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恢:一個鮮爲人知的中醫藥研究先驅者

陳克恢既是威斯康辛大學生理學博士,也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博士,如此美國名校“雙科博士”,在中國學人乃至世界學人中還都是比較少見的。

陳克恢是中國中醫藥研究的先驅者,被譽為國際藥理學界一代宗師,備受業內人士尊崇,但令人遺憾的是,這樣一個享譽世界的牛人大咖,我們卻對其知之甚少。

陳克恢:一個鮮為人知的中醫藥研究先驅者

陳克恢

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以中藥青蒿素作為治療瘧疾的新藥物療法與日本、愛爾蘭科學家一同分享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再一次引起海內外醫學界對中國中醫藥研究的關注,陳克恢的名字才漸漸走進國人的視野中。

早在二十世紀20年代,陳克恢就運用科學方法研究中藥——麻黃,並從麻黃中分離出“左旋麻黃鹼”,發現其具有一定的藥理作用,並可以製作中成藥,能夠廣泛應用於醫學臨床,其最偉大的歷史性貢獻就是讓世人知道了從天然植物中尋找、提取和開發新藥是可行的,但遺憾的是,歷史並沒有將諾貝爾獎授予麻黃鹼藥理作用的發現者陳克恢博士。

陳克恢(1898—1988)上海人,1898年2月26日出生於上海郊區的農村。因幼年喪父,由從事中醫職業的舅舅周壽南教他讀書認字,學習四書五經,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啟蒙教育。

1908年,陳克恢10歲的時候,被家人送入一所公立小學堂讀書,學習歷史、地理、算學等課程,接受現代教育的啟蒙。

由於學業出眾,陳克恢考入了“上海聖約翰青年中學”讀書,這是一所私立初級中學,由畢業於“聖約翰書院”的瞿同慶於1911年創辦的。

陳克恢從“聖約翰青年中學”畢業後,直接升入“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高中,並於1916年高中畢業。

陳克恢之所以沒有選擇就讀“上海聖約翰大學”,完全是因為經濟上的原因,“上海聖約翰大學”是一所教會大學,實行的是美國教育體制,並且使用英語原版教材,其畢業生甚至可以直接入讀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但這所大學的學費卻非常昂貴,一般中產家庭都是承擔不起的。

陳克恢只好採取迂迴策略,於1916年考入北京的“清華學堂”高等科,以備到美國公費留學,因為“清華學堂”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是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資助中國留學生去美國留學。

1918年,陳克恢從“清華學堂”高等科畢業後,即前往美國留學,進入威斯康辛大學藥學系插班三年級學習。

陳克恢之所以選擇讀藥學系,完全是因為中醫舅舅的影響,陳克恢從小耳濡目染在中藥處方和中藥藥箱之中,對神奇的中藥能夠醫治蒼生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因此立志用現代科學的方法研究中國傳統的中藥。

陳克恢的導師E·克萊莫斯(Kremers)為了滿足他研究中藥的願望,特意給他從中國進口了300磅肉桂葉和200磅肉桂枝,讓他進行桂皮油的研究,教他用蒸餾的方法提取肉桂油,陳克恢通過這項研究,順利完成了自己的學士論文,1920年,陳克恢從威斯康辛大學藥學系畢業並獲理學學士學位。

儘管已經拿到了大學學位,但是陳克恢深感自己學識的欠缺和不足,如果要繼續從事科學研究工作,還需要更多的生理學、生物化學和藥理學知識,陳克恢因此又考入威斯康辛大學醫學院,學了兩年醫學課程,並獲得了生理學博士學位。

陳克恢:一個鮮為人知的中醫藥研究先驅者

青年時期的陳克恢

1923年,陳克恢因母親病重回國,並帶母親乘火車去北京協和醫院看病,經過醫生的的診斷,確診陳克恢母親患了宮頸癌,在協和醫院經過放射治療,病情得以緩解,其母又延續了10年的生命。

陳克恢的這次北京之行,無意間竟成為他事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接受了“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聘書,受聘擔任藥理系的助教,開始了他對中藥麻黃的研究,而之所以選擇麻黃這味中藥作為研究對象,完全是因為一個偶然的因素。

陳克恢與舅舅在一次飯間閒談的時候,兩人聊起了中藥的藥性和效用,陳克恢靈機一動,請舅舅列出10味毒性最大的中藥,舅舅隨手就列出了一張藥單,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麻黃,並向他介紹了這些中藥的一些特性和療效。

陳克恢很快就找來《本草綱目》等藥典進一步查閱麻黃等中藥的資料,最終把目光鎖定在毒性最大的麻黃上,併到中藥鋪買來一些麻黃,在藥理系主任卡爾·施密特教授的支持下,利用在“克萊默實驗室”學到的植物化學研究方法,使用幾種不溶性溶劑,在幾周之內,就從麻黃中分離出了“左旋麻黃鹼”。

陳克恢:一個鮮為人知的中醫藥研究先驅者

中藥麻黃

陳克恢在查閱文獻資料時,得知日本學者長井長義曾在1887年就從麻黃中分離出麻黃鹼,並命名為ephedrine(麻黃素),但文獻中只提到了可擴大瞳孔,並無其它藥理記載。

陳克恢與施密特教授一起研究麻黃鹼的藥理作用,他們先在動物身上進行實驗,以此來檢驗麻黃鹼的藥理作用,他們用1-5毫克的麻黃鹼給狗靜脈注射,發現可使狗的頸動脈壓長時間升高,心肌收縮增強,血管收縮,支氣管擴張,也可使離體子宮加速收縮,而且對中樞神經有興奮作用,用麻黃素滴入眼睛,可引起瞳孔散大,這些藥理反應都與腎上腺素作用相同,所不同的是,麻黃鹼口服也有療效,而且作用時間長,毒性也比較低。

1924年,陳克恢將研究和實驗麻黃鹼的藥理作用寫成學術論文,發表在美國最權威的藥理雜誌上,向國際藥理學界報告了這一新的發現。

當時美國尚無嚴格的藥政管理法,因此,關於對麻黃鹼的藥理作用的研究,很快就進入臨床實驗和觀察,最終證明麻黃鹼可以治療過敏性疾病、乾草熱和支氣管哮喘,還可以用於脊椎麻醉,以防血壓下降。

陳克恢還分析了世界各地產的麻黃草,發現只有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產的麻黃中含有“左旋麻黃鹼”,而中國也只有東北和華北一帶盛產麻黃這一野生植物。

陳克恢在美國最大藥廠——“禮來藥廠”工作期間,開始將麻黃鹼的藥理用於生產麻黃鹼藥品,以適應臨床治療需要,每年都從中國大量進口麻黃用於生產。

這種狀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兩位化學家用發酵法將苯甲醛與甲基胺縮合,成功合成了“左旋黃麻鹼”為止,化學合成的產品與天然植物產品藥性完全相同。

陳克恢還和他的同事們進一步研究了很多結構於麻黃鹼類似化合物的藥理作用,從而推動了無數交感胺類化合物的合成,這些研究不僅發現了很多新藥可用於呼吸系統疾病、鼻充血、疲勞、肥胖病和發作性睡症等的治療,也為後來α-及β-阻斷劑的研究和開發打下了基礎。

陳克恢的這項研究是從天然產物中尋找先導化合物並進行優化,是開發新藥的一個典範,也為研究和開發祖國醫藥寶庫指明瞭方向。

直到今天,我們還經常服用含有麻黃鹼的藥物,每當人們感冒時,都會經常自己跑到藥店購買非處方感冒藥,在一系列感冒藥藥品當中,說明書中常常標註含有鹽酸偽麻黃鹼的成分,甚至有的藥品名稱中就帶有“鹽酸偽麻黃鹼”字樣,每當我們服用這些藥品時,是否會想到他的發現者就是中國著名的藥理學家陳克恢,而今天還有多少人能夠知道陳克恢的名字呢?

陳克恢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工作時的另一個人生收穫,就是與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讀醫預科的凌淑浩相識相愛,並最終結為秦晉之好。

凌淑浩出身名門望族,其父凌福彭曾與康有為同榜題名,也是晚清重臣袁世凱的得力助手,而凌淑浩的姐姐凌淑華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五四時期”與冰心、林徽因齊名,被稱為“文壇三才女”。

陳克恢與凌淑浩可謂是師生戀,陳克恢以自己當年報考“清華學堂”的經驗,極力勸說和鼓勵凌淑浩報考“清華留美預備部”,以獲取公費留美的資格。

而當時正在燕京大學外文系讀書的凌淑華,對妹妹凌淑浩報考清華都不看好,甚至委託胡適寫一封推薦信,但愛情的力量是神奇的,凌淑浩竟然如願以償考取清華,最終進入美國西儲大學醫學院學習。

1925年,陳克恢再度赴美,在威斯康辛大學醫學院學完了第三年的醫學課程之後,轉入位於巴爾的摩市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臨床室實習,併兼任藥理系著名藥理學家J.J.阿貝爾(Abel)教授的助教。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創建於1876年,是美國著名的私立大學之一,該校的醫學院和醫院都是聞名天下的醫學中心,尤其是醫學院與哈佛大學醫學院齊名,都是全美最頂級醫學院。

1927年,陳克恢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並晉升為藥理系副教授。1928年,凌淑浩也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併到匹茲堡一家醫院擔任婦產科住院醫生。

1929年7月15日,陳克恢與凌淑浩這對有情人在巴爾的摩市結婚,二人結婚之前就已經開始聯名發表署名文章。

陳克恢:一個鮮為人知的中醫藥研究先驅者

陳克恢與凌淑浩

1929年7月底,陳克恢夫婦即駕車前往印第安納州的印第安納波利斯市,美國最大的藥廠——禮來藥廠就坐落在這裡,陳克恢應邀擔任禮來藥廠藥理研究部主任,此後就永久定居在美國。

從1929年開始至1963年,陳克恢擔任禮來藥廠藥理研究部主任長達34年,直到65歲退休,可謂是為禮來藥廠服務了一輩子。

而禮來藥廠也為陳克恢夫婦提供了豐厚的待遇和工作環境,並向他作出承諾,陳克恢將享有完全的學術研究的自由,尤其是對中藥的研究,保證研究資金充足,建立世界一流的實驗室,以滿足陳克恢所領導的研究部工作的需要。

從1937年起至1968年,陳克恢還兼任了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藥理學教授和印第安納波利斯醫院的醫事顧問。

陳克恢將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用於研究蟾蜍毒素,蟾蜍毒就是中藥家族中的蟾酥,早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工作期間,陳克恢就從藥店買了大量的中藥蟾酥,並從中藥蟾酥中分離出了華蟾蜍精(Cinobufagin)和華蟾蜍毒素(Cinobufatoxin),他發現這兩種成分都有洋地黃樣的強心作用,臨床實驗證明,靜脈注射1毫克能使室速減慢5個小時,與洋地黃毒甙比較,華蟾蜍精的作用時間持續較短,而且口服無效。

陳克恢到禮來藥廠工作後,繼續蟾蜍毒素的研究,時間長達40多年,他帶領同仁從一萬三千八百多隻活蟾蜍的腮腺提煉出純化物,發現蟾蜍毒素除含有洋地黃樣強心甙之外,還發現含有地高辛、腎上腺素和強心苷等多種有效成分,並進行了大量構效關係的研究,發表了大量實驗研究論文,豐富了世界藥物化學寶庫,併為其它藥物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陳克恢一生研究過很多中草藥,其中包括漢防己、元胡、吳茱萸、貝母、百部、夾竹桃和羊角拗等,二戰時期,陳克恢發現中藥常山的抗瘧作用為奎寧的148倍,並從中提取了γ-Dichroine,但其副作用也很強,容易引起強烈嘔吐和肝臟水腫性變性,雖未成藥,卻根據其實驗結果,很快合成了上千種以上的衍生物和結構類似物。

陳克恢:一個鮮為人知的中醫藥研究先驅者

陳克恢夫婦在探討學術問題

二戰後不久,陳克恢得到一些從德國繳獲的美散痛(Me thadone)的樣品,經過研究,肯定了它的鎮痛作用,並在此基礎上,合成並開發了丙氧芬(Propoxyphene),這種藥的臨床效果與可待因相當或稍差,但其成癮性小,而且可與阿司匹林有協同作用,在醫藥市場上暢銷了近20年,後來終因具有成癮性而被列為麻醉鎮痛藥而加以限制使用。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陳克恢和他的研究組在麥角、磺胺、維生素、雌激素、抗甲狀腺藥物和降血糖藥物的研究和開發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紅黴素、萬古黴素和環絲胺酸等方面的藥理研究,也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並研製開發了一些新藥。

陳克恢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藥理研究和製藥事業,發表了350多篇論文和實驗報告,其研究領域廣泛而深入,對新藥研發貢獻非常大,其傑出成就為世界藥理學界所尊重和敬仰,甚至被譽為國際藥理學界一代宗師。

如果屠呦呦青蒿素的抗瘧作用研究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那麼陳克恢發現黃麻鹼的藥理作用並廣泛應用於醫藥界,早在二十年代中期,陳克恢就應該獲得諾貝爾獎了。

功成名就之人被人擁戴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1948年,陳克恢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儘管當時陳克恢已經移居美國20多年了,但他的祖國並沒有忘記他,因為他是在為全人類貢獻自己的智慧和才華。

五十年代初期,陳克恢擔任了美國藥理與實驗資料學會主席和美國實驗生物學聯合會主席,儘管那時中美關係到達歷史冰點,但美國學界的同仁們依然推崇他,1972年,74歲的陳克恢又被選為國際藥理聯合會(IUPHAR)名譽主席。

1987年,美國實驗生物學聯合會為表彰陳克恢在科學研究和學會工作中所作的傑出貢獻,將該學會新建落成的會議中心命名為“陳克恢會堂”(TheK.K.Chen Auditorium),以永遠紀念和銘記陳克恢的歷史性貢獻。

1988年12月12日,陳克恢因腦溢血合併感染,在美國舊金山逝世,享年90歲,,陳克恢自1925年去美國留學並定居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到中國,回到家鄉,這是一件令人深感遺憾的事情,而陳克恢的名字也早已湮沒在歲月的長河之中,即使是中國藥學界的專業人士,也沒有幾個人知道陳克恢這位中國中醫藥研究的先驅者。

陳克恢:一個鮮為人知的中醫藥研究先驅者

《家國夢影》封面

在十年之前,即2008年10月,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家國夢影:凌淑華與凌淑浩》,作者是魏淑凌,譯者是張林傑,而魏淑凌就是陳克恢和凌淑浩的外孫女,時任美國印第安納醫學院副教授,讀者可以從中瞭解陳克恢與凌淑浩、陳西瀅與凌淑華這兩對伉儷在美國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從這本書中進一步瞭解陳克恢的藥理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