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帶領八千繡娘走出深山走出國門,讓世界看見中國手工藝之美

把危機當成創新契機,尋找合作共贏良策;將繡娘帶出深山,讓世界看見中華手工之美;帶年輕人走進大山,用時尚致敬傳統文化精髓……夏華心心念唸的是把中華手工藝之美推向世界,創造新價值。

她帶領八千繡娘走出深山走出國門,讓世界看見中國手工藝之美

夏華與繡娘行走在倫敦

走進夏華的依文城堡,最吸睛的是那些美不勝收的刺繡服飾,或鮮豔撞色,或冷色簡約,半空中懸掛著圓形水波紋狀的花布裝飾,那是展開的半身裙……夏華的助理阿雅告訴記者,這些只是很小一部分展品,好多作品都正在外展覽。在城堡三樓的一間小型會客室裡,記者採訪了夏華。

前不久,夏華當選中國手工編織協會副會長,這個新的身份讓她更忙碌了。多年來,她對女性手工業的發展有著深深的執念,“手工業要發展離不開創新,而充分挖掘、傳承、凝鍊和提取民族服飾和手工藝品中的時尚元素是創新的一大途徑。以國際化的思維引領傳統手工藝與時尚大品牌對接,聯動發揮各方優勢,讓世界看見中國美,讓傳統手工創造新價值!”

每一次危機都是創新的機會

從1994年創立依文,二十多年間,夏華跨過了太多的坎兒,“每一個挫折都是好事,因為只有在挫折面前,我們才能更冷靜、更清醒地去想盡辦法解決問題。”

而“創新”,是她一次次帶領企業走出困境的法寶。

回想2003年“非典”時期,人們儘量減少外出,很多單位讓員工在家工作,而商場或關門或門可羅雀。依文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整整一季的產品都沒能與消費者見面。“恰恰每一次危機都是創新的機會。”夏華把公司的高管全都召集到自己家,坐在客廳的地板上開會,人人都戴著口罩,冥思苦想著如何才能不通過商場等公共場所就把產品賣出去。經過長時間探討,他們嘗試推出“管家服務”項目。消費者不需要走進商場,而是通過電話預約,讓“管家”來到消費者身邊量體和設計一年四季的服飾。一對一式的服務不僅有效減少了消費者的外出,更讓依文從此逐漸建立起來了一個龐大的VIP客戶群,至今已經積累了280萬的用戶數據。

進入互聯網時代,夏華和團隊開始做企業個性化著裝管理,推出“社群模式”,把用戶分成不同的社群。用戶不僅在社群中曬穿依文服飾的照片,還在社群裡交朋友,互動交流,更新對時尚的認知,形成自己的著裝風格,依文也在這種更便捷的互動方式裡,增強了與消費者的粘性。

夏華還建立了面向全球的中國手工藝數據庫——“依文·中國手工坊”。“中國手工坊”從2003年就開始收集繡圖紋樣,歷時十五年,已收入接近五千箇中國民族的傳統紋樣,八千多個繡娘資料,並通過數據庫與全球的設計師互動,把中國的傳統手工藝真正變成了一種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依文集團還和服務眾包平臺“豬八戒”及一些年輕創業者聯合創建了供應鏈服務平臺——“集合製造”,全國四百多家工廠、一千六百多個設計師工作室在平臺上建立起一個彈性合作的柔性供應鏈,十幾萬賣家可以在平臺上集合生產、集合設計、集合銷售。

“一個人想要成功就必定有胸懷、有格局,而企業成功靠的是合作,不是競爭。”

使命感促使夏華思考產業鏈的上下游,因為只有優質工廠加上好的設計師,才能生產出來好產品,再搭配好的賣家,也就打通了整個產業體系。夏華相信未來會有一種企業家叫“產業企業家”,能整合全產業鏈合作才是共贏的良策。

繡夢計劃中的三掬淚

她帶領八千繡娘走出深山走出國門,讓世界看見中國手工藝之美

夏華帶繡娘們參加2018依文春夏主題發佈會

在人們印象中,成功的企業家必然是理性的,但夏華讓人感受到她柔軟的感性。“做手工藝、開展我們的‘繡夢計劃’這些年,我哭過三次。”

十多年前,夏華第一次去貴州給繡娘們做培訓,在大山裡的縣城租了個賓館,與繡娘們約定上午九點開始培訓。工藝師和設計師都到齊了,但繡娘卻一個也沒來。直到下午四五點,她們才零零散散趕到。夏華坐在進縣城路口的高處,看著崎嶇的山路上零星出現的身著盛裝、揹著乾糧、步履蹣跚趕來培訓的老繡娘,她流淚了。從那以後,夏華決定再也不讓她們如此辛勞地趕來培訓,她把培訓人員分成小分隊,深入大山深處為繡娘們做培訓,解決了繡娘們年紀偏大出行不便的問題,也撫平了她內心的疼惜。

在夏華眼裡,這些繡娘們是中國傳統手工精髓的持有人,不僅要讓她們的技藝獲得應有的價值,還要給予她們精心細緻的呵護。

夏華第二次落淚是在2016年的中國國際時裝週。

在她的時裝週大秀上,她將繡娘變成了最重量級的主角,織布機成為秀場最搶眼的裝飾。這是一次傳統手工藝與集郵文化、黃金藝術的跨界合作,通過設計與再創造,藉助時尚的力量,使傳統文化契合時代的脈搏,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大秀結束後,十多個繡娘在現場久久不肯離去。

第二天夏華帶著繡娘們去了故宮,她們在故宮裡唱歌,許多年輕人都圍著她們拍照。“多年前承諾要讓國人看到繡娘們的技藝,那日終於得償所願了。”說這話時夏華的眼眶微微泛紅。

在貴州的大山裡,夏華曾告訴繡娘們,將來一定會帶她們去北京,她們聽罷都拍手叫好,而說要帶她們去倫敦,卻全沒了聲響。因為老人們不知道倫敦在哪兒,沒聽說過。

2017年,夏華完成了她對繡娘們的第二個承諾,帶她們去了英國倫敦。安德魯王子帶著繡娘們去了白金漢宮,門口的遊客都在等著衛兵換崗的時候跟他們合影,而繡娘們走進去的時候,衛兵們卻搶著跟她們合影。“我看到那場景,覺得無比自豪。”繡娘們興奮地告訴夏華,做夢也沒有想到有一天能來到英國倫敦,看到大本鐘、倫敦眼,並且在倫敦的舞臺上展示自己,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看到她們那麼開心,夏華眼中溢出了幸福的淚花。

她帶領八千繡娘走出深山走出國門,讓世界看見中國手工藝之美

更讓夏華感到幸福的是,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他們,去發掘、呈現傳統手工之美,給更多繡娘創造機會,讓她們能在自己家裡過上養著雞、喂著鴨、揹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養活家的快樂日子。

夏華感嘆,她跟繡娘都是彼此生命中的微光,彼此成全,彼此照亮,且終有一日,無數道微光匯聚成萬丈光芒,照亮幸福的未來。

走進大山的年輕人們

她帶領八千繡娘走出深山走出國門,讓世界看見中國手工藝之美

“‘中國手工坊’近五千個傳統紋樣的收集離不開一群年輕的‘耕耘者’。”依文集團每年有幾百名年輕人深入邊遠大山探尋繡娘和收集紋樣。一開始很多年輕人會抱怨說,明明是應聘到一個時尚企業,怎麼轉身就被髮配到大山裡去了呢?但當6個月後,到了可以申請換崗的日子,他們又都紛紛搖頭,願意再在山裡待些日子。問其緣由,可愛的年輕人會說愛上了阿嬤家的酒和那悅耳動聽的織機聲。

25歲的彬辛在黔西南州的大山裡已經有一年多了,每天穿梭在各個山寨的他幾乎認識了那裡所有的繡娘。他每天不厭其煩的事就是挖掘繡娘們製作的悅目繡樣,拍照上傳至工作群中,以便於夥伴們幫繡娘做網上銷售。除此之外,他還挨家挨戶教老人家使用依文配發的智能手機,教她們拍照以及如何在手機上接訂單……

姜曉飛是依文的設計師兼陳列師。談到陳列師這個頭銜,便不得不提依文在十多個寨子建起的“博物館”。博物館一般建在山寨的入口處,館內佈置以當地傳統文化和現代時尚相結合,陳列山寨傳統繡樣的手工藝品及服飾,目的是讓前來觀光的遊客能一眼看到當地的傳統精髓和文化內涵。而這些博物館的陳列都是汪曉菲佈置的,籌劃一個博物館,他經常是幾天幾夜不眠不休。

夏華的助理阿雅,是一位90後中日混血的姑娘。由於身上流淌著一半的中國血統,父母便讓她回國讀大學。大學畢業後,父母勸她回日本工作,卻被她回絕了。“我已經愛上了這裡,愛上了這份事業。”她語氣和眼神中都帶著滿滿的自豪感。

夏華總在這群年輕人身上看到使命感,和對文化的熱愛。

起初,“繡夢計劃”項目啟動時,很多人都不看好,覺得工作量太大,費力不討好,但夏華卻非做不可:“這是一件對的事,利國利民利他。”如今十幾年過去了,這群可愛的年輕人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他們成功了!

“中國手工坊能有如今的成就和商業價值,不是因為我,不是因為企業,而是因為有這樣一群可愛的年輕人。”他們慶幸是這個時代的幸運兒,正在做著一件光榮而偉大的事,傳承並光大著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粹。

代代相傳的大愛

她帶領八千繡娘走出深山走出國門,讓世界看見中國手工藝之美

人生中的每個決定、每個轉折,常常是因為某件事,或是因為某個人,而夏華的“依文城堡”除了出自對傳統文化的情有獨鍾,還有來自親人深沉長情的大愛。

母親在夏華14歲那年永遠離開了,卻把愛和美永遠留給了女兒。“我第一個時尚老師是我的母親。”夏華說,小時家裡特別困難,沒有錢買新衣服,但每年的臘月29晚上,母親總會像個魔術師一樣,一整夜不睡覺,把家裡舊的床單、被罩、窗簾剪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然後拼成小花布做成一件衣服。第二天早上夏華醒來就能得到一件“高定”服裝,這讓她覺得非常神奇。每次她穿著母親做的過年新衣,小朋友們都很羨慕,因為和她們的都不一樣。

那時夏華就在心裡埋下了種子:如果長大了,希望能夠變成像母親一樣的魔術師,變出美麗的時裝。

中國政法大學畢業後,夏華留校做了老師。一次去福建調研讓她的人生髮生巨大的轉變。她被當地蓬蓬勃勃的下海創業熱潮所吸引,回校後,她遞交了調研報告,同時還遞了辭呈

。她開始從賣衣服的售貨員做起。1994年,北京依文服裝服飾有限公司成立,夏華年幼種下的種子開始發芽、成長。但依文最初是做男裝的,對此她說是來自父兄的愛。

去北京念大學那日清晨,父親從箱子底拿出了一件多年未穿過的,已經褪了色的藍色西裝,仔細的撫平衣角,鄭重穿上,然後送夏華去車站。火車開了,她看著站臺上穿著“最好的”衣服的父親越來越小……此後,父親身穿那件褪了色舊藍西裝的身影便定格在了夏華的記憶裡。

夏華是家裡的老小,上面有一個姐姐和三個哥哥,從小就很受寵愛,“上大學時,哥哥為了能讓我吃上一頓冰淇淋,自己吃了整整一個月的鹹菜。”對父親和哥哥的那份愛刻骨銘心,成了夏華起初執著於做男裝的柔情深意。

父母家人的愛,成為支撐夏華創業的動力,如今她也將這份愛傳給了女兒。“作為一個母親,有時候我擔憂一心撲在事業上會對孩子有所欠缺,結果卻相反,當你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時,傳遞給孩子的正能量,遠比一般的陪伴更有價值。”

夏華的女兒在幾歲時就跟著媽媽一起走訪山寨。之後每年寒暑假女兒都會去山裡,至今已連續十年了。女兒畢業前在學校舉辦了名為“指尖”的展覽,展出她走訪時拍下的照片,繡娘們和她們的作品讓很多觀展的人深受感動。

“女兒寫得一手好文章。”夏華很為女兒驕傲。在女兒小的時候,夏華很少有時間陪伴她,與女兒的交流經常是在枕頭下面放紙條,女兒大一點開始住校,母女交流就多靠寫信,這使得女兒很小就學會了用文字表達情感,也讓女兒的文字功力越來越強。有一次女兒送夏華去機場,回來在信裡寫到:“去機場的路總是很短很短,回來的路卻很長很長。”這句話讓夏華感慨良久。

“每一種養育方式都有其價值,我雖然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卻培養出了她的各種能力,既有偶然,也是必然。”夏華欣慰自己的身體力行,大愛之心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女兒。女兒主動做公益,去為大山深處的繡娘們做宣傳,去關愛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夏華常說,“愛是最好的領導力!”她很高興從女兒身上看到了這種特質。

“一件事如果真的有價值,真的對別人有意義,那麼即使一時找不到商業模式,也一定會有很多人幫著你找到,最終付諸實施。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和結果。”

看著企業不斷迭代,不斷在科技中創新、發展;看著每次進山,那些繡娘總站在山寨口,拎著白糖,端著已經煮好的荷包蛋迎接她;看著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頭也不回地走進大山,竭盡全力地幫助老人,宣揚中國的傳統手工文化;看著女兒在自己的影響下變得善良、堅韌、成熟;看著眾人齊心,豎起一個又一個里程碑,讓世界更清晰地看見中國美,夏華感嘆,這種成就感、獲得感和幸福感無與倫比。

她帶領八千繡娘走出深山走出國門,讓世界看見中國手工藝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