糯米粉拌在一起做皮,吃起來有韌性,有甘香感。

【來自廣州增城鄉村的民間節日】“做會”的由來

【來自廣州增城鄉村的民間節日】“做會”的由來

籌備包團的葉也挺費功夫,近山的人會上山摘一種叫“馬角尼”的樹葉,不近山的則只有用蕉葉了。上得30歲,小時在農村生活的人恐怕都記得家家戶戶的瓦面上曬滿樹葉的情景。做會的前幾日可能是婦女們最辛苦的日子,將糯米夯成粉,將雪豆煮爛做成豆沙,包餡,蒸煮,蒸完一簝又一簝,手可能整天都要泡在水裡。更為難的是做這些功夫很難找到幫手,因為家家都在做,誰也幫不上了誰。

【來自廣州增城鄉村的民間節日】“做會”的由來

【來自廣州增城鄉村的民間節日】“做會”的由來

做艾團十分講究工藝,做得隨意會像爛泥一撇,難以下口,我覺得,全增城最好吃的艾團在朱村街的橫塱村和南崗村,至今還保留著家家做艾團的習俗。不信,你去試試。但我這麼一說,希望這兩個村的人不要罵我,引得食客紛紛而去,給他們添麻煩。

“做會”能經久不衰,自然有它生存的道理,但近二三十年,“會”越做越大,會期一到,必定人滿為患,交通阻塞,傳統意義上的“會”已經變質。在自行車或更早一點的步行時代,赴“會”的人主要是親戚,人數有限,動機也很單純,無非是聯絡一下親情。

而如今,客人結構相當複雜,讀書的帶同學,打工的帶工友,朋友又帶朋友,真正的親戚反而被喧賓奪主。現在閒人多,交通又方便,都一下湧進一個村裡,確實帶來不少的危害。最難為做老師的,一有“會“期,請假條就一大堆,批也難不批准也難。最不好的是滿街滿巷的“魚蝦蟹”賭檔,非常不雅觀,傳統意義的文化內涵越來越少,好似完全是為了吃和湊熱鬧。

這種情況令政府感到頭疼,擔心治安和農民的負擔。在八、九十年代,一些鎮政府強行制止“做會”,派出人員在村口攔截,後來又要求村委在“做會”當天組織婦女免費外出旅遊,結果收效都不大。

反而是近幾年,各地鎮政府都發出倡議,號召村民不“做會”,得到積極地響應,“做會”一下子熱度大減。對政府的做法,自然引來很多議論,有人熱烈歡呼,有人則擔心這樣美好的傳統會由此消失。也有人比較樂觀,認為這個傳統已經根深蒂固,是不會輕易消失的,政府控制一下,以後村民照樣會繼續“做會”,但是規模會縮小,僅限於至親之間慶祝一下,這樣“做會”就會更加健康,還原“女兒節”的本質內涵。

各位,你認為呢?


古村之友可為以下事務提供免費諮詢:

古村落的保護與活化,包括建築修繕、技藝復興、文化保育、弱勢群體幫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