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取与舍,是中国画写生最为难搞的事情。往往大家坐下来就画,越画越大,越画越实。不是画不进去,就是画的杂乱花散,再就是死板一块。如何发现美的形式、美的塑造、美的构图、真是一件不容易说得清的问题。“取”与“舍”不只是一个画面的问题,更是一种生活的问题。大道同一,一通百通。

中国画的本真意义——体道。

什么是道?万物生长的规律。万物之间的联系,相生相克,互为依存。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何况画乎?

下面,我试图用眼前的实际景物,给大家讲解“中国画的构成”“中国画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其一,找寻大的整合关系。

万物万事,凡独立成形者,皆合于道的规律,皆有阴阳虚实,皆是一个圆融无碍的个体。圆融、是否圆融,是评价事物合理与否的首要论点。

在写生之初,我们不是急着铺纸泼墨,而是要打开“心眼”,努力发现“画材”之间虚实顾盼的关系,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要找到他们起承转合的大关系。外轮廓一定是整的。整才不花,整才有气势。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其二,寻找小的对比关系。

没有对比就没有画面。所谓相生相克,亦此之谓也。只有大没有小,就是死板一块,再大也是小;画面不够整,不能统领画面,画材再多,物象再丰富,也没有势,只能是脏乱差。所以,一个真正成熟的画家,一定是一个会生活、会经营的大谋略家。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一、画面的大关系

1.无碍。无碍即圆融,圆融自无碍。在大的外形、外联、大的轮廓上,要随势而变,不能有硬伤。譬如人体,无论男女老少、美丑,健全即是圆融。再如一只手、一只耳朵,一节骨头,都是一个圆融无碍的“个体”,亦即我们体道之“一”。即是道生一之一,一即是体。我们看阴阳鱼的图形,即是一个很好的圆融的画面关系。

外形一定要整,一定要有圆融无碍的“外联”关系。人物一理,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2.齐而不齐。整,不是像铁球一个,那样不会含蓄隽永。易曰:“可观莫如木。”我们看远山的树、我们看近处的树,只要不是人工破坏的,都是一种圆融无碍的外形。但是,每一棵树,包括每一个枝条,都是不一样的结构,这就是“大道”。任何事物总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没有例外。例外的事物可能还在成长中,还没有生成相对稳定的事或物。齐,才有秩序,有秩序才有势;齐中有不齐,有参差,才有变化。有变化才有生命。万物一理,大家在此警醒、觉悟。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3.起、承、转、合。中国画讲究虚实,讲究大的龙脉关系。诗词歌赋如此,书画亦如此。没有起承转合的画面关系,画面就没有节奏,就没有旋律,自然也就不会生动。但是,在哪里起?如何承?怎样转?怎么合,好多人一头雾水。下面我会参照具体的物象给大家一一说明;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4.大的虚实关系。中国画不依靠近浓远淡,不依靠颜色,不依靠透视来经营画面。只有虚实、浓淡、黑白。所以,大的虚实关系一定要有。为什么云贵川的山水不好画,因为他们树多,没有山石,缺少大的虚实关系。虚实者,道之体也。写生之初,一定要找到大的虚实关系、大的对比关系;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5.大的点线面的关系。在山水塑造中,点,抑或就是画眼。一个亭子,一个茅庵,一棵树,哪怕是一只狗,都是“点”。凡独立醒目的东西都可能成为画眼。线,大的长线可以支撑画面、分割画面、联系画面。面,大面积的组合、整的面,才能稳定画面,才能有气势。“面”的塑造是山水画求整不败的法宝;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6.大的节奏关系。点线面、黑白灰、虚实、浓淡都有了,没有大的节奏关系也是平庸无奇,不会有气韵生动的意蕴。什么是节奏?同一物象参差的变化关系,即是节奏。连贯起伏节奏关系,就是旋律。同一物象,是关键词;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7.大的秩序。在写生之初,一定要找到大的秩序关系。有了大的秩序,画面才能稳定,才会成势。七长八短,不会有秩序。不断的重复就是秩序,团结就是秩序。大家多听听音乐吧,从音乐中体悟秩序与旋律的关系。在写生之初找到大的秩序,好画,容易入手。不会出现花、散、碎的毛病;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8.大的顾盼关系。我们往往的看见好的形式、好的物像,就急于下手,画完了、画足了,却发现它是傻傻的孤立无助的,,,大的顾盼关系、大的呼应关系,在我们写生之前,一定是运筹帷幄、经营在胸。没有呼应顾盼,画面就没有开合,没有情态;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9.大的开合关系。开合与顾盼不是一码事,开是分兵起势,合是收兵成形。没有开合就没有大的对比关系、大的势。没有势,画面就不会生动。谁是开?谁是合?在哪里开?在哪里合?位置不一样,事态也不一样;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10.大的笔墨关系。只有一种一种语言、一种笔墨方法,画面就会单调。“有招”,有丰富的语言塑造,画面就会有对比、有节奏,丰富耐看。在画之前,一定要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哪是干?哪是湿?哪是泼?哪是破?哪是浓?哪是淡?都应该有一个大概的规划设计;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11.着重的说一下“取与舍”,山水写生,强调的是山水人文的塑造。山水绝不是风景,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一定要记住。所以,如何的发现契合于山水的物象塑造、形式塑造、意蕴塑造、笔墨塑造,是“取”与“舍”的标准。不能看见什么画什么,“契合”,很难。画如此,人亦如此。“赏心只有两三枝”,取那些有用的、画面需要的。舍那些没用的、多余的、画面不需要的。用心,用心去塑造,而不是用眼去塑造。所以我说大家要打开“心眼”,不用心、不过脑子,该打!!!事物一理,大家想想,举一反三;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12.臆造。我们时常的说“相由心生”“境由心造”,面对真实自然的景物时,我们就会被“牵”着走,“写实”、“超写实”。

其实真正的写实,是缘于内心的实在。

需要的,才是真实的。打个比方,光秃秃的墙上我们可以给它开一个门,或开一扇窗子;陡峭的河堤上我们可以给它改一条小路,高低错落、曲径通幽的连接到本来没有路的门口;山上没有云,黑压压的压在房顶上,太沉重,我们可以留白、可以虚化,,,等等。画者,化也,心之相也。大家的观念也要改改了。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二、画面的小关系

山水写生,大家往往出现两个错误,而且是屡教不改,我说要卖一把戒尺,要时常的打一下,时常的警醒,久而久之,大家才能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而不是习气。

大部分画家着重局部物象的具体塑造,而忽视了前后左右以及全局的关系,慎毛而失貌。另一种画家对画面形式把握的很好,装饰性很强,但缺少了局部物象的结构关系、笔墨关系、意蕴关系,所以不耐看。好的笔墨,好的塑造,好的形式,好的意蕴,这四好完整的统一,才是一张好画,写生也不例外。

大关系要整,要团结,要统一,要能拢得住。小关系要丰富,要有矛盾,要有对比,要允许个性的存在,自由的发挥,这是画面关系,也是我们的人际关系。在大的利益面前,小关系一定要服从大关系,这是至理大道,人物一理。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1.局部的形式塑造。我们在发现大的塑造关系之后,就要寻找局部的形式塑造,有丰富的形式塑造才能有丰富的画面塑造。

自然界的基本形有三个:方、圆、三角形。如何把这三个基本形融合到画面中去,融合到物象的塑造中去,即是所谓的构成。传统的国画有这种塑造关系,只是我们从来也没有人去研究、去发现。而且,中国画对形的理解与塑造,往往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种几何构成的塑造,在中国画强调笔墨的塑造中,确实很少有人懂,被忽略了。只是随心所欲,而不知“矩”是何物。我们在写生中、在生活中要敏锐的捕捉这种形式构成的东西,勤于发现、勤于思考、勤于塑造。圆形与方形如何契合?方形与三角形如何契合?这三种形在一起如何契合?“契合”,不是组合,合情合理,天人合一,谓之“契合”。在写生中发现这种美的契合,很重要。

徽派建筑充分显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认知,对形式美的把握,大家要用心体悟,举一反三;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2.局部的语言塑造。艺术拒绝平庸、拒绝乏味,所以中国画杜绝装饰,哪怕是一个局部,一个点,一根线,也不能乏味。一定要有耐人寻味的意蕴在里面。你做不到,或者你省事了,画面就浅薄。

写生之前我们要发现这种局部语言美的塑造关系。没有?找不到?我们再换一个地方。譬如一面墙,自小溪往上至瓦檐,第一层是没有秩序的乱石,第二层是有秩序的排石,第三层是老砖。乱石中长满了绿植、青苔,墙面上爬满了绿藤。有整的,有破的,有正的,有斜的,有实的,有虚的,等等。一面墙有这么复杂的物象关系,你四条线就勾完了,我们能学到什么?

如何用简约的笔墨去塑造丰富的物象关系,是写生的一大课题。

这种“以简寓繁”、以一当万的写生要求,我们已经失传上百年了。笔墨服务于物象?还是物象服务于笔墨?怎么塑造一个“老”字?值得深思;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3.局部的虚实塑造。罗丹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悉心的去观察每一个局部,都有虚实、浓淡、黑白灰的关系。我说过,局部里面的浓淡干湿、皴擦点染、提按顿挫、轻重徐疾,谓之笔墨关系。局部有,一点一画中亦有,这就是大道至简,简约而不简单。一棵树,一面墙,一条路,一个窗口,都有它的虚实关系、对比关系。你把它画平了,它就死了。

虚实、黑白、浓淡、疏密,是中国画空间塑造的法宝;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4.局部的对比关系。在写生之初,坐下来,仔细的分析,找寻这些微妙的对比关系。没有对比,就没有画面。譬如形的对比,线的对比,物象之间的对比、形貭的对比,等等。有对比才有节奏,有对比画面才会丰富;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5.小的顾盼关系。画面中所有的画材(即所要塑造的物象)都要有相互关联的顾盼关系,没有顾盼,一个独立的形,抑或一个点,一根线,与画面都不会协调,会跳出画面。顾盼生姿,顾盼生情。写生中要悉心观察、发现小的顾盼关系。

在写生中如何发现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塑造,美的意蕴,是我们写生的目的。简单的画一张画,没有所思所想,到哪里都一样,就不必远行了,在家画就好。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另外强调一下,大部分同学,包括已经是全国会员的同学,在笔墨塑造、形式塑造、物象塑造诸方面,基本功都不够,我们都要耐心的向传统学习、向经典学习,不要急着外出写生,先把传统经典的东西学好,比写生更重要。

美,在于发现,在于创造,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何的发现,如何的认知,需要我们虔恭努力的学习,向经典学习,向自然学习。这一切皆源于老师悉心的教导,所以,谦恭的向老师学习,学习他认识美的方法,而不是美的塑造方法。学生千人一面,不是好老师。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在写生中寻找美、发现美、找到新的语言、新的塑造方法,找到你自己,成就你自己,是谓真写生。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是我们写生的难题。我们往往的忽视了它,认真严谨的向生活学习,发现规律,学会塑造,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近几天碾转难眠,写成此课稿,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明白。

下面用具体的物象,剖析画面的构成关系(见图)

刘怀勇

2018年3月26日于皖南查济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