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合理嗎?經濟學大咖這麼說

保障房合理嗎?經濟學大咖這麼說

住房困難戶低收入現象說明,寄希望於通過市場方法解決他們的住房問題,至少在我國預期實現小康的本世紀末是相當困難的。進一步說,必須藉助市場之外的其他方法,才能使我國城市居民在預定的時間全部進入“小康”(即人均居住面積達到9平方米)

——1996年48期《內部參閱》

我們國家的住房體系成員越來越多,除了讓大家傻傻分不清楚的商品房、保障房以及小產權房,保障房還有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定向安置房,現在家族成員又來了共有產權房、開發商自持租賃房,後面新來的成員茅屋主以後給大家慢慢講解,今天我們先來看看保障房這個房屋類別。

由於近來匯率大跌的事情,找了不少金融方面的資料來研究,順帶看了一些經濟學家的文章,其中有一點引起了茅屋主的警覺,那就是目前在我國推行的保障房制度,逐漸被很多大牌經濟學家詬病。

這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了。

保障房合理嗎?經濟學大咖這麼說

保障房的來歷

我國在八十年代正式開啟商品房進程,房改土改同時推動,在這之前是延續多年的福利分房。

但剛開始幾年,商品房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熱鬧,一來,對於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大家接受是需要時間的嘛,既然有些單位還能免費給分房,自己就斷然沒有花錢再去買房的道理;另一方面,那時候房價現在看來雖然不高,但以當時的消費水平來說,買房子和賣白菜畢竟也不是同一個級別,而且文革剛結束沒多久,誰知道未來怎麼樣。

隨後,鄧老肯定了房地產行業的意義,到1987年深圳首次的公開拍賣土地,中國房地產開始正式進入商業化。再然後就進入了房價漲、調控、漲、調控的輪迴。

這期間房價整體走向依然是上漲趨勢,那麼生活在底層的勞苦大眾怎麼辦?讓人民受苦,這怎麼能行,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啊?但是,幾經推高,房價是不能輕易降的呀,降了房價這麼多的錢流到消費領域,“蒜你狠”來上兩三次,誰受的了。

所以,參考國際慣例,我們也推出了保障房系統,其中就包括大家熟悉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等,這些房子的共同點就是:便宜!

有多便宜,以天津某板塊為例,商品房賣到三萬每平米,一路之隔的保障房六七千每平米。這也導致了申請保障房的隊伍特別壯觀。

當然便宜也不是那麼好佔的,這就涉及到我們下面要說的了。

保障房究竟保障了誰?

社會保障性住房是我國城鎮住宅建設中較具特殊性的一種類型住宅,它通常是指根據國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規的規定,由政府統一規劃、統籌,提供給特定的人群使用,並且對該類住房的建造標準和銷售價格或租金標準給予限定,起社會保障作用的住房。

簡單來說,保障房主要是給城市“特定”人群使用,每個城市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標準,應該都是窮苦大眾級別,但是後來卻多次爆出住廉租房的人開寶馬的社會新聞,其中各種彎彎繞繞也理不清楚,總之那都是極個別的情況。

但是,如果是因為這些社會化或者保障房體系漏洞方面的原因不看好保障房,那就太淺顯and情緒化了,經濟學大咖有更高的出發點。

不支持保障房的理由

幫助窮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金錢的方式給窮人,同時讓市場發揮它自身應有的功能,而不是直接去幹預商品的價格

——好幾個經濟學家

以住房補貼金代替保障房,一方面大家可以自由選擇花費方向,是拿來租房還是買房,更有自主選擇權;另一方一些和政府關係密切的開發商把建造保障房當做政治任務,因為後期盈利過於微薄甚至無法盈利,使得有些地方的保障房質量堪憂,且未來物業缺乏保障。

經濟學家們進一步指出反對理由,是政府沒有看到這樣的擠出效應。當政府提供大規模廉價房時,政府必須找地找材料找錢,這些具有排他性,政府用的越多,私人用的就少,這些資料放在私人開發商手裡還是政府手裡,哪個能建造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房子?哪個能讓材料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答案顯而易見。

最後一點,政府提供住房肯定會限制保障房的流通性,減少房屋交易,想買的買不到,想賣的不能賣,這也進一步限制了資源的有效使用。

除了以上幾點,茅屋主認為從長遠社會發展來看也存在著負面影響。

有些人,買到保障房之後捨不得離開,或者完全喪失離開能力,只能被捆綁在那,降低了社會的流動性,上升渠道收窄;但若是從一開始就打算買房之後住幾年,然後拿到市場去賣,以今天的房價來看,勢必獲取大額差價,從而成功實現階級跨越,這無論對那些辛辛苦苦打拼的上班族還是實現累世積累的人一樣不公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