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就一定不能發脾氣?不如用科學吼娃來接納自己的壞情緒

“好媽媽”就一定不能發脾氣?不如用科學吼娃來接納自己的壞情緒

潼潼一歲多時候最愛的繪本之一是《我媽媽》,有空的時候總是一遍一遍的賴進我懷裡讓我讀。

繪本里描述的那個媽媽,不僅是能下廚、能扛米、可嬌豔、可彪悍的十項全能冠軍,還是個分分鐘變身舞蹈家、宇航員、大明星、大老闆的“美少婦戰士”。

可那會兒,這本書我讀了很多遍,唯獨讓我內心有點不敢苟同的,是“吼起來像獅子一樣兇猛”,但還“真的、真的很棒”的媽媽。

“好媽媽”就一定不能發脾氣?不如用科學吼娃來接納自己的壞情緒

畢竟作為一個有完美主義情節,又愛讀各類管教育兒經典的媽媽,還有著潼潼這麼可愛的小甜心,怎麼可以大吼孩子呢?

在為人母之初,我的確是立志成為這樣一個好媽媽的:

不僅有三頭六臂、雌雄同體、工作帶娃兩不誤的硬實力,還要有內心羊駝飛奔,卻面帶微笑、和風細雨的軟實力。

於是,每每想要發脾氣的時候,我就會用意念牢牢鎖住內心的怒氣,硬凹出慈祥老母親的姿態,有時覺得活活要憋出內傷。

而那些沒有吼出口的話,常常變成了難看的臉色、不耐煩的語氣、和喪喪的壞心情。

“想做個好媽媽,就真的不能跟孩子發脾氣麼?”

這個問題,其實的確糾纏了我許久。

直到一次偶然間,看到一個“媽齡”數年的女友教育孩子的方式,我這才發現:“媽媽其實也可以有自己的脾氣,只是要看發脾氣的方式和分寸了。”

“好媽媽”就一定不能發脾氣?不如用科學吼娃來接納自己的壞情緒

01

不吼不叫才是好媽媽?會科學的發脾氣也是好媽媽

一個週末,帶著潼潼去女友家玩,她家有兩個孩子,大女兒出門去同學家了,二兒子比潼潼只大一歲,我們一去就熱心的給我們拿拖鞋拿水果,我和潼爸都忍不住說這孩子真是個貼心小暖男。

我們在屋裡聊得正開心,突然兩個孩子嘻嘻哈哈跑過來,我一看,潼潼已經變成一個大花臉,臉上嘴上額頭上都畫著口紅,哥哥一臉自豪的說:“看我給妹妹畫的妝!”另一手還拿著已經“陣亡”的口紅。

女友一看這場景,聲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小凱,妹妹的臉不是用來畫畫的,你把妹妹畫成這樣,媽媽很不高興!還有,你把媽媽最喜歡的口紅也弄壞了,我非常難過!口紅是媽媽的東西,我不喜歡別人不經過我的允許隨便亂動,我現在非常非常生氣!”

女友當時的語氣的確“像獅子一樣兇猛”,可是卻並沒有拿出“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惹人厭!”之類的“大殺器”來攻擊孩子。

只見新晉化妝師撅起小嘴跑開了,過一會兒又蹬蹬蹬拿著毛巾跑回來,舉著小手把一臉懵圈的潼潼仔仔細細的擦乾淨了。

女友看著自家傻小子,忍著笑在旁邊指揮:“額頭上還有一點,去拿張衛生紙給妹妹再擦擦。”

潼潼的臉擦完了,女友的氣看來也已經消了大半,但還是惋惜的看著自己心愛的口紅,用特別惋惜和傷心的語氣說:“你把媽媽的口紅弄壞了,媽媽覺得好難過,明天不能美美的出門了。如果媽媽也把你最喜歡的玩具弄壞,你是不是也會生氣?”

小夥子知道自己做錯事了,心過來抱著媽媽的腿說:“我讓我爸再給你買一隻新的。”一句話說的我們都笑了。

當時,我莫名的就被這個過程感動了。我想我看到的是一種“真實”。

媽媽沒有掩飾自己的怒火,沒有假裝接納孩子的行為,還很真實的大聲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而當孩子聽到媽媽的真實感受之後,也“敢作敢當”的補救了自己的行為。

在這件小插曲中,我看到的是母子之間真實而親密的互動,親子關係也沒有因為媽媽的發脾氣而斷裂。

我想,在小凱心目中,媽媽應該是個“吼起來像獅子一樣兇猛”,但也“真的真的很棒”的媽媽。

想起之前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書中也看到這樣的片段:

“我們應該接受這個事實:在跟孩子打交道的時候,我們有時會發脾氣。我們有權生氣,而不必感到內疚或羞愧。”

頻繁的大吼大叫當然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只是為人父母的這場修行中,我們確實無法一步跨到終點。

養娃的過誰沒個幾次崩潰,在控制不住自己體內的洪荒之力時,與其忍不住亂髮脾氣,不如學學怎麼更科學的發脾氣。

“好媽媽”就一定不能發脾氣?不如用科學吼娃來接納自己的壞情緒

02

我們有權釋放情緒,但不要攻擊孩子的品格

上小學時我有個特別要好的朋友,性格比較內向怕生。每次我去她家玩兒,都特別容易聽到她媽媽因為各種原因衝她大喊:“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膽小啊!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這些字眼很容易牢牢地被嵌在幼小的孩子腦海裡。很長一段時間,朋友對自己的定性就是“我很膽小,我不敢嘗試”。

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像一面鏡子一樣反射著孩子的自我評價。

現在想想,父母大聲吼叫的態度雖然也讓小小的我們覺得很可怕,但最傷害我們的,應該還是那些被父母貼上的標籤,以及隨著情緒呼嘯而出的辱罵和恐嚇。

“你怎麼那麼笨啊?”

“你怎麼這麼煩人啊!”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

“你從來都做不好任何一件事情!”

……

如果我們在生氣的時候,常常口不擇言的對孩子貼上這些標籤,這些傷害也許並不會隨著我們怒火的平息而消失,而是像一道傷痕一樣,牢牢地刻在了孩子心裡。

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說:

“孩子依靠父母來告訴他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像前面說到的我的女友衝兒子發脾氣的時候,雖然分貝很高,幫助她釋放了自己的情緒,但是她並沒有說出“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淘氣,這麼討厭!”這種攻擊孩子人品和性格的詞語,而只是如實描述孩子的行為、後果以及自己的感受,這樣釋放憤怒的方式相對來說就是安全的。

“好媽媽”就一定不能發脾氣?不如用科學吼娃來接納自己的壞情緒

03

憤怒時可以描述感受,講述事實,提出辦法

如果發脾氣的時候不指責孩子,我們還可以怎麼說?

海姆·吉諾特提出我們可以用三個步驟向孩子表達憤怒:

1、說出自己的感受:

“我生氣了”,“我很不高興”

2、解釋自己生氣的原因:

“我不喜歡你打人”“妹妹的臉不是用來畫的”

3、說出我們希望的行為:

“我希望你可以好好坐著吃飯”“我希望五分鐘內可以出門”

這裡有個小訣竅,就是生氣的時候試著多說“我”,少說“你”。當我們試著以“我”開頭時,就能引導我們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脫出而出一個對“你”的指責。

《P.E.T.父母效能訓練》的作者戈登博士把這種以“我”開頭的話術稱為“我-信息”。和海姆·吉諾特提出的發脾氣步驟類似,“我-信息”的組成部分包含了:

●引起我們生氣的行為:

“你把我的東西弄壞了”(這裡雖然用到“你”,但是在描述客觀事實)

●我的感受:

“我很難過”“我很不高興”

●對我造成的影響:

“我明天不能美美的出門了”“我快要遲到了”

“我-信息”可以用在我們平時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可以用在我們自己情緒上頭的時候。

如實地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平靜描述,與動不動就衝孩子說:“你永遠都這麼粗心!”“你為什麼總是跟我對著幹!”“你是故意來惹怒我的!”之類的話要好多多。

試試看,換個角度來描述,效果也會很不一樣。

“好媽媽”就一定不能發脾氣?不如用科學吼娃來接納自己的壞情緒

04

當心情平靜下來以後,記得跟孩子聯結

我們忍不住對孩子大吼不叫的時候,孩子心裡最擔心的其實是:

“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所以,當我們平靜下來時,記得重新和孩子聯結。讓孩子明白,我們雖然對他們的行為生氣,但是並不會拋棄他,我們的愛也不會因為生氣而減少。

這樣的聯結可以是愛的抱抱,可以是平靜的討論一下剛才的事情,也可以是跟孩子瘋一瘋,用玩鬧的方式緩和一下氣氛。

這樣的態度也告訴了孩子:憤怒並不是可怕的情緒,我們可以適當的釋放自己的憤怒;憤怒也不代表我們不愛他們,媽媽生氣只是針對你剛才的行為。

它甚至可以成為一堂重要的課,教會孩子怎樣理解別人的感受和處境、如何安全的表達憤怒、以及怎麼為自己的情緒收場。

“好媽媽”就一定不能發脾氣?不如用科學吼娃來接納自己的壞情緒

05

遵從內心,做一個真實的媽媽

之前其實我們有說過戒吼的話題,(推薦閱讀: )評論裡有不少媽媽留言說:

“道理都懂,但脾氣一上來就擋不住了。”

其實哪個媽媽不是吼完孩子之後愧疚萬分呢?當我們吼完孩子以後,看著他們因為害怕而閃躲的小眼神,總是在心裡一遍一遍的自責“自己不是個好媽媽”。

而當下次再忍不住的時候,這種自責也慢慢演變成了一種對理想和現實之間落差的無力感。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願意給孩子最好的,而是在童年時不曾被溫柔以待的我們,被生活中被瑣碎與壓力裹挾著的我們,還需要一次一次的練習才能修煉出做媽媽的柔情似水和笑看風雲。

所以,與其陷入“發脾氣-愧疚-再發脾氣”的循環,不如放鬆下來、大大方方承認:“我在努力的做一個好媽媽,可是我也不能做到百分百完美,我也有自己的情緒,我也會有偶爾失控的時候。”

不如,試試把遊蕩於心底的滿分情節和失控後的愧疚無力,變成先努力拿到八十分的踏實感和掌控感。

身為媽媽,“溫和而堅定”當然一直是我們應該堅持和努力的方向,可我們也的確可以坦誠的面對和接納自己的真實情緒。

如果要口是心非的假裝接納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產生“媽媽明明說不生氣,為什麼對我愛搭不理”的疑惑,還不如告訴孩子我們真實的感受,讓孩子知道,媽媽也有自己的需求,媽媽也有自己接納的底限。

當我們把自己真實的喜怒展示在孩子面前時,也教會孩子體諒父母的需求,和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發脾氣當然不應該是育兒的常態,但我們也應該允許內心的洪荒之力有一個出口。

當我們可以鬆弛下來,把負面情緒用更安全的方式坦率的釋放出來時,反而可以避免壓抑已久後鋪天蓋地的海嘯。

都說“為母則剛”,成為媽媽,似乎意味著應該理所應該的理解和包容一切。可你有想有想過,

每個媽媽在十月懷胎以前,也都曾是一個需要被理解和包容的小女孩?

接納自己的情緒,是讓在我們身體裡同時並存的“媽媽”和“自己”這兩個角色,坦誠相對,握手言和。

-END-

“好媽媽”就一定不能發脾氣?不如用科學吼娃來接納自己的壞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