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爲人知的道家五行養生法

健康、長壽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目標。大自然中日月經天的現象,啟發人們師法自然、迴歸自然,以使生命永在。這種期望雖然難以實現,但自古以來追求長壽者卻大有人在。其實養生有時也不必拘泥於食療運動等方面,不為人知的風水學認為養生與五行息息相關!


不為人知的道家五行養生法

一、 傳統五行說的基礎認知中國傳統的五行說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和變化而成。  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五臟之間就是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共同維持整體的內環境穩定狀態,五行說以相生相剋論述五臟之間相互聯繫和協調平衡關係。當五臟之間正常的生剋制化調節受到破壞,就會出現相乘相侮的現象,就是病理狀態。在臨床,用五行生剋乘侮規律不僅能說明疾病的“傳變”,瞭解病情的“預後”。而且能調理各臟腑功能,做出相應的診斷和治療。人體自身是一個整體,也是一個小宇宙。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等與自然界的五方、四季、五味等有相應的關係,這樣就把人體與自然環境統一起來,恰好體現了“天人合一”觀。如春應於東方,風氣主令,故氣候溫和,陽氣生髮,萬物滋生,人體之肝氣與之相應,故肝氣旺於春。
不為人知的道家五行養生法

二、五行和五味的內在聯繫“五行”和“五味”(鹹、苦、酸、辛、甘)之間相互的內在的聯繫。  人的五臟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可以通過五行來描述。如:  木性——可曲可直,條順而暢達,肝屬木,其特點是喜條達而惡抑鬱,並有疏洩之功能。  火性——溫熱而炎上,心屬火,其特點是心陽有溫煦之功能,心火易於上炎。  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之特性,脾屬土,其特點是有消化水谷,運輸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為氣血生化之源。  金性——清肅收斂,肺屬金,其特點是具有清宣肅降之功能。水性——潤下,有下行、閉藏之性,腎屬水,其特點是主水液代謝之蒸化排洩,並有藏精功能。三、五行之間的辯證關係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係。  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即相互制約和約束。五行的相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果五行相生相剋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係,而出現相乘或相侮的情況。  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剋制太過。比如,木過於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剋制木時,木就會過度地克土,使土更虛,這就是木乘土。  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過,使克它的一行無法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剋制,所以又被稱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況下水克火,但當水太少或火過盛時,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會被火燒乾,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生、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係。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四、五行和五臟的資生關係五臟之間相互資生的關係,可用五行相生來闡明。  1.腎(水)藏精,肝(木)藏血,腎精可化生肝血,此即腎水滋養肝木,即水生木。  2.肝(木)藏血,心(火)主血脈,肝之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功能正常,則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此即肝木上濟心火,即木生火。  3.心(火)主血脈,又主神志,脾(土)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主統血,心之陽熱可以溫運脾陽,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榮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溫脾土,即火生土。  4.脾(土)能轉輸精微,益氣以充肺(金),從而維持肺主氣之功能,此為脾氣生養肺氣,即土生金。  5.肺(土)主氣,職司清肅,腎(水)主藏精納氣,肺氣肅降則有助於腎精之閉藏和氣之攝納,肺氣肅降,水道通調,又能促進腎主水功能的發揮,此即肺金滋養腎水,即金生水。


不為人知的道家五行養生法

 五、五行和五臟的制約關係  1.肺(金)氣清肅下降,氣機調暢,可以抑制肝(木)陽上亢,此即金克木。  2.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洩脾(土)的壅滯,此即木克土。  3.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此即水克火。  4.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此即火克金。5.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此即土克水。

五行的生剋制化就是這個規律,能讀懂的人讀一識百,因緣而至…微信ttdbxh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