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晨報陽光助學直通車走進河西走廊尋訪陽光學子

本報助學直通車走進河西走廊尋訪陽光學子

兩對孤兒姐弟:我們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

兰州晨报阳光助学直通车走进河西走廊寻访阳光学子

李苗和李龍接受記者採訪時在自家院落的菜地裡合影。

7月23日、24日,本報助學直通車在河西走廊尋訪陽光學子期間,分別在古浪縣社會福利院和永昌縣東寨鎮尋訪到兩對姐弟孤兒。古浪縣的這對姐弟在福利院的關愛下求學,永昌縣的這對姐弟在爺爺奶奶的呵護下成長。他們都在今年參加高考,即將步入大學校園,又都為籌集學費而外出打工,陽光助學直通車帶來的“陽光”,點燃他們心頭的希望,映亮他們燦爛的笑容。

A 雙親相繼去世,姐弟倆在福利院走出陰影

連日來,在古浪縣社會福利院,一對姐弟孤兒雙雙考入大學的消息讓整個福利院喜氣洋洋,當不少人為他們的學費犯愁擔憂時,這對孤兒卻信心十足:“我們失去父母是不幸的,但我們在福利院生活學習期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幫助和關懷,又是幸福的;通過申請貸款和打工,應該能解決學費難題。”

7月24日上午,古浪縣中學畢業的考生蘇建崇在福利院的宿舍裡焦急地等待一家建築公司老闆復工的電話。自打高考結束後,蘇建崇為了籌集學費到處找活幹。半個月前,他在一家建築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熱心腸老闆知道他是個孤兒,不僅給他分配了整理資料這種相對輕鬆的工作,每天還給他開100元的工資。對於蘇建崇來說,這份工作對他很重要,他十分喜歡。前兩天,建築工地停工,老闆讓他一邊休息一邊等待復工的消息。

蘇建崇的姐姐蘇珊今年也參加高考,半個月前,她和同學相約到內蒙古阿拉善右旗的一家餐廳打工。蘇建崇說,他和姐姐約定,打工堅持到8月中旬,到那時就可以掙夠一學期的生活費了。

蘇建崇的家,原本在武威市涼州區,2004年,父親因意外事故突然去世後,母親帶著他們艱難生活。2006年,母親帶著兩個孩子改嫁到古浪縣土門鎮的一個農民家庭,可是好景不長,2011年,身患糖尿病多年的母親被確診為尿毒症,當年年底就撒手人寰了。

父母相繼去世,蘇建崇和姐姐唯一的親人是家住古浪縣的舅舅,可是,舅舅家也有困難,姐弟倆不能久居,2012年年初,他們被送到古浪縣社會福利院,以此為家。那年,姐姐14歲,蘇建崇13歲,他們輾轉在涼州區和古浪縣土門鎮上完小學,開始在古浪縣就讀初中、高中。

在今年的高考中,蘇建崇考得460分,但是,平時比自己學習優異的姐姐蘇珊發揮失常,成績是397分。和眾多家境貧寒的孩子們一樣,姐弟倆為了省錢,填報學校只能選擇省內。蘇建崇填報的第一志願是河西學院,選擇的專業是法學。他說:“早就有個夢想就是想當一名律師,因為律師可以幫助別人維護利益、幫助社會維持正義。”

B 姐弟考上大學,七旬爺爺奶奶喜憂參半

7月25日下午,永昌縣熱浪滾滾,本報尋訪記者一行來到城郊的東寨鎮雙橋村九組李苗、李龍姐弟倆的家。

李苗、李龍姐弟倆畢業於永昌縣第一中學,今年的高考中,李苗考得456分,填報了蘭州財經大學的房產管理開發等專業,李龍考得490分,填報了河西學院的法學、財經等專業。姐弟倆雙雙考上大學,73歲的爺爺奶奶喜憂參半,喜的是他們老兩口十幾年的心血終於沒有白費,憂的是兩個孩子上大學的費用還沒有著落。姐弟倆深知爺爺奶奶的艱辛,在填報志願時選擇了省內院校。“在省內上學可以經常回來看看爺爺奶奶,花費也相對少一些。”李龍說。

李苗和李龍的父親是爺爺奶奶的獨子,原本幸福美滿的這個農家,2004年突生變故。那年冬天,他們的父親被確診為癌症晚期,在蘭州住院治療不到一月便病故。姐弟倆當時只有四五歲,懵懵懂懂不知所措,但從爺爺奶奶和母親撕心裂肺的嚎哭中感覺到,他們沒有了爸爸。但他們沒有想到,以後的日子更難過。

爸爸去世後,母親帶著李苗改嫁了,李龍留在了爺爺奶奶身邊,成為支撐爺爺奶奶生命的全部希望。然而,母親改嫁後的生活並不如意,在8年前帶著李苗回來了,但她來並不是要和孩子們共同生活,而是把兩個孩子託付給老人,獨自遠走他鄉了,至今從未和這個家聯繫過,誰也不知道她究竟去了哪裡。

姐弟倆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的十幾年裡,要強的爺爺奶奶從牙縫裡擠出的錢全部用於兩個孩子生活學習,他們不想讓孩子因為沒有父母而在別人眼裡低人一等。然而,現實生活畢竟很殘酷,一家人的主要經濟來源是6畝薄田,主要種植啤酒大麥。一年到頭,每畝地的純收入只有200多元,年收入不足2000元。

2000元的年收入要養活一家4口人,常人不敢想象,即使如此,爺爺奶奶還要償還李苗父親看病時的借款,至於奶奶長期勞苦導致的腿疼腰疼等疾病,則只能靠零星買來的西藥片緩解。

十幾年苦心,終究讓兩個孩子成人,但爺爺奶奶並不能鬆口氣,因為孩子們學費尚無著落。高考後,李苗到縣城一家餐廳打工,李龍和同學到附近農場打工,爺爺則不得不向親戚們張口借款。

其他孩子上大學時就能擁有的電腦、手機,爺爺奶奶愛莫能助,勸慰兩個孩子“別想了吧!”李苗和李龍哪能不知爺爺奶奶的苦衷,反過來勸慰爺爺奶奶:“我們不需要這些東西”。

文/圖蘭州晨報/掌上蘭州首席記者董開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