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遊,無知的救贖


我是從大約三年以前開始了眼下的這一場壯遊。

曾有個好朋友,時常把“人生必有一壯遊”掛在嘴邊念,而我聽著聽著就出發了。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真的走在路上,我才開始體味這句話的真意。顏如玉,黃金屋,大約也只有沾染了泥土的芬芳,燻透了這人間的煙火,才能透出妖嬈韻致。

我從北半球,走到南半球,從亞洲文化,過渡到到日耳曼文化,再深入到拉丁文化,然後又迴歸到古印度文化中,藉由空間的轉換,有意無意的,從生養我的主流社會文化中剝離出來。正是這種剝離,賦予我前所未有的自由,主動或被動地。我體驗著這種漫無邊際的持續增長著的自由度,也感慨著浩瀚宇宙中,僅這一個渺小的地球上,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眼見為實,以及“眼見不能為實”。

當我第一次踏上拉丁美洲的陸地,在阿根廷境內做深度旅行,十趟國內航班,竟沒有一趟準點。西班牙語的世界,人們的時間觀念與印度頗有一點類似,都是充滿彈性的,令我不得不開始懷念北歐人的嚴謹與刻板。

在印度南部的小鎮上逗留,我跟醫生約了個面談,人家只有一句“明天來找我吧”。我說大約什麼時候啊?醫生看我的眼神有點詫異,想了想,勉為其難地說下午。 還想再具體點兒,那就真的是強人所難了。關於時間這件事兒,人家就是理所當然的,在一個寬泛的區間裡,自由地懶散著。

我在印度的後半程,也逐漸適應,放下固有的觀念,摘掉手錶,不再總看手機,然後我發現我也習慣了,並樂在其中。關於時間的觀念和規則,或許,是一個小範圍內,大家彼此認同的一種對等的習慣性的共識而已,不分對錯沒有好壞。人家印度人民,彼此遵循著自己的一套時間規則,也活得很滋潤很享受,經濟照樣增長,城市依舊發展。而南美幾個國家的民航公司,也並不曾因為國內航班慣常的大面積延誤,就癱瘓倒閉。

我無奈的想起,以前在西歐上學,班上有不少南歐來的同學,畢業典禮答辯的那一天,課程秘書通知大家的集合時間,竟然都是不一樣的。南歐人收到的通知時間,比北歐同學整整提前了一個小時。忽然覺得那個又高又帥的課程秘書,除了高顏值,還擁有著與之匹配的高智慧。

當我在澳洲的大學課堂,聽教授充滿嚮往地講述著加勒比海上一個島國高等教育普及率,領先世界的環保水平,也曾心生嚮往。然而,直到我雙腳踩在年久失修、坑坑窪窪的青石板路上,放眼望去,入目皆是搖搖欲墜的危牆,親證了加油站的燃油時有時無時,我才知道有些誤會實在太美太唯心。我深深的懷疑,當地人跳拉丁舞的靈活步伐與曼妙身姿,是不是都是在走路時,為了繞過那些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坑而練習進化出來。城市裡、城際間的路上跑著許多五六十年代的古董車,而最為諷刺的畫面,是一臺很老的福特車,在坑坑窪窪的路面上,慢悠悠的越線超過一輛馬車——我瞬間想起,福特汽車某一年車展的廣告詞:亨利·福特,當他未來到人世時,這個世界還是馬車時代;當他離開人世,這個世界已成了汽車的世界。所以,亨利·福特,到底來沒來過加勒比這個環保一流的島國呢?

世界真的是有很多很多面,我們固守著自己的立足點和觀察角度,大約更容易只看到自己能看到,甚至是想要看到的。我站在歷經幾百年滄桑的搖搖欲墜的危牆之下,瞠目結舌地望著路邊商店裡空空如也的櫃檯和貨架,被當地人滿眼貪婪地圍著不斷推薦旅遊產品的時候,有那麼一個瞬間,我發現自己對給我講課的那個大學教授的敬仰之情一不小心就煙消雲散了。

我潛入加勒比蔚藍的深海,驚訝地看著獅子魚在鯊魚眼前優哉遊哉的晃來晃去的時候,我才知道,隸屬大西洋加勒比海域的原住鯊魚,因為不認識太平洋印度洋裔新移民來的獅子魚,不知道它們可以吃,所以從來不敢嘗試。

壯遊,無知的救贖

看過了不敢吃獅子魚的鯊魚之後,我又有幸跟同樣不懂得人類可以成為食物的小鱷魚一起浮潛了幾次。我從這些魚的無知中,隱約悟出了我自己的無知。

壯遊,無知的救贖

背上小小的行囊,走了很遠的路,在遙遠的陌生的國度裡,我被迫放下所有的原生社會文化常識 。對於當地主流意識形態偏好或者當地隱形習慣習俗的無知,帶給我諸多焦慮、困擾、麻煩,乃至損失。但同時,這些麻煩也讓我頭腦中那些不曾自知的預設模式浮上意識的海平面;讓我看到原生文化背景潛移默化的觀念植入,以及這些植入對我的心理預期、情緒反應、以及行為模式有著怎樣直接而重大的影響的。

我在那陌生的環境中,對於要如何掩飾自己的無知和恐懼,當真黔驢技窮。恰是這些無能為力,迫使我不得不認清皇帝的新裝,直面自己的無知正在裸奔的現實,讓我的無知,有機會被自己鑑證,進而有可能得到救贖。與這些無知同時獲得救贖的,還有我這顆自戀的心。

對無知有所醒覺,或許是這一場壯遊的最重要收穫之一。寫到這裡,我不禁去搜索引擎找了找關於壯遊的定義,總結一下,大致有三個特點,時間要長,與當地社會文化的互動要有深度,以及,要帶有某種使命感和目的。此刻,我已然在我的壯遊之中了,時間與深度都已經有了結論,若說使命感和目的,就是為了更高的自由度吧!


(關注【青稞營】微信公眾號:QingKeCamp,參加微課分享,與孩子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