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國「上等人」都改了一中國的姓氏,只有姓它,才有資格當大官

很多關注國際政壇或者是對於緬甸比較瞭解的朋友,都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在那裡很多政壇風雨人物都有一箇中國姓氏--吳,感興趣的朋友可能會問了,為何中國姓氏會在緬甸廣為流傳?並且還成為了當地最有權勢的一個姓氏,這裡面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從古至今,中國都是一個文化大國,中國對於周邊地區和國家的文化影響非常大,在現在的日本文字中都能找到漢字的痕跡,中國的很多國家風俗都被周邊的鄰居吸納學習,很多我們已經淘汰的服飾或者失傳的技藝都能在周邊的鄰國中找到蹤影。

中國人對於姓氏非常的看重,認為姓氏是一個家族的傳承,現在南方的很多大家族在有重大節日的時候還會聚集在一起,這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觀念,都說做人不能忘本,就是可以忘卻自己先輩給自己留下的姓氏。

其實,還有很多國家比起中國更加看重宗族文化,緬甸就是其中的一個,這個國家與中國之間的糾葛也是由來已久了,很多時候都是兵戎相見,不過大多數時候情況下,緬甸都是戰敗,即使有點小勝利,也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得來的,當然打仗並沒有影響到中緬兩國的經濟貿易,邊境上的商品往來依舊火熱。

鄰國“上等人”都改了一中國的姓氏,只有姓它,才有資格當大官

與此同時,伴隨著商品的輸出,更多的是文化上的交融,慢慢地一些中原地區的文化都被緬甸悉數接受,我們能從那裡找到我們的祖先曾經遺留下來的痕跡,在古時候,很多中原政權的勢力都曾到達過緬甸等地區,那是中原地區最興盛的時代,在那裡是遺留下來的一些寶貴的記憶。

對於緬甸來說,它不僅僅是對中原文化感興趣,周邊的很多國家都是它學習的對象,印度的佛教文化在這裡紮根,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成為了當地特有的文化體系。

在很久之前,緬甸是沒有姓氏觀念的,緬甸人有名字但是卻沒有自己的姓氏,因為緬甸在姓氏上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這與我們這的傳統差距非常大。

在緬甸,只有那些有特權的人才能擁有自己的姓氏,下層人民是沒有資格獲取姓氏的,只能有一個名字。

鄰國“上等人”都改了一中國的姓氏,只有姓它,才有資格當大官

而中國,人人有姓氏,在我們看來,緬甸也是一個存在的嚴格等級差異的社會,那些尊貴的大人物們可以為自己取一個姓氏,並且都與各自的身份有關。

而吳這個姓氏就是最知名也是最尊貴的姓氏,很多在當今政壇有著絕對話語權的人都會選擇吳這個姓氏,幾乎成為了達官貴人們的標配。

如果想要知道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如何,只需要看一下他的姓氏便一目瞭然,說到這,大家肯定都想到了德國的貴族姓氏--馮,一般來說,擁有有這個姓氏的人都是家世顯赫,並且地位超然的人。

在緬甸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人們熱衷於改姓,以此來讓自己加入到上流社會中,但是即便是上層社會的人也不見得就一定有超然的地位,這與緬甸的先發有關,緬甸法律規定,在國內,軍人和公務人員是不能參加政黨的。

鄰國“上等人”都改了一中國的姓氏,只有姓它,才有資格當大官

然而,不乏其中的一些人通過改姓來獲得從政的機會,就算最終進入不了權力機關,也能趁機能得到社會認同,緬甸很多總理,部長等等都是從軍人轉過來的,就是因為他們將自己的姓氏改成了“吳”。

在我們看來,改姓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意味著背叛了自己的祖先,即使是在很開明的家族之中,改姓也是很少出現的,至少被看做是香火相傳的男性青年不會輕易改姓,在緬甸,除了尊貴的吳姓,還有很多具有特殊意義的姓氏,比如說“碼”這個姓氏,一般來說取這個姓氏的人通常都是青春洋溢的少女,而年長的男士朋友都喜歡將“杜”和“郭”來作為姓氏。

鄰國“上等人”都改了一中國的姓氏,只有姓它,才有資格當大官

也就是說,在緬甸只看一個人的姓氏就能大致猜出這個人是年長還是年幼,社會地位如何,甚至是男是女都能看出來,緬甸人的名字很多都是具有寓意的,就像西藏地區的大多都帶著吉祥如意的祝福,一個在中國簡簡單單的姓氏,到了緬甸卻是區分階級的利器,著實令人想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