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中國傳統古村落于都縣銀坑鎮平安村,客家古村韻悠

客家古村韻悠�

——探訪中國傳統古村落於都縣銀坑鎮平安村

探訪中國傳統古村落於都縣銀坑鎮平安村,客家古村韻悠

鳥瞰張氏宗祠外景。

探訪中國傳統古村落於都縣銀坑鎮平安村,客家古村韻悠

重建的張氏“七葉千秋”門樓。

探訪中國傳統古村落於都縣銀坑鎮平安村,客家古村韻悠

出於都縣城,往北走45公里就進入銀坑鎮境內,駐足於車水馬龍的319國道邊,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中央後方保管處舊址竹篙寨,再沿著通村的水泥馬路彎曲前行,不久便進入文化底蘊深厚的第四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平安村。

走進平安村,感觸最深的是村裡古樹、古蹟成群成片,紅色印跡比比皆是……行走其間,一棵棵樹齡千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一棟棟青磚黛瓦、木刻雕花的客家民居錯落有致,一排排斑駁的古牆默默地訴說著村子的古老久遠與滄桑。

探訪中國傳統古村落於都縣銀坑鎮平安村,客家古村韻悠

關於村名的由來,張氏族譜這樣記載:“自南宋淳祐間眾族而居於此,初名佛婆裡,今改為長興裡,當年嶽武穆曾駐兵於村,因設巡檢建屬於吾祠右側,初名為平頭司,今為興仁司。”“明堂端正,逆水來朝,文峰文閣,拱立不抱,大河繞於前,三面群山環繞,如若仙境,數百年來風俗純美,即稱為平溪。”如今,村名已改為平安,寓意著平安之村。

探訪中國傳統古村落於都縣銀坑鎮平安村,客家古村韻悠

平安古村樟樹特別多,河流上下、村莊內外,大大小小的古樟樹有1200餘棵。在村口的一棵古樟樹前,該村村黨支部書記張小濱向記者介紹,這棵古樟樹需十幾個人才能合圍,小時候他還在樹洞裡乘過涼呢!“幾年前,因為火災,古樹被燒了幾天幾夜,但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村裡老人都說是古樹的‘堅強’換來了村裡人如今的幸福生活。”他笑眯眯地說。

平安古村屬同姓聚居,系張氏一族。在村委會,張小濱一邊翻著族譜,一邊向記者介紹,相傳,明朝末期,從外地遷徙到這裡的張姓先族特別好客,人丁也非常興旺,久而久之,外姓人認定是因為樟樹的原因,全部外遷走了,只留下張姓族人。現在,“張”和“樟”為諧音是大家較為認可的說法。可想而知,古樟樹和這裡的人們是有著多麼密不可分的聯繫。

探訪中國傳統古村落於都縣銀坑鎮平安村,客家古村韻悠

進入平安村,便可見36座緊密相連的大小祠堂錯落有致地分佈在1.6平方公里的村落內。“村裡有29座祠堂始建於明朝末期,歷史久遠。”在主宗祠“崇仁堂”前,記者見到了76歲的該村老黨支部書記張家衛,他告訴記者,這些古祠堂大多為青磚、灰瓦和“穿鬥抬梁式”木構架結構。硬山頂,馬頭牆,並圍繞天井,以柱承梁,支撐整個屋面,使整個建築高大牢固,內部廳堂寬敞明亮、通風透氣。大門上飾各種人物、花草紋磚雕和灰雕,獨具特色的屋簷設計是典型的贛南客家建築風格。

從主祠堂門口向左走,行走至出口張氏“七葉千秋”門樓,踏著鵝卵石鋪就的古街,街旁“餘慶號”等有的古商鋪至今還保留著原樣,多為石塊和黃泥砌成。雖然短短的幾百米古街繁華已遠去,人跡稀少的古街卻見證著當年平安族人的勤勞和富裕,讓人浮想聯篇,沉浸於歲月的遐想。

探訪中國傳統古村落於都縣銀坑鎮平安村,客家古村韻悠

據歷史記載,在蘇區時期,平安村還是中共江西省委、省蘇維埃政府駐紮地,中共勝利縣委、縣蘇維埃政府駐紮地和中央後方保管處所在地。86歲高齡的村民張家搖不由地跟記者攀談起來。他說,平安村不僅保留了集中連片的古祠堂、傳統民居、古商業街及商鋪,蘇區革命戰爭時,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的就有276人,在長征途中犧牲的有156人。

探訪中國傳統古村落於都縣銀坑鎮平安村,客家古村韻悠

近年來,平安村人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大道,並時刻按照先輩留下的族訓,立下族規,對村內古建築進行限拆和保護,在古樹的周圍圍起柵欄,嚴禁村民破壞及故意損壞。如今,一條條通組公路貫穿全村,村貌得到了很大改觀。當地政府也專門召開會議和撥付專款對古村進行修繕,每年到了春節,張氏村民延續至今600多年的客家春祭活動熱鬧非凡,“古”“紅”和客家文化在這裡相得益彰,照耀著這個平安、繁榮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