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談山地旅遊:不要修大路,不要蓋大樓

摘要

魏小安指出:很多交通不便的地方有一個好處,資源頂級,這個時候你還用大眾觀光的路子來做,做一個死一個。山地旅遊一定會成為下一步中國旅遊發展的熱點。對於山地,我主要講兩個不要:第一不要修大路,第二不要蓋大樓。

魏小安談山地旅遊:不要修大路,不要蓋大樓

圖 / 貴州 · 黃果樹瀑布


【正文】

7月9日,“2018國際山地旅遊聯盟北京論壇”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辦。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會長魏小安以“山地旅遊與鄉村扶貧”為主題進行了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因為人類的生活,山地構造了一種獨特的山地生活方式。人類的生活之地大體可以分成平原、山地、草原、水濱四大類。在歷史過程中,由於生存和繁衍的自然選擇,人們總是趨近於向平原和水濱聚集,因此山地被長期邊緣化,也由此形成了山地居民堅韌,平原居民深入,草原居民奔放,水濱居民開放的不同特點。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山地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也形成了對平原和水濱居民的巨大吸引力。

在世界範圍內,歐洲阿爾卑斯山、北美落基山、南美安第斯高原、非洲乞力馬扎羅山,都是著名的山地,也自然形成了山地聚居生活,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山地文明。然而,由於生活艱苦、交通不便和信息相對隔絕,山地文明形成五種特點:

魏小安談山地旅遊:不要修大路,不要蓋大樓

阿爾卑斯山

一是形態多樣化,比如貴州,貴州成就了千種文明,這是很自然的現象,我們一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說的就是山地。

二是歷史延續性,因為相對封閉,大家對自己的文化形成了延續。

三是對自然的敬畏;四是對宗教的本能;五是對外來人的親近。這些正是現代社會生活的短缺要素,也終將引發市場的興趣。很多人都說農民很淳樸,事實上山民更加淳樸,因為平時見人少,山民對於外來人十分熱情,但如果他們進入市場,這裡就會產生一個急劇的轉變。

全世界與山地關係最密切的還是中國,由於印度次大陸板塊的碰撞,整個中國就是在板塊運動中逐步形成了民族發育的地理環境,中國的山地包括高原和丘陵在內的666萬平方公里,佔大陸國土總面積的69.4%,由此形成了世界上最豐富的山地景觀,也構成了民族文化的成長環境。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早就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說,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生活與山地的關係。

從生活方式角度來看,農業文明的時候,大家聚集在平原,平原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謀生。到了工業化時期,工業文明的要求,大家聚集在沿海,沿海的生活方式,謀求的是發展,基本上我們三十多年走的路,就是這條路。到了後工業化時期,進入生態文明,所以要聚集到山地,山地生活方式應該是社會生活的高端,山地一定要創造一種幸福的生活方式。

山地旅遊的成長

世界近代旅遊的成長背景是工業化的發展,因此,世界山地旅遊自然是從歐洲起步,拓展到北美,進而推演到世界。但是,由於山地的形態有所不同,山地旅遊的方式也各有千秋。

歐洲以阿爾卑斯山為主體,形成山地徒步和滑雪的主要山地旅遊方式,進一步升級為小鎮方式。北美洲則是山地度假和峽谷探秘的結合,大規模的戶外運動成為主流,也引導了全世界的山地旅遊,總體形成了資源多樣化,產品多樣化的狀態。

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升級,使人類的活動能力極度擴張,上天入海已經不是新鮮事情,但是,容納大規模旅遊客流的領域畢竟不是這些產品,尤其是休閒度假的剛性需求,迫切需要開拓新的領域,山地旅遊被市場推向了歷史的前臺。從旅遊角度看,中國形成了山地形態多樣,山地景觀豐富,山地民俗特色的多樣化特徵,使得中國山地旅遊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世界主要的山地我都去過,我有一個感覺,我們中國的優勢很好,剛才有記者還問,我們中國山地旅遊比起世界落後在哪兒?我說怎麼動不動就說中國落後?中國的山地旅遊在世界上並不落後,而且我們有一批山地旅遊目的地達到世界的前端,比如觀光型九寨溝、黃山,度假型的貴州已經形成了一批,各種各樣類型的山地旅遊都已經形成了,所以目前我們要做的是山地旅遊的提升。

魏小安談山地旅遊:不要修大路,不要蓋大樓

九寨溝

客觀來看,山地旅遊的提升,面對著一系列的困難:

一是交通不便,除了少數城郊型山區,多數地方都涉及交通問題。

二是其他基礎設施不足,基礎設施不足我們能不能提升呢?我們能不能投資呢?能不能完善呢?這裡面必須得考慮性價比,仔細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個村子45戶人家,為了扶貧花4500萬修路,平均一戶100萬,拿這100萬把這45家搬出來行不行?為什麼非要這樣選擇?所以不能一刀切。

三是季節性制約,如果一年只能經營幾個月,旅遊的發展顯然困難,如果能經營半年說得過去,超過半年就可以掙錢。

四是實際運作,山的品牌一般都大,但落實到具體項目上則難以把握。我的看法,山是品牌,溝是實際運作,我們講山溝山溝,因為溝有可運作的主體,尤其是很陡峭的山不行,淺山丘陵沒有問題。

五是投資回報,只靠市場化投資,成功的只是少數,政府必須發力。

魏小安談山地旅遊:不要修大路,不要蓋大樓

發展山地旅遊要把握三點

第一,長短相較。哪裡發展旅遊都有長處和短處,需要客觀認識,全面分析。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其次,揚長避短。按照國際經驗,注意大中小結合,高中低結合,不能老說高端,也不能說我就做大眾。突出重點形成聚集,切忌全面開花。簡單地說,全域旅遊就不能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以點帶面,不能以傳統觀光方式強化旅遊線。

最後,化短為長。換個角度、換個思路,短處就是長處,交通不便反倒可以做高端。很多交通不便的地方有一個好處,資源頂級,這個時候你還用大眾觀光的路子來做,做一個死一個。

比如說我對中國現在的旅遊資源評價最高的,新疆的塔什庫爾幹,我覺得那兒完全是頂級的,全世界哪兒都找不到這樣的地方。我就問下面的幾個縣長,我說你們一年收入多少錢?回答,五千萬。他們想的全是大眾旅遊的路子,我說不對,我給你們說一個思路,直升飛機的客人進來,一年接待三萬人,但是要爭取一年三萬人什麼概念?每天就是幾十人、一百多人,但是你要爭取每個人在那兒花兩萬塊錢,你一年就是六個億的收入。

魏小安談山地旅遊:不要修大路,不要蓋大樓

塔什庫爾幹

他們說這是個思路,能不能做到?我說你這樣的資源條件如果做不到這一步你們就別幹了。有些地方恰恰是可以這麼幹的。這就是一個轉化。季節的轉化是一種吸引力,生活方式是根本。所以從發展的角度來說,這就是山地旅遊。

瞭解貧困才能正確扶貧

在聊貧困前,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貧困是什麼?

貧困在心態上,落後在觀念上,失敗在環境上,短缺在產業上,爭鬥在人際上,流失在人才上。為什麼?眼觀內斂,不開放。有些地方的扶貧我現在感覺是叫扶懶,因為當地老百姓就說我們有飯吃、有衣穿,還時不時有點小酒喝,我們覺得很棒,你們為什麼總覺得我們貧困?總要扶我。行,那他就伸手,這就是心態的問題,由此有幾種貧困:

第一種叫富饒的貧困,就是資源富足地區的現實貧困,這是資源型地區的特點;第二種貧困叫土豪式貧困,很有錢,但是精神貧困,教養貧困,道德貧困,這是一種爆發戶的特點,在中國現在體現的最強烈;第三種貧困是真正的貧困,就是當地的老百姓,自卑自弱,總有一種自卑感,總有一種自己覺得是弱勢群體的感覺。實際上,我們需要關注的是最後一種。

對於扶貧的路徑,我總結了七個要點

第一,四個“zhi”。扶貧扶志,扶貧要扶志氣,如果自己不想脫貧,怎麼扶也不行,輸血式扶貧,是永遠扶不了貧的,要讓貧困地區的人自強自立;扶貧扶智,這個智就是智力和智能,我們要通過開發智力,通過人才的培育,通過智能化的發展來扶貧;扶貧扶制,這是扶制度,就是通過農民的組織,包括合作性的組織,包括外來的組織,實際上解決貧困地區農民的賦權問題,就是要賦予他相應的權力;扶貧扶質,最終要提升品質,環境品牌,農產品品質,旅遊品質。因為交通,地區做低端旅遊根本做不起來,這樣的山區扶貧等於白扶,但是確實做出品質來就有吸引力。

第二,產業扶貧。就目前來看,產業扶貧旅遊當先,效益已經充分體現出來了。

第三,技術扶貧。技術扶貧要促進拉動,這種技術扶貧可以通過點拉動面。

第四,智能扶貧。智能扶貧的核心就是通過互聯互通來解決山地貧困地區的信息貧乏孤島現象,而且會增進手段。

第五,信息扶貧。信息扶貧要達到全面覆蓋,現在技術條件完全不是障礙,障礙是人,障礙的是觀念,是使用程度。

第六,文化扶貧。這裡需要兩步走來挖掘提升,首先挖掘、認識自己的文化,然後再提升。只是講原生態是做不到的,所有的山歌,如果就原生態的概念來說,都難得動聽,但是經過音樂人整理出來,提升之後,才真正好聽,才能傳播,這就是一個文化的過程。

但是這裡有一個核心問題是,當地人對自己的文化要自愛、自信、自豪,如果他看不起自己的文化,我看他這個文化你再怎麼扶也起不來。比如前一段我到甘肅有一個白馬人,我就說你這個白馬人是西藏那個白馬藏族嗎?他們說不是,我們就是白馬人,而且他們認為我們的民族政策很錯誤,他明明是一個獨立的民族,非把他納入到藏族,所以他們就說藏族文化和白馬文化我們更喜歡白馬文化,一整套的制度。後來提出了一個“白馬文明”,他們聽了很興奮,那一套東西你能很深地感覺到他們的自豪感。

第七,精準扶貧。精準扶貧就是要落實到戶,落實到戶需要一步一步的發展。但是,扶貧不能扶懶,扶貧不能扶落後。

山地資源攜手旅遊扶貧

針對以上扶貧路徑,我們需要將山地的資源和旅遊扶貧結合,這裡,我對山地旅遊做了一個解讀

山居,山中居住,與禪為伴;

山遊,山地觀光,雲起雲飛;

山玩,豐富感受,體驗自然;

山動,運動項目,豐富多彩;

山吸,清新空氣,暢快呼吸;

山野,城市拘束,總算撒野;

山賽,競賽追逐,享受成就;

山索,索道開路,拉動發展;

山文,文化積累,深度感受;

山享,全面體驗,享受新生話。

山居,就是在山中居住,與禪為伴,這是一種意境,所以山地旅遊如果只是侷限於觀光旅遊顯然不對。有些名山大川我們可以這麼做,叫山上游山下住,但是有些我們就得研究山居,而且山居會形成最終的商業模式。

山遊,就是山地觀光,看雲起雲飛。

魏小安談山地旅遊:不要修大路,不要蓋大樓

山玩,就是豐富感受,體驗自然。

山動,要增加大把的運動項目,形成豐富多錯的吸引力。

山吸,清新空氣,暢快呼吸。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感受。

山野,城市拘束人,到這兒總算可以撒野。有一種旅遊類型就是撒野性質的,我們要不要講旅遊文明?要講旅遊文明,但是撒野我們也得縱容,底線就是別違法。我只要不違法,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山賽,在這個過程中會形成一種競賽,形成一種追逐,這樣的話,旅遊者會有一種成就感

山索,就是索道開路,拉動發展。索道問題應該是妨礙中國山地旅遊發展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到阿爾卑斯山一問,索道多少條,14000條。人家怎麼就可以這麼多呢?我們搞一條索道跑個手續要跑兩年,比如華山的西峰索道到北京跑了200次才算把手續跑下來,世界索道協會在那兒開國際會議,大家評價這是全世界最好的一條索道。

我們老說保護,索道是最好的保護方式,澳大利亞的藍山索道是全世界最長的一條索道,七千裡,它這個索道修好了之後申報世界自然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沒有一個人說因為你修了索道破壞了環境,所以你不能進,而且大家都是盛讚這條索道真好,保護了環境。

山文,就是文化積累,深度感受,所以山區的文化需要深入挖掘,我們說兩個階段,一個是當地人的認識,一個是外來人的挖掘。

最後山享,全面體驗,享受新生活。

山地旅遊一定會成為下一步中國旅遊發展的熱點,道理很簡單,因為度假已經變成一種剛性的需求,可是全世界主要度假都是在濱海,中國濱海資源不足,說起來18000公里的海岸線真正能做度假的不超過10處。也就是世界主流性的東西我們不行,中國人度假不能都跑到海外去度假,沒這個道理,所以很自然,下一步中國人度假就會轉向山地度假、鄉村度假,這就是我們的一個前景。

魏小安談山地旅遊:不要修大路,不要蓋大樓

山地旅遊扶貧的根本在於開放,旅遊就是最大的開放措施、開放手段、開放門戶。如果沒有開放,我們就談不上扶貧,因為開放才能帶來市場。所以我們需要複合型的山地,綜合性的推進。適度改善基礎設施。

對於山地,我主要講兩個不要:第一不要修大路,第二不要蓋大樓。不要把山地旅遊城市化、工業化,要形成市場體系和分工體系,減少惡性競爭,提高附加值。比如一個山,山底下十個小鎮一模一樣,沒別的,就是惡性競爭,我們能不能挖掘出來市場分工體系,這一個山,山裡面20個村子,大家都一樣能行嗎?一定要形成一個市場分工體系,這樣各得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