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免費的午餐嗎?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愛民如子的國王,在他的勤政之下,國泰民安。但國王擔心,如果他死了,人民是不是還能過上幸福的日子。於是他招集國內有識之士,命令他們找一個能確保人民生活幸福的永世法則。

三個月後,這幫學者交作業了,他們拿著三本厚厚的帛書給國王,說道:國王陛下,天下的知識都彙集在這三本書內。只要人民讀完,就能確保生活無憂了。國王不以為然,因為他認為,人民不會花那麼多時間來看書。所以,他命令這幫學者再好好研究研究。

兩個月後,他們又來交作業,把三本精簡成了一本,但國王還是不滿意。又過了一個月,學者們遞上一張紙,上面寫著一句話,國王看後滿意地說:很好,只要大家都明白這其中的智慧,我相信他們一定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說完後便重賞了這些學者。

紙上的那句話,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傳說。這句話的真正出處,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否真的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這句話,在經濟學中,被認為是一個基本原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就說過這句話,他的看法是,即使午餐是免費的,但你還要花時間吃這頓飯。吃飯的時間就是經濟學中所說的“

機會成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世上確實沒有免費的午餐。日常生活中用這句話的時候,常常被用來激勵對方,要刻苦,要勤奮。

最近在喜馬拉雅APP上有一門很熱的課程——《復旦名師團的經濟學課》,裡面就討論到,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的成立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只有在“帕累托最優”狀態下,世界上才沒有免費的午餐。簡單來說,就是在不損害他人的前提下,就無法改善福利的這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就不會存在免費的午餐,就像弗裡德曼說的那樣,吃免費午餐,也是要花時間的。

經濟學中有很多類似的故事。比如,政府減稅,那都是暫時的,未來會以別的形式收回去,通貨膨脹就是一種隱性的稅收,所以它被稱為“通脹稅”,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這麼憎恨印鈔機的原因。不光是政府層面,企業競爭也是如此。前幾年“網約車”剛剛興起的時候,滴滴、網易、Uber等多家企業相互競爭,打價格戰,司機和乘客都從中得到了好處,但現在滴滴一家獨大,除了對司機收平臺費,還要抽成20%多。高峰期,乘客也要被迫抬價。筆者與司機聊天得知,加價部分全部歸滴滴公司,司機一分錢好處也拿不到。所以,“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但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托馬斯·謝林在一次演講中說到,“沒有免費午餐”在經濟學框架下,基本算是正確的,但還有一個備選真理。那就是,還有各種“免費午餐”等著經濟學家們去發現和創造

對於那些比較落後的國家,他們存在各種各樣的制度扭曲,當權者沒有激勵去改善治理機制,普羅大眾也沒有激勵去勤奮勞動,所以整個國家或者是局部地區,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簡直是一團糟。在這樣的地方,不僅僅是“免費午餐”了,更可能是“海天盛筵”。即使在發達國家,“免費午餐”也是隨處可見的,“帕累託改進”幾乎都是沒有止境的。

就拿中國的例子來說,改革開放40年,簡直可以說是脫胎換骨了。40年前的中國,一貧如洗。現在的浦東,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40年前還是一片稻田;現在的深圳,GDP已經超過香港,40年前還是一個漁村;40年前的中國,人均GDP才385元人民幣,2017年的人均GDP達到了59660人民幣。40年,人均GDP漲了155倍。40年間,中國取得了驕人的成績,GDP總量在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考慮到人民幣的購買力),2014年中國就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2012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目前,中國的貿易總額,在世界總貿易中的佔比達15%左右。2005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儲備國,最高峰達到4萬億美元。這是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債權;自1989年,中國銀行成為的哥登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以後,2017年,中國有115家企業上榜,上榜數位列世界第二。其中,前十名中國佔三家,分別是:國家電網、中石化、中石油;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17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在全球的專利、商標和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數量均居首位。2016年全年,全世界申請專利數量為312.79萬,中國獨佔4成;除此之外,人民幣在2015年加入SDR,人民幣國際化邁出重大一步……(現在大家也能理解為什麼美國要遏制中國了吧?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中國崛起威脅了美國霸權)

所有這些,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免費大餐。“免費午餐”,始終在那兒,關鍵問題是,你有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智慧。筆者認為,其中之一,就是經濟學的智慧。

經濟學書籍汗牛充棟,《復旦名師團的經濟學課》將經濟學原理課濃縮成150節音頻課,傳授給大家,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領取5折優惠券。

天下有免費的午餐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