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飛翔,卻沒有翅膀——對自閉症的心智解讀

我想飛翔,卻沒有翅膀——對自閉症的心智解讀

「心智理論」的定義是能夠推斷他人的心理狀態(他人的思想、信念、慾望、意圖等),並有能力使用這些訊息來解讀他人的語言、理解他人的行為和預測他人的行動。

在幼兒開始說話時,即可透過他們描述行動的語言,清楚瞭解他們的心理狀態。一般正常孩童早在十八個月到三十個月大時即能指出一系列的心理狀態,例如:情緒、慾望、信念、思想、夢想、假裝等。實驗研究顯示孩童的心智能力在三至四歲時已發展成熟。我們通過測試來判斷一個孩童出現涉及錯誤信念情境中是否擁有心智解讀能力。舉例來說,有一個情景是:孩童知道錢藏在舊的花瓶中,但小明認為錢是藏在抽屜裡,所以孩童應該會判定小明會去錯誤的地方找錢也就是書桌的抽屜,通過這個錯誤信念的任務,指出一般孩童約在四歲左右即能夠通過這樣的考驗。

普通兒童心智發展歷程

孩童能夠理解錯誤信念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正常孩童甚至在更早的階段,就能清楚地察覺別人腦海中的訊息為何。對於這種察覺能力,可從孩童是否有能力通過視覺觀點取替的測驗得知。有關視覺觀點取替測驗有兩個層次,

層次一是能預測他人看到什麼。這是兩歲孩童即能出現的力。因此,當兩歲孩童被要求回答出視覺觀點取替的測驗時,他即可將儲存在腦海中的訊息和所講的內容配合視覺所見的合理性來做判斷。層次二是指孩童有能力去推斷別人的觀點。看起來孩童在這個階段似乎需要更長的時間得以發展完成,但事實上,孩童一直到三至四歲時就能通過層次二的任務。

孩童瞭解「看到導致知道」的原則即為孩童心智解讀能力發展的成果。 即使孩童在3歲這麼小的年齡都知道透過感官信息以獲取知識的重要性。

在許多有關孩童如何瞭解訊息狀態的測驗研究中,究竟是以何種方式知道孩童是如何理解慾望與情緒呢?所謂慾望指的是一個人主要的心智狀態,另一個心智狀態能力指的是信念,信念即是指能夠理解他人的行為。

所有各類行為能夠被解釋,是依據解釋者的信念和慾望。舉例來說,一部電影劇情是主角鬼鬼祟祟地踮著腳尖走進空蕩蕩的房間裡;此時觀賞電影者會設身處地理解劇中主角的想法;試圖理解劇中主角不想被注意到的慾望。這就是能以劇中主角的觀點來思考。一些硏究發現,正常孩童較先發展理解慾望的能力,而後才發展理解信念的能力——事實上,早在兩歲時,孩童即能清楚地理解慾望。一般稱孩童兩歲的階段為「恐怖的兩歲」,即是孩童在這個年齡已覺察自己的慾望和父母的慾望明顯不同時,感到挫折的狀態。

關於情緒解讀方面,在嬰幼兒時期就可以分辨高興、難過、生氣和害怕的臉部表情。到了三歲,他們可以預測何種情況會影響情緒;到了四歲,他們能夠考慮到別人的慾望和信念,並預測他人將有什麼感受。假裝是另一個硏究心理狀態的重要議題。一般的兒童早從十到十八個月大就開始進行假裝遊戲。實驗也顯示有口語能力的孩童,在他們能回答問題時,早已能清楚區辨假裝與事實的差異。因此,雖然孩童進行使用香蕉假裝電話的遊戲,但實際上在辨認香蕉和電話這兩樣物品的功能是沒有困難的。對於孩童發展層面而言,這顯然是一個難能可貴的發展成就。

心智解讀的重要性

理解社會行為

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好好思考為什麼孩童可以習得這麼多豐富的社會行為知識主體:當孩童擁有「心智解讀」能力時,他能得到什麼益處? Dermett 有可能是第一位提出心智解讀是瞭解人類世界不可或缺能力的人。他將這種能力歸因於人類的心智狀態,這就是早期Dennett對人類心智解讀的看法。就我們對Dennett說法的瞭解,他認為人類行為可予以公式化,並且可去預測人們下一步的行為。

瞭解何謂溝通

心智解讀的第二個功能是瞭解何謂溝通,一個最知名的例子是由一個語言學家Grice所提出的。他主張當我們要了解一個人說話的內容,重要訣竅就是要能去想象他的溝通意圖(communicativeintention)。所以,當警察追捕強盜時,警察會先設想強盜知道他要強盜丟掉手中的槍,所以警察對著強盜喊:「丟下它」,強盜也能馬上知道警察所說的「它」是指自己手中的槍,因為強盜很明確地知道警察說這句話的意圖是要他放下手中的槍。同樣地,如果一個美術教師說:「今天我們要來畫關在籠子裡的兔子」,教室裡的學生會理解到重點並不是要在兔子身上畫上顏色,而是要在圖畫紙上畫出兔子。顯然地,在解讀這種隱喻式的語言(figurativespeech)(例如諷剌、挖苦、隱喻或幽默)時,心智解讀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因為說話者並不希望聽者直接從字面上來解讀。

就複雜的溝通意圖來分析語言,對語言的譯碼不只是字面上的分析而已,需要解讀者花更多的精力去判斷。我們必須先假設說話者的心理狀態,才能清楚解讀我們所聽到的話語。Grice並不把這樣的歷程限定於文字上,更擴及非文字的溝通。例如A站在一個通道前伸出手臂打開手掌,B會馬上理解到 A即將要通過這條通道(這是建立在B瞭解這個手勢意圖的前提之下,才構成溝通行為)。

心智解讀在成功的溝通模式中,另一個重要的角色是說者要能夠監測並察覺聽者的信息需求。也就是說,要有能力判斷聽者能理解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知道,並且要能知道提供何種信息來幫助聽者可以理解溝通的意圖。所以,一個成功的溝通行為,說者必須不斷地監測自己所發出的訊息是否能夠被正確解讀、是否需要換句話說、是否需用更精準的遣詞用字取代模稜兩可的語句,這樣的歷程可以顯示出溝通行為的本質和心智解讀能力有高度相關性。

心智解讀的其他功能

在社交理解和溝通方面一直強調心智解讀能力的重要性,因為無疑地這應是它最重要的功能。然而,心智解讀能力還有許多其他的功能,以下將詳細說明。

第一先討論「瞞騙」(deception)。讓一個人相信某一樣東西是真實的,但它實際上是虛假的,這就是所謂的瞞騙。一般而言,正常孩童大概是在四歲時有辦法進行具說服力的瞞騙行為,而這時期孩童也才剛具備有錯誤信念的能力。

第二要討論「同情心」(empathy)。心智解讀能力可以賦予孩童去推測他人如何進行理解事件以及他人對事件的感覺情緒為何。例如,一位三歲的孩童能夠理解他人因為外界情境而造成的情緒反應;大約到五歲時,能善於理解他人的感情,也就是說孩童能根據自己以為的原因去了解他人的情緒(例如:一位孩童說出「Jane很高興,因為Jane認為自己臝得了比賽」),不論他們的想法是否符合事實。

接著,將討論心智解讀能力的附加功能,它是屬於一種自意識或自我反映。一旦能歸因自己的心理狀態,也就是它可以開始反射自己的想法了。因此,四歲的孩童能區別事實,且能認清他們信念錯誤之處(例如:「我認為這是……,但也許我錯了」),並辨認有關於他們行為的原因 (例如:「我到車底看有沒有我的球,因為我認為球在那裡」),以及訊息的來源(例如:「我知道今天是Kate的生日,因為媽媽告訴我」)。顯然,這是孩童他們的思想能力上,從「此時此刻」狀態轉變到把重點放在自己的主觀性。除此之外,心智解讀的另一個好處是,一個人在實際行為嘗試前,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心中預設問題並試想可能的解決辦法(例如:「試想,如果我做……會成功嗎?」等)。

最後,心智解讀的第四個功能是用教學或試圖透過說服等方式來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心智解讀之所以具備這樣的功能,主要是因為若要了解他人的想法和信念所形成的訊息,必須要這個人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來改變他人的所知或所想。

我想飛翔,卻沒有翅膀——對自閉症的心智解讀

自閉症的「心盲特質」

一般人在孩童時期就能自然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想法。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示,自閉症孩童在推理他人的心理狀態有特殊的困難,並已提出輔導方式來改善這個特殊困難,讓自閉症能有所進步。舉例來說,在理解錯誤信念的測驗中,相較於一般孩童和心智年齡較低的學習障礙孩童的表現,自閉症孩童在這方面的能力顯示出較大的理解困難。大多數自閉症孩童無法通過「理解錯誤信念」的測驗;不管以任何樣本數量相比較,都僅僅只有少數20%35%比例的自閉症孩童能通過。然而,針對信念理解問題進行更多測試,包括次級理解(second-order)、系列性信念(nested beliefs),或信念的信念(beliefs aboutbelief's)(例如:「Anne 認為 Sally 認為)這些是六到七歲正常的孩童已能正確理解的範圍,但是許多自閉症的青少年無法達到這樣的能力。由此看來,絕大部分的自閉症孩童無法理解信念的議題,理解程度甚至不及三至四歲正常孩童的水平,但少部分自閉症者可以理解

;顯然地,自閉症孩童的信念理解能力無法達到六至七歲正常孩童的能力水平。明顯地,在自閉症孩童發展信念方面,發生了某些問題。

我想飛翔,卻沒有翅膀——對自閉症的心智解讀

有個著名的「瞞騙」實驗,可讓我們更瞭解自閉症無法理解個人與他人信念的情況。正如前面所討論的,因為信念需要藉由操縱瞞騙的行為才能形成概念,這正是自閉症孩童在信念理解的困難之處。例如,在一個簡單的瞞騙測試「猜錢幣遊戲」(PennyHiding Game) 中,當要求孩童把一元錢幣藏在左手或右手,自閉症孩童無法把一元藏起來;當猜的人要猜的時候,他們不知道「猜錢幣遊戲」的規則。舉例來說,他們忘記要將空的手握起來,或者他們在眾目睽睽之下把一元藏起來,或他們在猜的人猜之前,就直接告訴猜的人一元在哪裡。相反地,學習障礙的孩童與三歲正常的孩童,就很少會出現這種錯誤的情形。

究竟自閉症孩童瞭解他人心理狀態的程度為何?當詢問自閉症孩童,如果給故事中的主角他們想要或不想要的東西時,他們會有什麼感覺?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自閉症孩童大多可以回答出正確的答案,顯示他們擁有與相同心理年齡孩童的表現水平。因此,他們似乎具備這種理解簡單慾望問題的能力。同樣地,在理解概念的測試中,自閉症孩童均已具備兩個層次的視覺觀點取替概念,在這方面的表現,他們發生的錯誤率不高。

情緒是另一個關鍵的心理狀態。Hobson早期的研究發現,自閉症的受試者對於情緒表情配對測驗方面的表現遠低於其他組別的受試者。其他的研究則著重在自閉症孩童預測他人情緒而非表情辨識方面。這些研究的目的在證實自閉症孩童能理解多少引發情緒的起因——在一個特定的情況下,這個人會覺得如何。如前所述,三到四歲的正常孩童能理解情緒可能是由何種情境(例如:美好的情境讓你感到高興,煩人的情境會讓你感到難過)和慾望 (例如:滿足慾望使你快樂,沒有兌現的話會讓你感到難過)所引起。四至六歲的正常孩童已明白信念可以影響情緒(例如:如果你認為你即將得到自己想要的,你會感到高興,如果你覺得你不會得到,你會感到難過,無論最後結果你是否獲得)

自閉症孩童已被證明能夠判斷故事主角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緒,這樣的能力與學習障礙孩童預測已知的慾望狀態的情節中主角人物是具相同能力的。然而與五歲正常的孩童或學習困難的孩童相較之下,自閉症孩童預測故事主角在信念所導致情緒方面的能力明顯不足。這意味著「簡單的」情緒也許是自閉症孩童可理解的,而複雜的情緒對他們會造成相當大的難題。

自閉症孩童對「假裝」(pretence)的理解上也有明顯的困難。通常,兩歲幼兒即會進行假裝遊戲(pretendplay) ,當自閉症孩童具備兩歲語詞的心理年齡後,仍極少自發性地出現假裝遊戲。相較於學習障礙的孩童在這方面的表現明顯不足。

臨床經驗的實例

關於心盲其啟發性遠遠超過單以實驗性的硏究所談論的更多。自閉症心智文盲困難將導致他們在社交和溝通功能上的障礙,且終其一生皆會受其影響,如以下例子所示:

不易感受他人的情緒

Frederick是一位十二歲自閉症男孩,他的父母非常擔心Frederick是否能融入當地的中等學校。在Frederick入學的第一個禮拜後,他的父母果然接到令他們感到恐懼的通知,告知他們Frederick會在全校集會聆聽校長訓示時,走到臺上並對校長髮表自己當時的感受。事實上,這種情況是公眾集會的場合,學生應在臺下仔細聆聽,而Frederick無法判斷該情境適合的行為。無法考慮他人所知的訊息。

Jeffrey是一位任職於計算機公司的自閉症青年,平日生活中,只要他自身經歷過的事件,Jeffrey也會認為別人應與他有相同的經歷,他不瞭解別人無法感受到他的經驗。因此•Jeffrey也不知道當他沒有提供必要的基本背景與資訊給同事時,同事無法瞭解他論點的來龍去脈。

在與人建立友誼時,無法解讀和響應他人的意圖

Samantha 是一位十歲就讀主流學校的自閉症女孩,她的父母親曾仔細地教導她正確地說出她的姓名和住址。顯然地,能說出自己的姓名和住址是交朋友時必要的能力,因此她在和其他孩童說出她的名字和地址時,如果其他孩童沒有邀請她加入遊戲或予以回應時,Samantha就會攻擊最靠近她的孩童。

交談時無法解讀聽者所感興趣的話題

Robert 是一位十二歲就讀於主流學校的男孩,他經常向同儕及老師發表極為枯燥的長篇大論,例如:不引人興趣的汽車負載量、橋樑結構,或罕為人知的醫學知識,這些行徑經常惹惱他的同儕和教師。他也會跟任何人隨意討論這些晦澀的話題,雖然對方已表現出不感興趣,然而,他依舊繼續熱烈地和對方分享。

無法察覺說者預期的含意

David是一位十四歲的自閉症學生,美術課時,他的老師要求他畫他隔壁的孩童;David從字面上來解讀老師所說的話,於是,就直接拿起色筆往他隔壁的孩童身上著色,由此可見,David無法瞭解老師話中真正的意思。

Leo是一位年輕的職員,與David同樣有這方面的困擾,他也會僅以他人話語的字面意思來採取行動。因此,如果有人此時被激怒,以咬牙切齒的語氣對他說:斗膽再做一次看看……!」此時他會迅速且樂意地去行動,然而此種行為恰與說者實際的願望完全相違背。

無法預期他人對某人行為的想法

當Joseph十幾歲時,經常和陌生人分享個人的隱私,而沒有領悟到與他人談論有關於個人身體的功能或是家庭生活親密的細節,其實是一件極為不適當的舉止。舉例而言,每當天氣熱的時候,他會當眾脫下他的衣服,並不會感到不好意思,但這樣卻造成別人的尷尬。

雖然這樣的問題隨著Joseph的成長而有所改善,但在他開始到計算機公司上班後,類似的困難又再度發生。他無法瞭解個人應有的隱私和空間,因此常會無故在女性同事的辦公桌遊蕩,或搭乘電梯和排隊時,不由自主地傾身靠近。經過幾個月後,公司以性騷擾為由解僱他。

無法理解誤解

Michael 是一位自閉症青年,在他攻擊寄物處服務員後被解僱了。Michael 對於「因為服務員給錯票根」而用傘攻擊服務員一事,並沒有表現懊悔之意,因為他做事一向小心謹慎,所以無法理解他人有可能犯錯。後來,他仍然對他失去工作的事情感到困惑,他認為該被解僱的應該是寄物處的服務員,而不應該是他。

無法欺騙或理解騙局

John 是一位二十五歲的自閉症成人,在珠寶店工作。大家認為他極為誠實,所以讓他保管保險箱的鑰匙。然而,新來的夜間警衛利用John無法理解騙局的狀況,說服他將鑰匙提供給其他人使用。某天晚上,新來的夜間警衛藉機問到鑰匙,john就毫不設防的馬上將鑰匙遞交給他,結果鑰匙和保險箱裡面的東西全都不見了,所以他被指控是竊盜的幫兇。雖然這些指控到最後不成立,但John始終不明白他不再繼續被僱用的原因。

無法理解他人行動背後的真正原因

David 是一位在社交上有極大困難,但智力正常的二十歲自閉症成人,他在他叔叔的公司工作。叔叔顧及到David社會行為的特定模式,幫他安插一個單純適合 David職務的工作。然而David不但不感謝叔叔苦心安排,反而因為沒有讓他成為管理公司的董事而感到憤怒。在幾天後他離職了,從此之後,他對曾經努力幫助過他的人都懷恨在心。

無法理解「不成文的規定」或約定俗成的慣例

Jan 是一個二十五歲的自閉症成人,他花了數個月的時間參加一個促進社交技巧的成長團體,極力想要藉此改善自身與人互動的社交技巧。事實上,團體的帶領教師也花極大的心力試圖幫助他發展「開場白」、找出彼此有興趣的主題或稱讚對方的容貌。當Jan第一次參加舞會後,他開始對自己充滿自信心,因為在那天晚上,能夠花一整晚時間與一個年輕女孩聊天。事後,帶領教師好奇地問他「你與那女孩都聊些什麼?」Jan回答:「嗯??我告訴她,她看起來很漂亮,而且說我多麼喜歡她的紅色洋裝,因為洋裝顏色與她的齒齦顏色好相配!」

以上諸多例子,乃是自閉症者錯誤解讀他人心智之冰山一角,但是這些例子足以充分反映出自閉症者經常無法正確理解他人的行為與談話。所以從例子中能夠更讓我們看清,自閉症者因無法解讀他人心智之能力,常導致他人的排斥、孤立,甚至因彼此的誤解而遭受虐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