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灑一地!深度剖析現在鄉村孩子的教育問題!

導讀:當前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普遍存在“小而弱”的問題。xx近年來也曾嘗試過各種措施,比如撤併鄉村小規模學校,集中辦農村寄宿制學校,曾是我國2012年之前鄉村學校建設的基本思路。統計數據顯示,1995年農村地區有19.36萬個教學點,到2010年時僅剩6.54萬個,減少了12.82萬個。從2000年到2010年十年間,我國農村的小學數量從55萬所減少到26萬所,初中從6.4萬所減少到5.5萬所。但是撤點並校卻沒有產生預期中的讓鄉村孩子們接受更好教育的效果

淚灑一地!深度剖析現在鄉村孩子的教育問題!

對非寄宿學生來講,撤點並校後上學遠、上學成本增加、交通安全隱患增加,同時城鎮學校“大班額”問題嚴重。也就是說,耗費更長時間上學,卻沒有接受更好的教育。對寄宿學生而言,撤點並校後的寄宿條件極為簡陋,有的寄宿學校把大教室當宿舍,衛生條件髒亂差,寄宿生的生活也缺乏老師管理指導,還有的寄宿學校需要學生自己生火煮飯,洗頭就用水龍頭衝。但是由於住校生心理健康水平、住宿環境、營養水平較低、課餘生活匱乏,農村寄宿制學生的學業成績甚至要低於非寄宿制學生。。撤點並校的後果之一,就是農村學生輟學率回潮。

針對撤點並校存在的問題,下發《關於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調整的意見》。《意見》提出“堅決制止盲目撤併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叫停“撤點並校”。《意見》要求,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要保障學生就近上學的需要。農村小學一至三年級學生原則上不寄宿,就近走讀上學;小學高年級學生以走讀為主,確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初中學生根據實際可以走讀或寄宿。原則上每個鄉鎮都應設置初中,人口相對集中的村寨要設置村小學或教學點,人口稀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方應保留或設置教學點。各地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體力特徵、道路條件、自然環境等因素,合理確定學校服務半徑,儘量縮短學生上下學路途時間。

泪洒一地!深度剖析现在乡村孩子的教育问题!

如此看來,在我國鄉村地區,辦寄宿制學校有問題,恢復小規模學校也有問題。可是,再進一步分析,這其實並非寄宿制學校、小規模學校的模式問題,而是沒有辦好寄宿制學校,沒有辦好小規模學校的問題。目前輿論對兩種模式進行爭論,其實並沒有必要,最為關鍵的是不管哪一種模式,必須按照辦學要求、教育規律,辦好學校,讓學生接受好的教育。

在留守兒童大規模存在的背景下,辦好鄉村寄宿制學校,課後開展豐富的活動,宿舍有老師管理,對回家也沒有父母的孩子來說,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淚灑一地!深度剖析現在鄉村孩子的教育問題!

目前,按照規定,各地撤點並校的步伐變緩,並恢復了部分鄉村教學點。但是,不少地方依舊認為,在鄉村地區辦基礎教育,辦學力量分散,投入大、管理難,不划算。當沒有學生願意在鄉村學校(教學點)上學後,學校(教學點)也就自然“消亡”了。按照這種思路辦出來的鄉村小規模學校,當然教學質量差。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出路,可能最終就是被撤併掉。

那怎麼做出選擇,辦好學校呢?我國鄉村地區之前的撤點並校,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由地方部門領導拍板,並不聽取村民的意見,即便村民反對,也“強制”推進。而且,在對鄉村學校進行撤併時,沒有考慮撤併後學校的辦學條件(包括班額、寄宿條件),而只顧把學生“塞進去”就可。我國鄉村學校的最大班額達到147人。國wy要求,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

淚灑一地!深度剖析現在鄉村孩子的教育問題!

另外,有的地方為推進城鎮化,推動新興城市發展,還把撤點並校作為帶動新興城市房地產業發展的工具。在行政力量主導下,大量孩子被迫匯聚到城鎮地區讀書,他們的家長隨即必須在當地購買房產或者租房陪讀。這樣,撤點並校在地方政府那裡成了拉動房地產市場從而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抓手,孩子們和他們的家長被當成了發展經濟的工具。這樣的撤點並校,帶來的不是鄉村教育質量的提高,而是對鄉村教育以及整體鄉村生態的破壞。

現在一些地方辦小規模的教學點,除了地方領導並不情願外,在對教學點進行資源配置時,也並不聽村民意見。目前普遍採取的方式是由鄉中心校統籌教學點資源,結果是資源向中心校集中,國家給小規模學校的轉移支付經費都進到中心校。這當然辦不好小規模教學點了。

淚灑一地!深度剖析現在鄉村孩子的教育問題!

概而言之,辦好鄉村學校,最主要的是地方教育部門必須對鄉村學生、村民負責。在學校的佈局、教育經費的投入、學校辦學條件的完善、教師待遇的保障、學生的教育教學服務方面完全由地方自上而下拍板,搞“一刀切”,而村民沒有話語權,也沒有選擇棄權,這樣操作是完全錯誤的。

而在建設鄉村寄宿學校和小規模學校時,各級部門必須因地制宜,科學、民主決策,要廣泛聽取村民意見、尊重村民意見,立足於通過辦好每一所學校來辦好鄉村教育。這樣的鄉村教育才有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