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

《少年時代》

(2014,美國)

編劇:理查德·林克萊特

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

主演:艾拉·科爾特蘭、帕特麗夏·阿奎特、伊桑·霍克

獲2014年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

第72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帕特麗夏·阿奎特)

第30屆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帕特麗夏·阿奎特)

《少年時代》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

《少年時代》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

故事:

6歲的德克薩斯小男孩梅森從小父母離異。母親奧利維亞是位嚴肅自律、富於責任心的獨立女性,父親老梅森則是懷揣音樂夢想的落拓不羈的浪蕩子。梅森與姐姐跟隨母親輾轉奔波,搬家數次,見證著母親半工半讀的艱難時日,也見證著她兩次無疾而終的失敗婚姻。而逍遙自在的父親則載他們兜風,教他們射擊,為他們彈吉他,與他們討論避孕,帶他們度過無數次的遊戲時光。梅森在悠長的歲月裡逐漸開始擁有第一個愛好、第一份工作、第一位女朋友、第一次離別。曾經的稚嫩少年離開家鄉,獨自駕駛汽車到遠方求學,他終於18歲。

影評: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曾在《雕刻時光》中說,導演如同雕刻師,他的工作本質便是雕刻時光。在這本書中,他還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影片:用攝像機追蹤與紀錄下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每一分、每一天、每一年的時光,然後剪輯為一部完整的影片。如果塔可夫斯基能夠看到理查德·林克萊特執導的這部流年似水般的《少年時代》,或許他會毫不猶豫地引以為知己。

許多人對於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的認知,常常來自於他那兩部被奉為經典愛情電影的《愛在黎明破曉前》與《愛在日落黃昏時》。兩部影片以一種生活流的手法,事無鉅細地紀錄下了男女主角在人海茫茫中偶遇,然後展開的短短一天一夜的精神之旅。而在歷時12年拍攝的《少年時代》中,導演同樣以生活流的方式記錄下了德克薩斯州小男孩梅森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曆程。

在少年梅森的成長過程中,性格迥異的離異父母之於他的性格養成尤為重要。母親奧利維亞腳踏實地、獨立自強,她半工半讀、含辛茹苦地撫養著梅森和姐姐薩曼達。然而在她的事業逐漸有所起色的同時,她也被無休止的生活瑣事所羈絆,被接連的失敗婚姻所傷害。輾轉不定的生活,尤其是有暴力傾向的酗酒無度的前夫,在梅森的成長中留下了不小的陰影,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梅森性格中陰鬱、敏感、寡言的一面。而父親老梅森則逍遙自在、不拘形跡,是梅森與姐姐無可置疑的精神導師。他帶著姐弟倆兜風、射擊、聊政治、談避孕、玩音樂,崇尚一種不為俗事所擾的自由生活方式,塑造了梅森性格中理想主義的一面。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少年時代》沒有好萊塢電影慣常的跌宕起伏、緊張刺激的戲劇衝突,有的全部是青春成長過程中近乎瑣碎的生活日常。騎單車、玩電動、與姐姐打鬧、搬家、轉學、戀愛、讀大學……,少年梅森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鏡頭一一捕捉。令人驚奇的是,影片中的主人公及家人自始至終都是同一個演員出演。當演員與劇中角色融為一體,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成長時,一種生活的真實質感油然而生。如同導演所說的那樣,這部影片的主題是關於時間。當梅森從陽光下絨毛閃亮的孩童,長成纖細敏感的少年,最後成長為鬍子拉碴、憂鬱內斂的青年時,演員與角色身上留下了被時間之斧一點一點雕刻鑿琢的真實痕跡,它以一種無可辯駁的方式展現出時間本身的力量。

影片結尾,面對長大成人、即將離家求學的梅森,傷感的母親突然失聲痛哭,她回望過去平淡無奇的歲月,心有不甘地說道:“我只是覺得,應該有更多東西才對。”然而平淡不正是生活的真諦?當青春與成長在這樣雲淡風輕的悠長時光中徐徐鋪展開來時,其中的歡樂與憂傷、煩惱與孤獨、激動與痛楚,宛若波瀾不驚的水面上偶爾蕩起的漣漪,一圈一圈,讓人無限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