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如何展現國際合作新優勢?

位於成都高新區的“中國——歐洲中心”正著力開展技術創新、項目引進、經貿合作、商務交流;中法生態園建設持續推進,神龍汽車成都項目生產線正在忙碌運行;中韓創新創業園的科技企業正在開展最新的技術項目研究;國家級的中德(蒲江)中小企業合作區在成都快速建設,已經初具影響力,在全國形成了東有太倉、西有蒲江、北有天津、南有揭陽的中德合作佈局……事實上,遠不止這些。

近年,國家級中韓創新創業園、中德創新產業園、中法成都生態園等高層次開放合作平臺先後落戶成都,有力促進成都更好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和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

成都如何展現國際合作新優勢?

近日召開的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立足全省發展新時期、新形勢、新使命,創造性提出了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開放格局。成都既是“四向拓展”的起點,也是“全域開放”的支點。值得關注的是,在持續推進的對外開放進程中,成都已經吸引了包括中韓創新創業園等在內的多個國別合作園。實際上,這些合作園也正在成為成都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更會成為成都深入推進實施“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的窗口和支撐。

打造高水平開放平臺

加快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和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

2017年,一棟高達193米的城南標誌性建築正式落成,中國—歐洲中心將成為歐洽會永久會址,國際合作的美好藍圖正徐徐展開。或許,這裡未來將成為國家級的與歐洲交往的平臺,成都乃至西部與歐洲的交往將越來越密切,也越來越開放。而這只是成都推動對外開放實踐的一個縮影。

成都如何展現國際合作新優勢?

中國-歐洲中心 本報資料圖

事實上,成都正由內陸城市轉型為國家向西向南開放的前沿門戶,致力建設泛歐泛亞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在此背景之下,雙方合作日益寬泛緊密,人文交流密切,經貿往來頻繁,貿易增長迅速。

記者瞭解到,2017年,我市與歐洲進出口總額達741.9億元,增長59.8%;雙向投資持續增長,歐盟國家在我市投資企業435家,到位資金約52.67億美元,在蓉落戶的歐洲國家世界500強企業達80家,成都共有41家企業在歐洲國家備案投資,累計備案金額約8億美元。同時,合作平臺豐富,中德、中法、中意等國家級合作平臺相繼落戶成都。2017年成都共開行1012列國際班列,貨值46.94億美元,繼續穩居全國首位;由成都始發的中歐班列“蓉歐快鐵”輻射奧地利維也納、意大利米蘭、德國紐倫堡、波蘭羅茲、荷蘭蒂爾堡等重要歐洲城市,將成都乃至中國西部與歐洲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深入推進對外開放

提升國別園區的承載力和影響力

在中央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德、中法、中韓、中意、新川等國別園區相繼在成都落戶,這是國家間深化合作的重要平臺,是成都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重要載體。以“中國-歐洲中心”項目為例,作為國內首個由地方搭建,並得到歐盟官方認可和國家部委大力支持的全面對歐創新合作平臺,截至目前,已收到39個國家151家外方機構入駐申請,其中包括來自19個歐洲國家的52家機構和45家企業。顯然,這樣的國別合作項目已然成為了城市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加快融入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窗口。

成都如何展現國際合作新優勢?

與此同時,如何進一步提升國別園區的承載力和影響力?日前,成都市對外開放大會舉行,提出將充分利用“一帶一路”開放高地戰略機遇,全面實施五大提升行動,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具體而言,成都將加強與合作國家重點園區、跨國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國際中介機構合作開展專題招商活動,努力引進一大批各行各業的“隱形冠軍”;要全面提高承載能力,實行產業功能配套清單管理制度,適度超前建設基礎設施,加快標準化廠房、孵化中心、人才公寓建設,為國際企業以輕資產方式進駐提供即籤即入條件;要量身打造生活場景,綜合分析國別園區涉外人口結構和生活服務需求,精心佈局一批具備國際化水準的文化、教育、醫療、餐飲等生活服務設施,建設具有合作國家文化特點的標誌性工程和地標式建築,為合作國家中小企業、優秀創新創業團隊入園發展提供無差異的生活場景。

充分利用中外合作產業園區優勢

推進國際產業合作蓬勃開展

事實上,除了中德產業合作園區之外,成都還有中韓創新創業園、中法生態園等國家級的國際合作園區,以及成都自身搭建起來的合作平臺。中韓創新創業園旨在通過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接韓國“創造型經濟”,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地標性項目;成都中法生態園著眼於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它們正在成為成都對外開放、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吸引國外資金、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和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平臺,為成都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際產業合作提供堅實的基礎。

日前印發的《建設西部對外交往中心行動計劃(2017—2022年)》提出,成都將支持本土龍頭企業有序開展全球戰略佈局,積極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互設經貿合作產業園區。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推動‘中國-歐洲中心’上升為國家級對歐合作平臺,與歐盟官方機構合作開展巡迴推介活動,爭取歐盟及成員國更大支持、更深參與。加大南向合作力度,積極探索搭建東盟-成都-歐盟多邊經貿產能合作新平臺,推動我市優勢產能、富餘產能向南發展,積極拓展泛亞國家市場。”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還將繼續深化與各駐蓉領館以及商協會之間的合作交流,瞄準重點區域、重點國家,大力夯實項目基礎,築牢平臺支撐,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

成都如何展現國際合作新優勢?

專 家 觀 察

引進的內容從項目向平臺轉變

成都的對外開放已實現提檔升級

霍偉東

教授,本報首席觀察員、北京吉利學院校長、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

“成都是‘陸上絲綢之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中間連接點和樞紐,可以帶動東西、連接南北,具有非常強的區位優勢。”霍偉東表示,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立足全省發展新時期、新形勢、新使命,創造性地提出了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格局,形成了新時代治蜀興川新的戰略規劃,而這也是成都迎來的又一重大發展機遇。

霍偉東認為,當前,成都的對外開放已實現提檔升級——不僅是引進的內容從項目向平臺轉變,態度從注入式向浸潤式靠近,面對新的開放需求,城市實際上是被拉到了同一起跑線上。“成都是西部開放的領頭羊,也理應探索自己的開放路徑。”

霍偉東具體向記者分析,在“四向拓展”中,成都可以進一步展現出自身優勢,並且發揮重要作用。他表示,南向、北向方面,成都與南亞、東南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有良好的經貿合作,在推動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引領作用,同時,更重要的是市場的拓展,如作為經濟增長速度快又擁有巨大市場體量的印度等都是需要關注的,與俄羅斯、蒙古等國的經貿往來也需要繼續拓展,而這也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東向、西向,可以對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優勢,與此同時,成都自貿試驗區正推動“中國-歐洲中心”成為商務部和歐盟共建的國家級開放合作平臺,可以依託該中心,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國別園區,在“深化西向”中也將發揮核心作用。

去年7月,中意文化創意產業園落戶成都。從中德開始,中韓、中古、中法、新川,每一個落地的國別產業園,背後均預示著更多國際項目的入駐。霍偉東認為,不同國別產業園的聚集將形成配套,而對於產業廣泛交叉的歐洲國家,一個國家的進入,往往意味著為其他國家配套的可能,這樣,一個接著一個,將形成潛力巨大的歐洲企業生態圈,也將會隨之帶來更多要素的流動,並且在成都聚集。

那麼又該如何做呢?在霍偉東看來,實施“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更加凸顯了成都在全國全省發展新格局中的重要擺位和影響力,更加強化了成都在引領輻射帶動中的使命擔當,也明確了成都在立體開放格局中的樞紐功能,“成都的國別園區作為集聚產業要素、國際開放合作平臺,已經發揮其作用,我們可以充分借鑑其成功經驗。”

他表示,藉助國別產業園區的建設,成都需要進一步提升資源的集成能力和水平,加強對於世界500強企業的引入和自有企業發展壯大的培育,組建世界500強企業“陣容”,而這作為戰略目標,也將會帶來相關的優質資源。“要以更開放的心態,把成都現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進行如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這種體制、機制上的創新,把成都重點打造、發展的產業、形態等進行整合,力爭進一步提高資源要素更有效的配置、利用。”

此外,他認為,對外開放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成都要在文化、教育、科技、交流等各個方面都有“顯示度”。“顯然,成都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要充分發揮高校的作用,這將在國際交流合作、人文交流、科技創新以及人才供給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還要鼓勵高校在泛歐、泛亞大量的有層次、水平的合作。”霍偉東認為,這可以使成都泛歐、泛亞的影響力在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方面有一個整體並且系統的體現,而不會“脫節”。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客戶端 記者 孟浩 編輯 楊馥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