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叫“含笑九泉”,什么是“九泉”呢?

“九泉”一词的背后却融合了我们传统的民间宗教、道教和佛教等一系列思想。

了解这个词,恰好也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融合性有多强。

在古人看来,人死不是消失而是去另一个地方

很多人认为,九泉这个词好像应该来源于佛教。其实,并不是。
人死后叫“含笑九泉”,什么是“九泉”呢?

要想了解“九泉”,我们要先从黄泉这个词说起。

其实,黄泉这个词的来源简单。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在以前,古人喝水都需要打井。我们知道,因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陕西、河南等地都是黄土,所以井水出来之后,颜色偏黄。人们就习惯把地下的泉水称作“黄泉”。下面来划重点。

那么,黄泉怎么和死后的世界出现了联系呢?

这就要涉及到中国的阴阳学思想了。在古代,人们讲入土为安。所以,人死之后要下葬。

在古人看来,人死并不是消失,而是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人死后叫“含笑九泉”,什么是“九泉”呢?

人的身体是阴阳和合的产物,人的死亡,其实就是阳气耗尽,只剩下阴气。阴气下沉,就落入黄泉之中。因此,黄泉就用来指代人死后的世界。

那么黄泉,又是怎么变成九泉的呢?

九泉和九州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尚书》中,有大禹划分九州的说法。
人死后叫“含笑九泉”,什么是“九泉”呢?

当时的古人认为,中国是由九个州组成的。那么,九个州,每个地方就应该有一个泉,就变成了九泉。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里面,九是至大至极之数。

《素问》里面记载:“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九泉与佛教和道教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先来看道教的影响。汉代时期,道教兴盛,于是就出现了阴曹地府的思想,人死之后就进入阴曹地府,地府中会有官员对你进行审判。

你做好事,有可能会成为神仙,如果好事做得不够,你虽然也是进入阴曹地府,但是你不会受苦,还会和你在阳间生活没什么区别。

我们现在说“含笑九泉”,就是以此而来。

如果你在阳间穷凶极恶,那么就要遭受惩罚。这个时候,九泉就有了分别,有好与坏之分。

十八层地狱:九泉说法的细化那么,佛教又如何影响了九泉的思想呢?

原来,佛教传入之后,在道教的基础上,又对阴曹地府的思想进行了发展,出现了地狱的说法。
人死后叫“含笑九泉”,什么是“九泉”呢?

我们现在说,“十八层地狱”就是佛教提出的。十八层地狱的出现,要比阴曹地府和九泉的思想更加完善也更加细致。

它依据你在世的果报,分得更加详细,刻画的地狱场景也更加形象,更能震慑人心。

不过,我们现在,十八层地狱、九泉等几乎可以通用。但是,它在历史上确实柔和了不同的信仰传统。

后来,九泉的说法在唐代诗人的作品、明清小说中多次出现。比如,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

《西游记》里在提及九天元圣的时候,天尊说:“我那元圣儿也是一个久修得道的真灵:他喊一声,上通三圣,下彻九泉,等闲也便不伤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