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榮 笑看風雲的倔強農民

徐文荣 笑看风云的倔强农民

徐文荣 笑看风云的倔强农民

本應是頤養天年的年紀,徐文榮卻日復一日地還在一線崗位忙碌。老伴兒不止一次地勸他該歇歇了,他也不止一次地答應著,卻始終沒有停下腳步。“我心裡裝著的想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他常常對身邊人說。而這些事情,無論是當初創辦絲廠,還是現在建圓明新園,在為橫店的父老鄉親謀福利上,他始終沒有動搖過。

年紀大了就喜歡回憶,徐文榮亦然。江南的春天總是細雨霏霏,卻擋不住春意的萌動,他常在這樣的清晨站在窗邊遙望著八面山——這座橫店的標誌之山。徐文榮笑了,回首40多年的風雨兼程,他就是這樣年復一年地安守在橫店一隅,用自己的方式,一點點地改造著橫店的一切。此時,隔壁房間的收音機裡傳來了低沉渾厚的男中音: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徐文荣 笑看风云的倔强农民

時勢造就了英雄 英雄推動了時勢

在浙江中部的丘陵地帶,有一座叫橫店的小鎮。過去40年間,其所經歷的蛹化和蛻變,足以讓很多人驚訝與羨慕。從一無所有,到無中生有,再到今天的無所不有,這一切的改變,大都跟一個名字——徐文榮——密切相關。

徐文榮已經83歲高齡了,從橫店集團董事局主席的位置上卸任也有十幾年了。然而,這些年他並沒有閒下來,還在開創著他的另一番事業,追逐著他的又一個夢想。他的精氣神兒和年輕時一樣,講話依舊直率,觀點依舊犀利,思路依舊清晰。只是今天的他歷經風雨,早已寵辱不驚。

徐文榮生於憂患年代,長於患難之家。在他3歲的時候父母迫於生計,舉家從東陽的北鄉遷到橫店。從此,徐文榮就在這個小鎮紮下根來,並把他一生的心血都奉獻給這片土地。

橫店人不追星,但見到徐文榮都會向他致敬。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社會企業家,同時也是一位勇於理論創新的思想家。在橫店,他具有獨特的感召力和征服力。從1975年辦繅絲廠起步,他帶領著鄉親們走上致富路,第一年取得7.6萬元利潤,第二年15萬元,第三年30萬元。這在當時橫店農民年收入只有75元的時代背景下,簡直就是一個神話。彼時的徐文榮沒有沾沾自喜,而是憑著自己的眼光,提出了“母雞下蛋孵小雞”的發展思路,以絲廠為母雞,創辦新廠,陸續辦起了針織廠、內衣廠、印染廠、服裝廠等,讓橫店農民高高興興地到企業上班當工人,外出就業無門路的年輕人也大多選擇回到廠裡上班。企業“產銷”兩旺,為以後創辦更大的企業做好了物質和人員準備。

“小時候因為家裡窮,我自卑得連上街買豆腐都不願意去”。回憶兒時的情景,徐文榮總是眉頭緊鎖,他說那就是苦的味道。“任憑我們怎樣努力,怎樣奮鬥,總是好夢難圓,理想難以變為現實”。徐文榮慶幸自己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沒有放棄努力,終於迎來了好的時代。他一展愁眉,“改革開放讓人可以有夢想,讓人可以異想天開,讓人可以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創新,夢想成真”。所以,當改革開放的春風讓夢想一個接一個變為現實的時候,他常常謙虛地對別人說:“這不是因為我突然有了本事,是社會變了。”同時,他又會發自肺腑地感慨:“我是一個普通人,但我崇拜英雄。是時勢造就了英雄,也是英雄推動了時勢。”

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國各地一大批從事輕紡、針織等傳統產業的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在面對同質化競爭危機的時候,徐文榮又一次提出“靠科技養大雞”“非高科技不上”的戰略思路。因為他已經看到,未來的市場,只有發展科技產品才能領先、區別於一般鄉鎮企業,才能有更好的未來。他力排眾議,選擇磁性材料作為突破口,藉助各方力量,很快就辦起了多家工廠,並創辦了相配套的電聲器材廠、電子工業廠,以及印染廠、製冷劑廠等,併成立了東陽市新技術應用研究所。在隨後的幾十年裡,徐文榮帶著橫店的父老鄉親開工廠、辦企業、建學校、造醫院,橫店的工業先後涉足化纖紡織、磁性材料、電子機械、醫藥化工等領域。有人曾問過徐文榮是不是先後創辦過200多家公司,徐文榮的眼睛頓時瞪得很大,“怎麼是200家,明明是700多家!”他試圖抓住每一次改變的機遇,包括哪些不被人看好的決策,而最終贏得的回報遠遠超過了那些失敗的經歷。

“改革開放是很難的,執行起來更難,橫店的過去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辦法。如果都按規定來,那還要什麼改革?我掌握一條原則,只要是為老百姓辦好事就不怕”。從上世紀90年代側重經濟發展的“橫店模式”到新世紀側重社會全面進步的“新橫店模式”,橫店的發展有目共睹。徐文榮本著這份為百姓辦好事的信念,也由此經歷了從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家到完全的社會企業家的轉變。

今天的橫店集團已成為一家擁有5萬名員工、5家上市公司、總資產超700億元的中國特大型民營企業。今天的橫店鎮已作為浙江省的十張名片之一走向世界。而橫店所在的東陽市在2017年實現了地區生產總值553.9億元。就在兩個月前,徐文榮見證了第一架飛機從橫店通用機場起飛;而在不久的將來,杭溫高鐵也將穿越這個昔日隱藏在群山之中的小鎮。

徐文荣 笑看风云的倔强农民

他讓橫店影視城變身“中國好萊塢”

雖說高科技產業是橫店集團的主業,但很多人卻是因為影視瞭解橫店的。小學都未畢業的徐文榮,敢做文化人都很難做到的事。他把轉型旅遊文化稱為自己的第二次創業,一手打造了被西方媒體冠以“中國好萊塢”之稱的華人影視拍攝基地。同時,他巧妙地把影視拍攝同發展旅遊嫁接,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橫店影視文化旅遊產業。

橫店走上文化產業這條路,源於電影導演謝晉的到訪。

1995年底,謝晉來到橫店。這一年,他正在為迎接香港迴歸即積極籌拍電影《鴉片戰爭》,但因為資金難以落實、工程時間難以保證等困難,拍攝基地一直沒有著落。“病急亂投醫”的謝晉來到了與杭州相距180公里的橫店,這個地方沒有飛機、不通火車,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別人介紹說:“這是謝晉。”徐文榮則一臉茫然地問:“你是幹什麼的?”

儘管徐文榮不知道謝晉是誰,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對機遇的把握。吃飯的時候,徐文榮向謝晉承諾在橫店建包括120棟房子、一條珠江、一座塔的“南粵廣州街”。“我出錢給你建,人家用一年時間,我們用半年;人家用半年,我們用3個月,保證按照你的要求建好,絕不耽誤你一天的拍片時間。”徐文榮拍著胸脯說。當時的謝晉以為這只是酒席上的玩笑,直到一個星期後雙方正式簽約,謝晉才知道,這是真的。最終,徐文榮以3個月為限,令“南粵廣州街”如期完工。

“我是真心誠意想幫謝晉完成好這部歷史巨片的拍攝工作,因為迎接香港迴歸是全體中華兒女的事。再說,建影視拍攝基地,以此帶動旅遊和第三產業發展,這是我們多年的願望”。正是因為支持了《鴉片戰爭》拍攝,1997年7月1日,徐文榮應邀赴港參加迴歸喜慶活動,見證了香港回到祖國懷抱的歷史性時刻。

徐文榮與陳凱歌延續了他與謝晉的故事。如見到謝晉一樣,徐文榮不認識陳凱歌,但他用8個月時間建好了秦王宮,讓陳凱歌順利拍攝了《荊軻刺秦王》《無極》。而這座秦王宮以及後來建成的明清宮苑,又成為張藝謀《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拍攝地。兩位“世界級”導演在此輪番較量,不僅獻給觀眾一部部精彩絕倫的視聽盛筵,也讓橫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對於發展影視產業,當時的集團成員意見並不統一,連省裡也有些領導幹部說徐文榮這是瞎投資,亂彈琴。但徐文榮堅持己見。1998年8月下旬,他召開了“橫店集團二次創業研討會”,一口氣兒講了3個多小時。“在橫店辦工業是有條件限制的,有人才制約、土地限制、水資源限制、環境容量限制等。第三產業發展以後,才能夠讓每家每戶每個人都有賺錢的機會”。他又指出,影視產業正是發展第三產業的龍頭。

1999年,徐文榮做出了令所有人瞠目的決定——任何劇組到橫店拍戲一律免費。最終證明,這的確是個妙舉。“免費”不僅僅吸引了不計其數的劇組,更帶活了整條產業鏈,大量的群眾演員聞風而至,他們每天可以賺到幾十元到上百元的收入。在當地,甚至出現了一種新的說法,“北京有北漂,橫店有橫漂”。如今,每天都有數千人住在橫店。

南粵廣州街、清明上河圖、明清宮苑、江南水鄉……你在橫店可以穿越千年,走遍南北。橫店影視城,已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如今,打開電視,常能聽到“橫店”二字——“本臺記者在橫店報道”“這是記者在橫店探班發回的消息”。

徐文荣 笑看风云的倔强农民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2003年,徐文榮退休了。他將一手創辦的橫店集團交給兒子經營,自己則致力於做好“企業辦社會”理念的推廣工作。徐文榮早在1993年就獨創了一種所有制形式——“社團經濟”。這是一種不屬於國家所有,不屬於橫店鎮政府或徐文榮個人所有,也不屬於企業其他高管和員工所有,而屬於橫店全體成員“共同所有”的產權結構。

那時,浙江鄉鎮企業開始推行以股份合作製為主要形式的產權所有制改革,徐文榮沒有“順應潮流”,而是獨闢蹊徑。除了高舉“社團經濟”的旗幟外,他還提出了“四共”——共創、共有、共富、共享——的口號,並於2007年專門成立了“四共委員會”。這些年來,“四共委”一直在實施一些福利政策,比如退休老人可免費到鎮內所有旅遊景點參觀,一年可領到一定數額的補助;另外,醫保也享受優惠。不過,徐文榮的計劃更長遠,他奮鬥的新事業之一,就是建一座圓明新園。這樣可以取得更多的利潤捐給“文榮慈善基金會”,為更多的橫店人謀福利。

在徐文榮的創業經歷中,承受壓力和責難最大、最多的,非建圓明新園莫屬。他在困境中的堅守、在冷言蜚語中的“淡然”,或許更能引發人們心底觸動。這個他籌劃了20多年的項目,曾經不被眾人看好的決定終在他的堅持下變為現實。歷經5年時間,佔地7200畝、投入300億元的圓明新園在2017年初步建成。

站在這些恢宏的建築面前,徐文榮總算能鬆一口氣兒了。當初,從他宣佈要再建圓明園的那一刻起,議論聲就甚囂塵上。有人質疑,他是為了一己之慾建造私人園林;也有爭議稱,這一舉動對圓明園造成侵權;還有人好奇龐大的300億元建設資金到底從何而來?對此,徐文榮看得很淡,“被罵了很多次,但我明白圓明新園不是個人的,是共有的,我相信把它建起來是為民造福,為省爭榮,為國爭光”。

他清楚地記得當年有位專家就是不願意給圓明園的圖紙,出錢買也不行,借也不行,因為對方認定徐文榮說的是大話,肯定建不起來。“什麼事都是人幹出來的,你認定我幹不出來,我不光要幹出來,還要幹得好”。

“老爺子事無鉅細,不僅天天去工地,弄得一身灰,連園裡的每樣細節都會親自過問,比如整體佈局、長廊顏色,甚至一花一草,他都會逐一把關。夏苑開業前檢查,連橋洞裡有沒被清理掉的垃圾也被他發現了。”曾與他一起共事的年輕員工描述著徐文榮與年齡不符的行動力和意志,感慨萬分。

從2017年元旦開始,新建的圓明新園秋苑和冬苑正式對公眾開放。按照徐文榮的設想,8年以後,當圓明新園生意達到頂峰時,一年僅門票收入就有100億元,這樣一來不僅能迅速收回成本,還可以帶動很多其他的行業,幫助居民就業致富。

“圓明新園的建成,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夢想。在世界舞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是我畢生的追求。下一步,我還想讓圓明新園走向世界,把橫店建設成為‘世界影視文化名城,國際旅遊休閒之都’,並實現‘世界最美鄉村在中國,中國最美鄉村在橫店’的目標”。

徐文榮常說,自己是“苦難童年、奮鬥青年、風雨中年、成功老年、傷感暮年、勞碌終年”。就在圓明新園建成的那一刻,“傷感”變成了欣慰。

結語

2015年9月,福布斯中文網刊文稱:“徐文榮是中國企業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人物”“與他同時代的企業家,只有他還在企業經營一線”。因此,他被稱為“中國最年長的企業家”。

榮譽遠不止這些。他當選過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曾經獲得過“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企業家”稱號。對於這些黨和人民給予的榮譽,徐文榮感到無上榮光,也會因此而繼續在改革路上一往無前。但對於上胡潤富豪榜,或是戴上“學者型企業家”的帽子,他反而不以為然。

2001年,胡潤曾經採訪徐文榮。徐文榮對他說:“我告訴你,東陽這地方原來很窮,窮則思變。我們浙江人很聰明,也很勤奮,再窮也要讀書……碰上了好的年代,一些東西煥發了出來。”在採訪結束的時候,徐文榮說的一句話深深打動了這位英國年輕人,“我和橫店血肉相連,我把生命都給了它”。

胡潤離開橫店時用一個詞概括了他所有的感想。他說,這裡像“Dream”(夢)一樣。

徐文榮語錄

“人的一生其實可以歸結為兩件事:做人和做事。我認為,人活著,就要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幹事業,就要輝輝煌煌、轟轟烈烈。要腳踏實地,放眼未來,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工作。”

“人生最大的苦痛是不被人理解,甚至被誤解、被曲解,這是心靈所受到的傷害,是純正善良之心受到委屈的精神痛苦。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辦?是前進,還是退縮?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只能忍住苦痛,負重前行。”

“人這一輩子就是一個個夢連接起來的。我說的夢,就是夢想、理想。一個夢想實現了,又會有一個新的夢想;有了新的夢想,就會有新的追求,就會為實現新的夢想奮鬥;新的夢想總是在前面引領著你。正是因為我心中的夢想還沒有全部實現,所以我還必須天天努力地去工作。”

大事記

1987

橫店工業總公司在這一年實現工業產值1.1億元目標,使橫店成為浙中地區第一個工業產值“億元鎮”。這在今天看來稀鬆平常的數字,在當時卻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徐文榮因此獲得了浙江省首屆優秀廠長、浙江省優秀鄉鎮企業家、浙江省勞動模範等稱號,還被選為黨代表出席了浙江省黨代會。此後,徐文榮得到的榮譽數不勝數,而他最在意的是那枚全國勞動模範獎章,因為“那是國家授予普通勞動者的最高榮譽”。

1998

長期關注我國農村發展的費孝通來到橫店。彼時,88歲的費老對徐文榮說:“我看到了今天的橫店,又從今天的橫店看到了今天的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我真的很高興。”臨走時,他欣然揮筆題詞——橫店是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探路人。隨後,《瞭望》週刊在對徐文榮進行專訪後寫出了“中國改革看農村,農村改革看橫店”的文章。而就在這一年,徐文榮正式提出要以影視產業為龍頭髮展第三產業,帶動橫店全民致富。

2007

這一年的11月,在卸任橫店社團經濟企業聯合會法人代表之後,徐文榮成立了“橫店共創、共有、共富、共享工作委員會”並任主席。“該委員會是統領橫店社會力量,協助政府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鎮化建設以及和諧社區發展的工作機構。以共創、共有、共富、共享為宗旨,以及以發展文化產業、美化山山水水、造福一方百姓為己任,大力發展慈善事業……”這是徐文榮親自審定的“四共委”簡介,而橫店也贏得了人們理想中的“東方太陽城”之美譽。

2017

環顧著已經建好的圓明新園,徐文榮感到欣慰。他告訴前來採訪的記者,自己牢牢記住了習總書記的話:國家要強,農業必須強;國家要美,農村必須美;國家要富,農民必須富。“這‘三農’講得透徹啊,橫店正在往這個方向發展”。他坦言,目前橫店居民的人均收入已經超過了香港地區,稱得上是“大康”水平。當記者問及這位八旬老人的初心時,他沒有多想就語氣堅決地說:“讓橫店成為世界上最美的小鎮。”(《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記者金歡、葛精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