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勿在高考後拋棄這些,當初你沒興趣只因別人不會教!

我們對知識最大的誤解,可能來自於有人曾經把它們搞得索然無味。

“去學習”和“去上學”之間是有本質區別的,前者是你基於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一種本能衝動,後者呢,則致力於把世界上最生動的事情搞得索然無味,至少在大部分人都要通過高考這條几乎是別無選擇的道路上證明自己的環境下,這種區別愈加明顯。

這種區別導致的最糟糕的結果就在於,一個經過了“高考洗禮”的人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他能思考的只能是如何通過背誦課文、默寫公式甚至察言觀色來獲得不一樣的命運,而不是通過研究貓聽見人類的聲音是什麼樣子的、那張照片怎麼能拍得那麼好、十字路口旁那家店新推出的燒肉飯到底是怎麼做的,來讓自己感覺生活很不壞……當然,值得鬆一口氣的是,在令人打瞌睡的學校之外,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讓我們得以倖免於此。

這些東西讓你相信,即便你拿到的是一個難看的分數,也可以大大方方地說,原來我這麼喜歡它呀,我以前只是湊巧沒發現它是那麼有趣的而已。

語文:別研究“而”字的用法了,看看《百年孤獨》吧

語文不是背誦古詩、不是準確地找出以下“而”和“以”字的用法有什麼不同、不是概括中心思想,更不是通過一段沒什麼文采的材料寫出 800 字以上的“真情實感”……學語文就應該奔著那些超級好的作家去看,這樣就用超級優雅又不可思議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深層感受;同時學到一種如何把複雜的東西用最簡單的話告訴別人的技巧,讓那些有用而有效的知識得以更快地傳播,能做這樣的事情是超級美妙的。

請勿在高考後拋棄這些,當初你沒興趣只因別人不會教!

比如去讀馬爾克斯、卡爾維諾,或者是錢鍾書、林語堂和王小波。比如就去讀讀《百年孤獨》吧,那是一個由想象力搭建的世界,即便你對拉丁美洲的歷史一無所知,馬爾克斯自成一格的敘事體系也足夠令人感受到語文作為一門學科,在分析段落大意之外還有巨大的魅力。它講的是一個叫做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和加勒比海沿岸一個叫做“馬孔多”的小鎮的故事。跟教科書上十年幾乎沒怎麼變的課文比較起來,《百年孤獨》的重大區別在於他通過百年的變遷故事提供了超乎尋常的想象力,比如這個流傳甚廣,並讓人浮想聯翩的開頭:“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好東西的標準在於它能提供不一樣的可能性,壞東西的標準在於它不僅僅自己單調乏味,而且還規定其它事物也單調乏味。《百年孤獨》是一種想象力的可能性,《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一種世界觀的可能性,《看不見的城市》是一種詩意和智慧的可能性,《圍城》或許是幽默感的可能性,《雅舍小品》就像是一種趣味的可能性。

數學:別死背公式了,看看這個無言的宇宙

請勿在高考後拋棄這些,當初你沒興趣只因別人不會教!

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博士達納·麥肯齊的工作是教書,但是他更愛寫作。所以他就在美國不少科學雜誌上發表自己對數學的理解,這其中的文字在一起就是《無言的宇宙》這本書。坐在教室裡背公式背個沒完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如果聽麥肯齊講一個發現世界上最簡單的公式的故事,大概就能覺出些趣味來。他認為數學是一個由等式構成的世界,於是他用了 24 個章節,也是 24 條等式,對這個宇宙進行闡釋。24 個等式的背後是 24 個數學家,比如歐拉丁力、畢達哥拉斯定理、傅立葉級數,用每一個故事來描述一條公式的誕生,這事兒別提有多酷了。

物理:別計算滑動摩擦力了,看看《別鬧了,費曼先生》吧

請勿在高考後拋棄這些,當初你沒興趣只因別人不會教!

幸好,物理這門學科在各種科幻電影和這幾年“極客”概念的頻繁出現下變得親和了不少,它給人的印象不再是滑動摩擦力、串聯電路這些看似枯燥的名稱了。

於是,在你決心開始熟練背誦 30 個物理公式之前,你至少應該饒有興致地研究為什麼吐司掉在地上的時候,永遠是塗著奶油的那一面先落地呢?為什麼睡了一覺頭髮就會糾到一起去呢?《碟中諜 4》裡面那雙“壁虎手套”在現實中有沒有可能呢?這些無聊的問題是激發熱情和解救乏味的關鍵,或者看看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那本書《別鬧了,費曼先生》,有趣的物理學家不僅僅存在於《生活大爆炸》裡,還存在於真實的生活中。物理不僅跟課本和試卷有關,還跟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事件有關,對於費曼先生來說,一隻 S 形草坪噴水器如何噴水的問題會讓他思考上半天,在實驗室把一隻大大的水瓶炸得粉碎、水被濺得到處都是,依然得意非凡。這本書是跟他同事的兒子拉爾夫·萊頓聊天的時候,根據談話錄音整理出來的,這兩個人經常一起打鼓。還有一本叫做《你幹嗎在乎別人怎麼想》的續集。

歷史:別執迷於一種觀點,看看美國人制憲的 127 天

這門學科大概不是在要你知道雍正皇帝到底談過多少個女朋友,或者是記熟哪一場戰役起到了什麼樣的標誌性意義,它最終的目的,是讓你學會對以上兩種情況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也不是算命的學科,所以更關注的不是預測未來,而是更好地理解如今人們在社會各個層面的行為。只聽一種解釋顯然是不科學的,所以除了教科書之外,你還可以看看大衛·休謨的《英國史》、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托馬斯·索維爾的《美國種族簡史》,威廉·麥克尼爾的《世界史》,還有聽那個出名的法國人阿歷西斯·德·托克維爾講《舊制度與大革命》,從中判斷優劣,重點不是他們怎麼想,而是你在聽聽這個,又聽聽那個人說完之後,發現自己到底會怎麼想。

還有一本凱瑟琳·德林克·鮑恩寫的《民主的奇蹟:美國憲法制定的 127 天》,並沒有其他歷史書那樣鴻篇鉅製,只是講了個 127 天的故事。1787 年的夏天,來自美國二十個州的聯邦代表湊到一起商量一部憲法,他們代表的是各州的利益,你能想象他們有多意見不統一,當場發生激烈爭執,這些人後悔的後悔,憤怒的憤怒,離席的離席,但是最終還是硬著頭皮把這件了不起的事情做成了,做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憲法。

生物:別死記硬背線粒體是什麼,想想“我們生來都是自私的”這個問題

這個學科不僅僅是在研究那些你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東西,它是在研究人類,以及跟人類息息相關的一切活靈活現的東西。它研究你的細胞,還研究你的悲傷,它滿口都是你聽不懂的線粒體、核糖體、高爾基體之類的術語,同時告訴你,你的渴求,你的攻擊性,你在某些事情上為什麼會表現得如此匪夷所思。英國的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寫過一本叫做《自私的基因》的書,講的就是這個問題。每個活生生的物種都是求生的機器,他從最細微的生物行為分析起,讓基因和進化論這些詞變得很神奇,從而詮釋了生命這回事的來龍去脈。另外,理查德·道金斯的另外一本書《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也相當激動人心,讓你明白生命是個美麗和奇特的過程。

請勿在高考後拋棄這些,當初你沒興趣只因別人不會教!

或許如果你帶著思考這個問題的決心來學習生物的話,那些艱澀難懂的概念就會突然變得好玩了。要不也可以換一種方式,你直接把從小到大沒想明白的關於自身的問題一股腦地列出來:人為什麼會感冒?生病為什麼會難受?我喝牛奶為什麼會拉肚子?我應該每天喝多少杯水?我為什麼會突然喜歡上一個人?……

地理:別糾結什麼時候晝長夜短了,下個旅遊的 App 走一走吧

首先你要對你所處的環境產生興趣,而你所處的環境不僅僅指方圓 10 米的房子。為什麼這座城市這麼潮溼,衣服都幹不了;為什麼那座城市的路沒這裡的好走;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看見流星雨呢,到底在哪裡可以看到北極光。地理這門學科,跟化學、外語一樣,不是通過沉默地待在一所房子裡就能搞明白的事情,研究化學需要實驗室,研究外語需要講話,研究地理需要到外面去。看上去乏味的事情都需要有趣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