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利差擴大+違約率上升,「隱性到期」增加信用債違約風險

標普:利差擴大+違約率上升,“隱性到期”增加信用債違約風險

7月19日,標普全球評級表示,中國債券發行人面臨著“實際到期”債券猛增的局面,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境內信用市場的再融資風險和違約風險。詳見標普全球評級今日發佈的報告《債券結構特徵加劇中國企業違約風險》。

標普全球評級信用分析師李暢表示:“中國境內債券市場的獨有特徵放大了再融資和違約風險。”

比如很多信用債券包含回售條款,投資者可以在事先約定期間要求企業提前還款。2018年下半年起,可行使回售權的債券將會迅猛增加,同時正常到期的債券也將大幅上升。

2018年投資者可行使回售權的債券餘額為1萬億元人民幣,較2017年的3130億元增加223%。2018年下半年,投資者可要求立即還款的債券平均每月達到1100億元。

2018年境內信用債券正常到期金額4.3萬億元,低於2017年的4.6萬億元。假定所有可回售債券都在可行權首日行權,那麼今年的實際到期金額就有可能增加到5.3萬億元。2017年計入可行權金額的實際到期金額為4.9萬億元。

2018年上半年,由於利差擴大、違約率上升,投資者行使回售權的比例大幅高於上年同期。

李暢說:“在違約風險增加的背景下,投資者不太願意持有高風險企業和債務,回售的意願有可能增強。”

標普認為中國的永續債市場也有可能帶來一些意料之外的風險。這一市場從2013年起迅速擴容,原因之一在於這些混合資本工具在資產負債表上可處理為權益,從而降低了槓桿水平。據估計,中國境內市場永續債餘額為1.2萬億元。

但永續債並不“永續”,投資者多期待發債人予以贖回。如果不贖回,則可能說明發債人流動性削弱,從而讓市場信心進一步承壓。

2018年實際到期的永續債將為680億元人民幣,佔總餘額的6%;2019年和2020年將分別達到2020億元、4650億元。

今年以來到目前為止,民營企業是違約率上升的主因。標普預計會有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出現履約困難,包括一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