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三天可見」,朋友圈「隱者」爲啥越來越多了?

“仅三天可见”,朋友圈“隐者”为啥越来越多了?

這兩年,微信朋友圈裡的“隱者”漸漸多了起來。

他們彷彿隱居在朋友圈裡,從不更新動態,讓人幾乎忘了好友列表裡還有他們。點進他們的朋友圈,要麼空空如也、一塵不染;要麼留下一條客氣的橫線敬告來訪者:僅展示最近三天。

“朋友圈隱者”分很多種,最常見的是“分組隱身者”。一般來說,看不到一個人更新動態,往往是因為你不在他“分組可見”設置裡。

當然,這裡面有些人並非真的不再發聲,而是悄悄換了戰場——一邊在朋友圈裡惜字如金,一邊跑到微博上滔滔不絕,一小時更新無數次。“朋友圈裡冷如鬼,微博小號皮斷腿”正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也有一些人是“朋友圈屏蔽者”。他們或是直接關閉了朋友圈功能,或是設置了朋友圈動態不再提醒。總之,他們算是遠離了朋友圈裡的喧囂。不管是微信好友的日常感悟、生活動態,還是圈子裡滿天飛的“10萬+”熱帖,他們一律不再接收。而你如果想要了解他們的近況,就只能發條消息問候了。

朋友圈曾是微信最熱門的功能,是互聯網時代最紅火的社交場、繁華地。人們熱衷於用它表達自我、獲取信息、溝通關係。為什麼就越來越多的人淡出,在朋友圈裡過起了隱居生活?

最多的考慮是出於對隱私的擔憂。微信雖然最初是熟人社交軟件,卻逐漸向著半熟人社交方向泛化。人們的微信關係鏈由家人、好友,向同事、合作伙伴等方面延伸,被工作關係侵佔得更多。《微信2017用戶研究&生態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微信用戶近六成新增好友來自職場,而同時,又有六成以上的微信用戶將朋友圈視為私人領域,用以記錄個人生活。這樣的矛盾勢必會激發一些人對隱私保護的憂慮。

好在,有“分組可見”設置方便人們屏蔽無關人等,一邊繼續活躍在朋友圈裡,一邊對那些不熟悉的朋友圈來訪者設防。

但即便是在對家人、好友的熟人社交關係中,朋友圈也可能造成人際關係紛擾。心理學家指出,由於電子通信本質所限,人際交往中的細微之處可能在網上遺失。某些無心之語,在面對面交流中並無大礙,可作為動態發佈在朋友圈裡,由於整體語境的缺失,以及表情、語氣輔助的不足,就可能導致誤會形成。

同樣的,一條朋友圈動態發佈後,別人是否點贊、怎樣評論,也常常會引起發佈者的猜測和誤解,無形之中平添許多無謂煩惱。

更受不了一些把握不準人際交往分寸的人,不時“自來熟”地跑來留些討人嫌的話,你秀恩愛他預言“分得快”,你曬美食他提醒“胖三斤”,讓人煩不勝煩。也就難怪越來越多的人為免口舌,在朋友圈裡隱身,只看不說,只求“再無車馬客,造次到門前”。

另外,既然是熟人社交,就難逃熟人的審視。網絡空間與人們的現實身份緊密相連,身處其中,同樣要扮演好原本的社會角色,承受既有的社會關係壓力。如果一時不注意,放飛自我,難免會接到父母師長“新換的頭像啥玩意兒”“剛發的朋友圈刪了吧”之類的指示。而每條朋友圈動態都可能會成為他人判斷你性格、心智、學識、生活狀態、職業成就的參考指標,導致對你的印象“大為改觀”或是“大打折扣”。於是,發條動態還得時刻牢記注意形象管理,不免勞心費力。也正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朋友圈裝死”,逃到微博小號,藏進茫茫人海,從此恣意暢快,勇敢做自己。

最後,也有一小部分人,是因為受不了信息的碎片化和同質化,更擔心自己的情緒過多受到他人影響,因而徹底關閉了朋友圈。只是關了朋友圈,也逃不了微信群、公眾號、微博,以及各種App“精準推送”的狂轟亂炸。想要尋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者心境,只怕也只能學習先賢“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修養了。

關於“隱者”,我國著名學者王學泰曾如此點評:隱者“追求的不是百分之百地擺脫他人與社會,他只是想擺脫社會上的一些自己不能適應的紛爭,選擇自己能夠適應的生活方式”,只是隨著社會高度組織化,“每個人都有一個定位,人人生活在‘世內’,再沒有‘世外之人’。”

在當今這個信息超載的時代,想在互聯網上做“世外之人”已是千難萬難,越來越多“朋友圈隱者”的出現也正是人們試圖把控自己生活方式所做的嘗試。這樣一想,朋友圈寂寥也許也並不是一件壞事。

大家都在看

新聞辦策劃

“仅三天可见”,朋友圈“隐者”为啥越来越多了?

審核:姚再福

❶ →→長按二維碼,

關注“今日三江”

❷ 閱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