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幣降准來了,寬鬆只是開始!

在A股大跌之後,降準就成為市場期盼的最後一根稻草,如今降準終於來了。今年年內第三次定向降準終落地,市場估計釋放資金約7000億元。

人命幣降準來了,寬鬆只是開始!

本次降準有何看點?可以從三方面理解。

實質上的全面降準

人命幣降準來了,寬鬆只是開始!

首先,再次以定向降準來表示實質上的全面降準,降準受益機構幾乎涵蓋了主流銀行。央行表示,從2018年7月5日起,下調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雖然扶持小微企業是口號,但實際情況落實並不容易。正如有在基層銀行從業朋友在公號《徐瑾經濟人》表示,現實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能符合授信條件的少之又少。從某個角度看,既缺乏政府信用背書、自身失敗率也很高的小微企業,本就不應該以銀行貸款為主要融資來源。

各國的小微企業都是如此,不同的是,中國的小微企業面臨更多的不平等待遇與高企成本。顯然,這不是從貨幣政策端扶持小微企業可以解決的。

如此說來,小微企業只是表面目標,銀行才是關鍵。降準本質在於給予銀行流動性,尤其其中的中小銀行。中小銀行門前狀況並不好,壞資產日漸暴露,流動性尤其緊張,降準正是一份厚禮。

也正因此,降準看似扶持中小微企業一攬子政策之一,但是對於市場的寬鬆指標意義重大。

本次降準是否意味著全面寬鬆??

人命幣降準來了,寬鬆只是開始!

從時機來看,5月經濟數據公佈之後,股市6月19日遭遇千股大跌,降準隨之而至,動作不可謂不快,但是市場望寬鬆之心仍舊覺得不滿足(參見《A股大跌,經濟凜冬將至》)。本質在於,貨幣政策號稱穩健,其實過去在去槓桿背景下,市場感受其實偏緊。

在這次之前,央行今年也有兩次降準。1月一次,理由是普惠金融,相對小規模,4月一次相對大規模,幾乎包括所有金融機構。但這三次降準都強調不是全面降準,其實四月降準與本次降準基本都是全面降準。

可見,本次降準與過去兩次有本質不同。四月降準本質是一次對沖,貫徹落實中央的結構化去槓桿的配套措施,所謂的結構化去槓桿在金融層面,最基本意圖就是銀行表外資產轉向表內資產。

對比前降準的對沖性質,本次降準其實更類似寬鬆,而且,中國存準率降低有很大空間,比起一些定向放鬆也更公平透明。

我一貫呼籲存款準備金應該一降再降,甚至取消。首先,國外很多國家已經取消了存款準備金制度,中國存準金制度本身存在不合理性,可謂對金融資源的極大浪費。更重要的是,隨著外匯儲備降低,存款準備金“蓄水池”意義已經降低。

更重要的問題在於,下一步的寬鬆會走到什麼程度?基本的判斷是,形勢惡化之後,還有後手。目前看來,寬鬆可能只是剛剛開始,未來隨著宏觀情況惡化,寬鬆還得繼續加碼。

但這只是從貨幣政策而言的寬鬆,而類似於四萬億那樣的大放水是不太可能了。只要地方政府以及大型國企沒有配套財政刺激政策,其實談不上大放水。就讀者最關心房地產問題而言,目前既沒有放鬆個人信貸也沒有放鬆房企額度,所以直接影響沒有外界預期的那麼可怕。

債轉股:看起來很美

人命幣降準來了,寬鬆只是開始!

第三點,不可不注意的是,債轉股成為要點。

央行表示,鼓勵5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運用定向降準和從市場上募集的資金,按照市場化定價原則實施“債轉股”項目。這些銀行機構其實都是中國銀行市場的主流機構,央行的鼓勵與督促,其實代表了政策對於“債轉股”期待加大,希望在降準的同時配套新的政策。

從前面分析可以看出,中央政策還在經濟維穩和去槓桿的路線糾結之中,推進“市場化法治化”的債轉股也代表了一種探索。問題在於,正如銀行流動性無法保證用於中小企業,同樣也很難保證能夠保證銀行將資金用於“市場化法治化”的債轉股。

債轉股從2016年開始成為風潮,主要來自政策推動,目的當然是希望解決中國企業債務問題,也是配合去槓桿大背景。

回頭思考一下,債轉股究竟是什麼?

人命幣降準來了,寬鬆只是開始!

所謂債轉股,即銀行與企業由債權關係變為股權關係。我以前在公號《徐瑾經濟人》分析過,債轉股意味著某些壞賬處理不必體現在當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起到“壞賬隱性化”的效果,但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在企業層面存在的問題並不會因為簡單的債轉股而消失。

央行強調定向降準資金不支持“名股實債”和“殭屍企業”的項目,但執行起來並不容易。負債率高的企業集中於過剩產能領域,也就是失去自生能力的殭屍企業。這些企業活著,僅僅是因為依靠信貸支持,但他們過去能拿到信貸支持,其實就說明他們其實往往是體制內重要企業。如果為了這樣的企業供血,其實可能是無底洞,可能將銀行壞賬從目前尚屬“好看”水平拉入看不見的深淵。

所以債轉股聽起來很美好,但其中最難解決的問題還是道德風險,這也是長期困擾中國的國企軟約束體制。做債轉股首推信達等機構,但其董事長張志剛在2017年清華五道口演講就曾公開表示道德風險的擔憂,指出不僅許多債轉股只是“名股實貸”,甚至企業故意違約“逼迫轉股”的道德風險正在上升。

債轉股政策出臺兩年過去了,債務情況如何?按照標普評級估算,中國債務總量到2018年年底可能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250%,而2012年僅相當於170%,上升幅度與速度都令人擔憂。

關於槓桿,大家過去爭論不是在於具體數字,而是在速度,如今看來,中國的問題是速度和量都無比巨大。更深刻地看,中國企業債務問題或者說高槓杆問題,其本質要害在於資產質量,而不在於速度、總量。如果是壞資產,如何打包轉移都是無法解決問題,唯一出路是破產出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