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正厲害的交易者:死守曙光初現的祕密,閉眼也能發財!

交易的智慧,醍醐灌頂:“阻力最小”的秘密

在這個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均遵循著“阻力最小”原則,儘管我們很多時候並未留意。

光與水的智慧

光是節約時間的典範,它永遠以最短路徑行進。在真空中,光以30萬千米/小時的速率沿直線傳播;反射時,光所走過的路線,入射角等於反射角;折射時,入射角與折射角的比例,與兩種介質的折射率保持著特定關係。光的行為,取決於介質的根本結構,光在介質中始終以“阻力最小”的方式傳播,任何一條其他路徑都是“彎路”。

再來觀察水。水的智慧,遠非世間常人所能及。河道寬,則水流緩慢;河道窄,則水流湍急;水的行進路線也取決於河道結構,或直或彎。若水流遇到一塊巨石攔路,它不會去“努力翻越”,而是明智地繞道而行。

努力乃痛苦之源

那麼先問個問題,你喜歡交易嗎?你為交易努力過嗎?(ps:這不是問你:你喜歡賺錢嗎?你為賺錢努力過嗎?)

現代教育崇尚努力和競爭。宣傳名人早年充當“拼命三郎”的報道比比皆是,似乎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但真是這樣嗎?讓孩子每天比別人多練兩個小時鋼琴,將來他就能成為莫扎特?比別人多畫兩個小時的畫,就能成為達芬奇?

“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這句話沒錯。但不要小看那1%,它決定了剩下99%的汗水的性質。擁有這1%,努力便是成功之源;缺少這1%,努力只能成為痛苦之源。

努力,即試圖用強大的意志克服“最小阻力”的約束,與環境和自身心境對抗。從這個意義來看,天才或許從來都沒有“努力”或“勤奮”過,在常人眼裡是在做拼命三郎,但事實上他們不過是順應自己心靈的召喚而已。半夜12點,小莫扎特在練琴;凌晨1點,在父母棍棒驅使下的一個小男孩同樣在練琴。外表相似的行為背後,是全然不同的結構。前者在享受整個音樂行雲流水的過程,後者或許僅僅出於不願捱打的目的。“順心”根本無需努力,只有“違心”才需要努力。愛因斯坦曾說:“我從來沒有工作過一天”。如果您發現自己每天工作都不開心,都在努力克服許許多多的障礙,一切只為等待發薪日,那麼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您不是做這件事的天才。

畫家每畫一筆,想著這一筆能給自己帶來多少財富,他不會是一個好畫家;不熱愛足球,只希望藉助踢球讓自己擁有豪宅的球員,不會是一個天才球員;立志要得諾貝爾獎的人,一定得不了諾貝爾獎;不能享受投資和交易的過程,只求在交易中快速獲利的人,不可能是一個好的交易員。

更看重“享受過程”,還是更看重“享受結果”,或許正是少數成功者與多數失敗者之間的根本差異。克服內心的掙扎,試圖用“努力”來麻痺神經,從交易的角度來講其實就是逆勢。那些讓您徹夜難眠的交易單,十有八九會以虧損收場,因為很明顯,您已經不是在享受過程了,而是在被整個過程煎熬,不斷地寄希望於這個過程早點結束,好讓自己最後得到“煎熬的回報”。不幸的是,人的心靈往往是最準確的羅盤,逆勢而為不僅讓整個過程痛苦不堪,而且結果也往往不盡人意。

改變結構,方能改變結果

以努力作為手段的行為是治標;唯有改變結構方能治本。這猶如治水,堵不如疏。要想改變河流的走向和強度,必須在河道上做文章。不想讓水太急,可以把河道修寬一些;一味封堵可能決堤;而積極疏通反能引水灌溉農田。

對個人而言,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現狀不滿,那麼這時最需要的是自省,而不是“繼續努力”。換一份工作,換一個環境,從結構進行調整,要比運用意志力重要得多。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於搞清楚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究竟是做什麼的。天生我才必有用。讓姚明去打乒乓球,巴菲特去做中文系教授,恐怕他們再怎樣努力也難以獲得現在的成功。一旦尋找到這份上帝安排的職業,就找到了心中的“勢”,從而順勢而為,為過程而快樂,而非為了得到一個結果委曲求全。

對交易者而言,必須認識自身結構——性格與心理;認識市場結構——分形與波浪理論,做到知己知彼。市場是自然的函數。穩定獲利的途徑,也註定是一條阻力最小的通途;而非讓人心力交瘁的戰場。

中國真正厲害的交易者:死守曙光初現的秘密,閉眼也能發財!


漲停絕技與高拋低吸

中國真正厲害的交易者:死守曙光初現的秘密,閉眼也能發財!

中國真正厲害的交易者:死守曙光初現的秘密,閉眼也能發財!

中國真正厲害的交易者:死守曙光初現的秘密,閉眼也能發財!

中國真正厲害的交易者:死守曙光初現的秘密,閉眼也能發財!

中國真正厲害的交易者:死守曙光初現的秘密,閉眼也能發財!

中國真正厲害的交易者:死守曙光初現的秘密,閉眼也能發財!

中國真正厲害的交易者:死守曙光初現的秘密,閉眼也能發財!


曙光初現

物有相同,K線組合也有相似,曙光初現與旭日東昇的信號意義類似,一般情況下,都是先陰後陽的見底回升信號,只是旭日東昇的轉勢信號較曙光初現的信號更為可靠一些。

基本概念

曙光初現,顧名思義是指黑夜已經過去,黎明即將來臨,是K線圖較為常見的見底回升的轉向形態之一,一般出現在市場連續下跌之後。此K線組合是由一陰一陽兩根K線組成,第一根K線是大陰線或中陰線,第二根陽線向下跳空低開,而收盤時卻收了一根中陽線或大陽線,並且陽線的實體深入到第一根陰線實體二分之一以上的位置。

中國真正厲害的交易者:死守曙光初現的秘密,閉眼也能發財!

圖形要點

1、第一根陰線的下跌幅度一般超過3%。

2、陽線的開盤價低於陰線的收盤價,但陽線的收盤價高於陰線的收盤價。

3、陽線的實體部分越長,越有可能確認形態。

4、陽線的實體部分應超越陰K線實體部分一半以上才有意義。一般情況下,陽線實體深入陰線實體的部分越多,則見底回升的信號越強。

實例簡析

1、曙光初現形態出現時,同時已出現一段時間的縮量,這表明股價已築底成功的概率大,此時見底轉勢的信號較強。如下圖所示,華東電腦(600850)2012年12月13日、14日之前一直前期一直縮量回調,後出現放量的“曙光初現”K線組合,見底回升的信號強烈。

中國真正厲害的交易者:死守曙光初現的秘密,閉眼也能發財!

2、2016年6月13日、14日的迴天新材(300041)在上漲初期出現“曙光初現”信號後,成交量有逐漸放大跡象,顯示出多方反擊的力量逐漸增強,此時的“曙光初現”是上漲中繼圖形。

中國真正厲害的交易者:死守曙光初現的秘密,閉眼也能發財!

3、2016年5月11日、12日,水晶光電(002273)在下跌過程中出現“曙光初現”的K線組合,股價企穩回升,從此位置短期內漲幅達50%以上。

中國真正厲害的交易者:死守曙光初現的秘密,閉眼也能發財!


交易中“知行不一”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我們經常談知行合一,談執行力,談紀律,強調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和執行的重要性,我們總以為我們很“知”,但就是不“行”,即執行力不行,執行力不行的原因可以簡單總結成“心態不好”,因為心態不好,所以不能很好地執行,導致我們無法盈利。

大部分人經常說自己執行不一,不能嚴格執行,是心態不好導致的。實則非也,實際情況是“知”,有“知”,但“知”尚且不夠、不深,如何“行”?通常情況下,由於我們的技術不過關、對基本面的理解不透徹、交易系統不完善、沒有交易計劃,導致虧損累累,凡此種種情況,在缺乏足夠自省的情況下,就很容易歸結為心態的問題。

所謂的知行不一,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你“行”不行,而是“知”不行,不“知”,或“知”的不深,“知的不深”更為常見,其實“知而不行,還是未知”。知和行是一體兩面,一定是在行的過程中不斷的知,知又幫我們繼續行下去。如果真的懂,那“知”會刻到你的骨子裡,形成你的價值觀,無形中左右你的交易。所以“知行不一”,大概率上是你還未知,不知或半知半解,好似知,但是知的比較淺,就認為自己知,其實沒有深刻理解知的內涵,所以無法流入血液,就不能左右交易,導致表面上看起來是“知行不一”,實際上是“知”的不夠,所以需要謙虛地學習、充實知識。

例如,你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100元現金,你撿不?當然肯定撿。如果看到地上有一坨狗屎,你踩不?當然躲。因為你很相信,“知”的夠深,自然就會執行。行情是複雜的,但又是簡單的,行情不是漲就是跌嘛,各50%的概率,當時你的許多判斷是似是而非的,例如,去年年中以來的三輪股災爆發之前,你認為行情要跌,但把握並不大,只是模糊有這種認識,而事後行情也真的下跌了,還是大跌,所以你無意識地認為自己判斷對了,只怪自己沒有執行,沒去執行,才導致自己沒止損,或者中間又抄底。實際上,你當時的判斷是似是而非的,並沒什麼把握,是“知”的不深或不行所致,而非“執”。例如,A股從2015年6月份開始暴跌,他們說,他們早就覺得股市不對勁,要跌,想出來,但一直沒敢出,是知行不一和人性弱點作怪。其實是你的基本功有問題,你當時的判斷很模糊,把握較小,你就沒看對,只不過事後行情恰好下跌了而已,僅此而已;如果當時,你非常相信股市要下跌,把握很大,哪能允許錢白白蒸發。

一邊是懸崖,一邊是陽光大道,是個正常人都知道怎麼走,你不會去走懸崖,而是選擇走陽光大道。因為懸崖和大道是清晰可見的,很明確的“知”,這些容易導致我們執行,

但現實中,我們的“知”更多的是一知半解,半瓶子晃盪,才是導致我們知行不一的元兇。 舉個例子,小時候,大人們告訴“不要觸電,危險”,但是我們不會當真,反而好奇,因為懷疑,知的淺顯,總嘗試去觸摸電。

長大後,見到電,我們會自動遠離,根本不想去觸,因為我們身邊觸電死亡的例子,以及學到的電的知識,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從實踐案例中,都知道電是極其危險的,此時的知是深刻、全面的,所以不用任何人警告戀們會自動遠離電,也會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觸碰電。

如果你明明知道這個品種供給遠不能滿足需求,價格要暴漲,你怎麼會去做空呢?而是很常識性的去做多,農民都會去買現貨囤積。如果你真正理解重倉的危害性,你也就不會重倉,你之所以還愛重倉,就是對重倉的各種弊端認識不深刻,比較淺薄,比較模糊,才導致你所謂的“知行不一”。

所以問題就清晰了,站在行情中間而言,當時你的許多判斷是似是而非的,只不過事後行情湊齊那樣走了,所以你無意識地認為自己判斷對了。說明事前還沒有做出讓自己信服的判斷,把握很小,似是而非。

所以大多數是知難行易,對事情的認知太膚淺,導致了行為與客觀規則相左,但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知”不深,我們總認為自己懂了很多,懂的很深,所以就容易說成“知易行難”,是心態不好所致,實則非也,那都是為自己的無知尋找藉口,恰恰證明了自己的無知無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