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照片是一种观看的语法,更是一种观看的伦理学

苏珊·桑塔格:照片是一种观看的语法,更是一种观看的伦理学

作者简介:苏珊·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4年12月28日病逝于纽约。

我是分割线

苏珊·桑塔格写的《论摄影》,被西方视为“摄影圣经”。与这本“摄影圣经”,柴柴有过两次相遇。第一次相遇是在刚接触摄影时,结果不算愉快美好,当然主要问题在我自己。由于摄影知识、体验、理解力有限,读了两页,就没耐心读下去了,书也被卖到废品站。第二次就是现在了,读了两章,可谓读的是酣畅淋漓,大声叫好。

可能很多人读完《论摄影》,会对摄影本身产生怀疑,进而,对摄影信心、摄影理想产生动摇,甚至幻灭。柴柴想,真的倒不至于如此,是过分悲观了。其实,认清了摄影的真相,才能更好更清晰地利用摄影。桑塔格说,摄影是不能完全反映真正的现实的,那我们就放弃这种妄想,转而想法去无限接近那个真实,是不是更好呢。再则,通过摄影去表达、去提问题、去探索摄影本身,是不是就不存在桑塔格所说的这种情况了。

更何况,现今距《论摄影》的出版已过去41年,摄影在这41年中又发生了很大变化。桑塔格的有些论断,现在是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的。

但无论如何,柴柴认为《论摄影》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读完是有很大的收获的。

第一章:在柏拉图的洞穴

柏拉图的洞穴,即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章中描述一个洞穴,人一生下来就在洞穴中,手脚被绑着,身体和头都不能动,他们眼前是洞壁,他们背后是一个过台,过台背后是火光,火光把过台上人来人往的活动投射到洞壁上,洞穴里的囚徒便以为洞壁上晃动的影像是真实的。柏拉图认为,这个洞穴就是我们的世界。

现在称为所谓的影像时代,柏拉图的洞穴情况更盛,人们以为拍下的照片是真实,却不知,那也不过是虚幻的影子罢了。

摘录:

1.照片是一种观看的语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观看的伦理学。

2.但相对于摄影影像而言,印刷这一形式在过滤世界、在把世界变成一个精神物件方面,似乎还不算太奸诈。......对一个人或一次事件的描写,无非是一种解释,手工的视觉作品例如绘画也是如此。摄影影像似乎并不是用于表现世界的作品,而是世界本身的片段,它们是现实的缩影,任何人都可以制造或获取。

3.照片篡改世界的规模,但照片本身也被缩减、被放大、被裁剪、被修饰、被篡改、被装扮。

4.哪怕当摄影师最关心反映现实的时候,他们无形中也依然受制于口味和良心的需要。......虽然人们会觉得相机确实抓住现实,而不只是解释现实,但照片跟绘画一样,同样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

5.拍照是核实经验的一种方式,也是拒绝经验的一种方式——也即仅仅把经验局限于寻找适合拍摄的对象,把经验转化为一个影像、一个纪念品。旅行变成累积照片的一种战略。

6.拍照至少是一种缄默地、往往是明白地鼓励正在发生的事情继续下去的方式。拍照就是对事情本身、对维持现状不变(至少维持至拍到一张“好”照片)感兴趣,就是与只要可以使某一对象变得有趣和值得一拍的无论什么事情配合——包括另一个人的痛苦和不幸,只要有趣就行了。

7.拍照的行为仍有某种捕食意味。拍摄人即是侵犯人,......它把人变成可以被象征性地拥有的物件。一如相机是枪支的升华,拍摄某人也是一种升华式的谋杀——一种软谋杀,......

8.一张照片既是一种假在场,又是不在场的标志。......藏在已婚妇人钱包里的情人照片,贴在少男少女边墙上的摇滚歌星的海报照片.....

9.利用照片唤醒欲望与利用照片唤醒良心,两者的情况几乎是相反的。鼓动良心的影像,总是与特定的历史环境联系在一起。影像愈是笼统,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就愈小。(欲望没有历史,都是逼在眼前的、直接的。它由原型引起。但道德情感其面貌是具体的,其情景总是明确的。)

10.虽然一次事件本身,恰恰意味着有什么值得拍摄,但最终还是意识形态(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在决定是什么构成一次事件。......在道德上是否可能受照片的影响,取决于是否存在着一种相关的政治意识。

11.遭受痛苦是一回事,与拍摄下来的痛苦的影像生活在一起是另一回事,后者不一定会具有强化良心和强化同情的能力,它也可能会腐蚀良心和同情。

12.照片本身不能解释任何事物,却不倦地邀请你去推论、猜测和幻想。

13.相机所表述的现实必然总是隐藏多与暴露。

14.如果形容说,人们患上了摄影强迫症,大概是不会错的。把经验本身变成一种观看方式。最终 ,拥有一次经验等同于给这次经验拍摄一张照片,参与一次公共事件则愈来愈等同于通过照片观看它。十九世纪最有逻辑的唯美主义者马拉美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本书里终结。今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张照片中终结。

阅读更多摄影相关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摄影圈周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