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重慶市第十八中學: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

特稿|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重慶市第十八中學觀音橋校區。

變革與重組,創新與超越,是21世紀文化格局的根本特徵。教育處於這一文化格局的中心地帶,經受了變革與轉型所帶來的震盪和衝擊,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與共和國同齡的重慶市第十八中學,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並鍾情於以文化人、立德樹人的至高境界。它的核心理念是“樹本礪新”,校訓是“海納百川,德建名齊”,使命是“養書生本色,蘊英才氣象,修專業深度,立文化高度”,教育宗旨是“為成就每一位學生的未來服務”……幾代十八中人勵精圖治,現已躋身重慶市基礎教育優質品牌強校之列,社會評價學校創造了重慶基礎教育領域的“十八中奇蹟”。

過往輝煌:塑造教育品牌,播種桃李芬芳

特稿|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重慶市第十八中學鐵山坪校區。

重慶市第十八中學仰巍巍鐵山,臨淵淵兩江,塑教育品牌,播桃李芬芳。

十八中校長羅丞說,所謂的“十八中奇蹟”,就是我們的付出比別人更多而已,每一步走得更踏實,種下一顆種子,靜待一縷花香。

公眾對優質的中學教育有著強烈的需求,有著無比深沉的期待。而致力於打造全國一流中學的十八中,通過自培、外培、引進等方式,打造了一支師德和專業化水平處於全市前列的教師隊伍,培養了一支懂管理、熟業務的幹部隊伍,凝聚了一批真正熱愛教育的教育家。

他們,不僅推動了“新的教育”,更有力地塑造了“愛的教育”。

學校在校本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精細管理、德育序列化等素質教育領域為學生開闢自由發展的廣闊空間。學生在科技、體育、藝術等領域多次獲得國家及市級大賽一等獎,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中央電視臺多次報道,多次獲得宋慶齡基金獎勵、國家專利、科技比賽國際金獎、合唱比賽全國金獎……

特稿|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學生備戰2018機器人世界盃中國賽。

十八中讓“人成為人”,人性的東西在學生身上得到良好體現;十八中讓“自己成為自己”,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愛好和個性,獨一無二。

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重慶市文明禮儀示範學校”“重慶市德育示範學校”“全國心理健康教育十佳學校”“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學校”“全國最具內涵特色學校”“重慶市依法治校示範校”,成為北京大學“博雅計劃項目學校”清華大學“新百年領軍計劃項目推薦學校”、重慶市“雛鷹計劃”科研項目學校、“重慶市學科創新基地”。

作為素質教育水平的核心指標之一,十八中具有令社會滿意、群眾認可的教育教學質量,每年高考升入清華北大等國際國內名校的學生在10名以上,重本上線率超過70%,600分以上的高分學生在200名以上,中考主要指標穩居江北區第一。學校先後培養出3名高考狀元,1名中考狀元,今年高考12人上北大清華線。

“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這是哲學家馮友蘭對中國文化精神的哲學提煉,這同樣可以成為發展中學教育的準則。在奔向國內一流的路上,十八中堅持有因有革,與時俱進,隨著辦學特色日益鮮明,名牌效應逐漸彰顯。目前,學校形成了德育序列化、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選課走班等教育特色,逐步成為領導心中有作為、專家眼裡有底蘊、百姓當中有口碑的巴渝名校。

站在時代風口,對教育的探索不能缺了“創新意識”與“革新印跡”,也不能少了全球視野、中國情懷。十八中對“我們代表什麼”“我們希望成為怎樣的學校”作出承諾—用5至10年時間建成國際性、現代化的具有中國西部領先水平的國家級示範中學,領軍西南,輻射周邊,全國知名。

現今努力:切磋優質教育,打造未來學校

特稿|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與英國利物浦聖保羅中學交流。

當前,基礎教育領域正在發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未來學校建設在沿海開放城市如火如荼。重慶位於起步較晚的中西部地區,但未來學校建設上卻一點不落後於沿海城市。

打開校門,十八中與全國優質教育切磋,在空間維度上要引領全市,在時間維度上要引領未來。

為深入貫徹落實“互聯網+”教育的國家戰略,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推動學校在課程體系、學習方式、教育信息化、組織形態等方面實現整體性變革,十八中大力推進未來學校建設,在深化學校“四C”課程體系建設的基礎上,緊隨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打造綠境文化未來學校。

“有觀音橋步行街繁華地段的文化薰染;有鐵山坪森林公園的風吹過,有嘉陵江的水流過”,家長對十八中環境的讚譽,正是學校校區地理分佈實情。毗鄰核心商業中心觀音橋的觀音橋校區,鐵山坪森林公園入口處的鐵山坪校區以及嘉陵江畔的重慶市御龍天峰十八中學校區,連綴出十八中實現教育均衡的辦學藍圖。60多年的辦學歷史,十八中“厚積薄發”,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成為重慶市基礎教育的優秀品牌強校。

特稿|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外教為學生授課。

學校的綜合教育大樓、室內體育館、多功能文體活動中心、科技實驗大樓、天象館、公寓式學生宿舍、學生飯廳、游泳池等大型建築;以及多媒體語言教學室、多媒體計算機教學室和綜合報告廳等功能設施提檔升級,將進入更多人視野。

以未來學校建設為方向,學校今年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進行環境提升。鐵山坪校區演播廳、創客中心等基礎設施改造和校門周邊、實訓基地等區域的環境提升工程正在進行;觀音橋校區在保持原有風貌的基礎上,為方便教學將打造連廊文化。教學樓外立面改造計劃今年暑假實施,同時還將升級食堂用餐環境;御龍天峰校區按高標準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已投入使用。

十八中是全市三個教育信息化試點學校之一,信息化教育在開發教學資源、優化教育過程、培養信息素養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

信息平臺是該校智慧校園建設的神經中樞,這個應用服務系統將教學、教研、管理和校園生活充分融合。師生與家長通過電腦、平板、手機等終端組成這個平臺的外環,暢通交流。

信息平臺還是一個超級海量的資源“倉庫”,不斷吸納、存儲教育資料。至今,十八中已經形成公共資源、校內資源、個人資源三種資源類型。海量的教育資源革新著教育理念和模式,讓師生選擇有效教法學法、大數據分析學情、引導精準教學。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獲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2017年智慧教學試點項目”,在現有智慧教室的基礎上,再增加一批今年9月投入使用。通過走班選課,讓學生都有機會感受智慧教室實效幫助,以運用為驅動,實現真正的智慧校園。

未來發展:促進個性養成,尊重學生成長

特稿|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學生參觀重慶市科技館。

熟悉十八中的人都知道,學校住讀生有一個“私人定製”的週末。早上,在校園裡來個晨跑;上午,在圖書館進行“海量閱讀”,或在一系列趣味講座中增長見識;下午,學生可以在藝術、體育、心理等各種興趣活動中各取所需。但這只是全校6000多名學子多樣化成長的“小荷尖尖一角”。

有學生喜歡寫詩,學校就想辦法舉辦詩歌會,促進他們持續地寫下去;有學生喜歡科學,學校就買來儀器設備,引進來各種資源,讓他開展研究;有學生熱愛天文,學校就配上高倍望遠鏡,帶著孩子們探索星空奧秘,這一切都得益於學校“四C”課程的改革探索。

為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十八中現已搭建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四C”課程體系:“樹本課程”將國家課程校本化、“礪新課程”將校本課程精品化、“海納課程”將社團活動課程化、“百川課程”將培養人才系統化。

如果你徜徉在十八中學,也許會有很多意外,但細細一想,又不那麼意外—比如,為什麼學生的活動如此豐富,不但沒耽誤學習,反而學得愈加出彩?比如,為什麼羞答答的新生一旦適應了環境,就挺起了胸脯,一個個洋溢著自信的光芒?比如,為什麼很多課程變成了“項目”,很多練習變成了“玩耍”,很多“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反而比傳統式學習好得多……

一切蘊含在十八中學的辦學理念裡,潛藏在學校教學方式、課程設置的變革中,這裡的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聽萬家言、說萬家事,這裡的課堂讓學生站在正中央!

特稿|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重慶十八中未來教室規劃圖

十八中圍繞“文化素養類”“生活技能類”“社會服務類”“人生價值類”開設近70門特色選修課,如現代戲劇表演、英美文化、花卉與種植等。“幾何畫板與數學學習”“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2015年重慶市首批精品選修課程;“法律與生活”“美麗山城的創意表現”成為2016年重慶市第二批精品選修課程。

2010年以來,礪新課程“美麗山城的創意表現”以選修的形式持續開展,成為了學校的品牌選修課。創意表現並不是簡單的寫生,而是讓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觀察體驗,用創新思維表現出來。有學生挖掘重慶大禮堂建築的色彩,將其運用到杯墊設計、圍巾的暈染中。學生自主發現身邊事物的特點,進行創意設計,這是區別傳統美術課的做法。

值得一提的還有“生本課堂”,這並不是一個新名詞,十八中從提出到實施,始終在傳達一個理念:轉變課堂教與學的關係,課堂以學生為主,老師只是為學生搭建平臺。十八中的英語課堂,課前的5至10分鐘是留給學生的。把英語課文的內容演繹成生活故事,讓學生表演出來。“我們的生本課堂是百花齊放的,不同學科,生本課堂的模式和結構是不一樣的。”校長羅丞說。

文字:袁麒麟 廖兵坤

審核:楊一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