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我對「中國傳統武術」已經失去信心

今年是華人功夫巨星李小龍(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去世45週年。

作為“中國功夫”在國際上的代言人,自早年獲得香港校際拳擊賽冠軍後,李小龍並未參加過任何正式的格鬥比賽。網絡上流傳的對戰視頻,也均是當年作為表演嘉賓參加活動時留下。其女李香凝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坦承:

“我父親沒有參加過這些競標賽,因為在哲學上他認為這樣的比賽不符合武術的理念。他不相信搏擊,因為真正的拳擊是沒有規則的。”

不過,李小龍是一位熱切的武術愛好者和實踐者,對武術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

也正因為熱愛,李小龍對“中國傳統武術”的看法,才會經歷一種從迷信到幻滅的認知過程。

由John Little編纂出版的《Letters of the Dragon: Correspondence(1958-1973)》(中文版書名被更改為《李小龍:功夫之王的另一面》,似是顧慮以“書信集”為書名會影響銷量),收錄了李小龍的約150封親筆書信。

李小龍:我對“中國傳統武術”已經失去信心

其中,有相當部分的書信,談到了他對武術的理解。

從這些書信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隨著武術實踐的深入,李小龍對“中國傳統武術”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61年,在給珀爾·曹的一封書信中,李小龍曾強調“中國功夫是最好的武術”,是一種“崇高的藝術”,自己的理想之一,是想要“讓世界瞭解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

信中寫道:

“中國功夫是最好的武術,那些由中國功夫衍生出來的柔道和空手道,都還只是最基本的中國功夫,但現在它們在美國很流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這裡沒人聽過這種崇高的藝術,而且也沒有勝任的教練……相信經過多年的努力,我一定可以成為第一位功夫教練。當然,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進一步完善我的技巧,創造出自己的特點。

“因此,我的目標是建立第一個可以在全美推廣的武館(為了完成整個計劃,我打算花十到十五年的時間)。我做這些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賺錢,還要實現很多其他想法,比如:讓世界瞭解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

這種觀感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1964年10月30日,李小龍給“澳大利亞堪培拉休斯的威廉·張”寫信,提到自己正與某位“中國功夫迷”住在一起,這位功夫迷“可以在不敲破第一塊磚的情況下,把最底下的磚打碎”,李對其深感佩服。

“現在,我在專心讀書和練功,跟一個也是中國功夫迷的傢伙住在一起(這個傢伙真的很厲害,竟然可以在不敲破第一塊磚的情況下,把最底下的磚打碎),我們每天一起練兩個小時。”

大約在1965年,李小龍自覺對武術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試圖“創立一套自己的拳法”。

該年2月,在給木村武之的信中,李小龍如此描述自己對武術的新認知:

“我想創立一套自己的拳法,融合各種武術中以精簡為導向的拳法。這套拳法注重的是一些根本性的東西——節奏、時機和距離——其中包括五種攻擊法。這是目前我所接觸到的最有效的方法。任何超越這個體系的東西都是虛無的。詠春拳是起點,離手是核心,二者都由五種攻擊法來補充。整套拳法都是以不規則的節奏,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打亂對手的節奏。總之,這套拳法不限於直線或曲線攻擊,一到場上,就可以無所束縛。這套拳法可以收納任何套路,但不需要都精通。等我把所有的東西都總結之後再跟你講。”

在上面這段表述裡,李小龍提出了“精簡”的原則,強調了攻擊的“節奏、時機和距離”,還提到了該拳法不重視套路,“可以收納任何套路,但不需要都精通”,目的是為了“一到場上,就可以無所束縛”。

該年6月8日,在給木村武之的另一封信中,李小龍更清晰地表述了自己拳法不同於“中國傳統武術”的兩點核心特徵——不擺樁,沒有固定招式。

信中寫道:

“我的拳法現在基本成形,不過還是等到見面時我再單獨講給你聽。理念大概是:不擺樁,對手就很難看清套路(即沒有指引路線或分界線),再加上沒有固定招式(不過第一條原則還是不能變)就更難找到破解的方法。時機和距離是基本的東西,但是詠春拳法還是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基礎)。”

此時的李小龍,雖強調“詠春拳法還是核心”,但其對“中國傳統武術”(也包括海外流行的其他“套路武術”)的立場,已基本轉向批判立場。

李小龍:我對“中國傳統武術”已經失去信心

圖:李小龍1965年創立拳法時畫的草圖

1966年4月18日,李小龍致信木村武之,對“套路武術”進行了一番嚴厲的批評,將其“招式和傳統技巧”斥為“令人失望的條條框框”,責備其“遠離了武術的真諦”。

信中如此寫道:

“武之,你對其他武師的看法有點誇大,那些都不是充分表達自我該有的方式。我對西方那些練空手道的人觀察得越多,就越對公眾盲目接受一種如此不切實際的雜功夫感到震驚,公眾甚至都沒有拿更實用的拳擊運動來分析空手道!如果要想在功夫方面有所造詣,你就得拋開一切雜念,按功夫精簡而直接的本質去練習。你提到的其他武師的招式和傳統技巧只是一些‘令人失望的條條框框’,它們只會誤導學生,都遠離了武術的真諦。這種練習方式(其實是一種麻痺形式),只能固化和限制原本自由流暢的東西。拋開神秘性而言,練習那些招式真的什麼都不是,只是盲目地投入,必定會毫無結果。

“即使一個動作很快的人,那些花招式也不值得大加讚賞。你看,他們總是試圖去設定一個節奏,而不是根據節奏去調整;真正比武時,節奏隨時都在變化。你必須要考慮到反應速度等因素。在傳統的技巧中,很多防衛體系都是“死的”,這些技巧在比武中無法“抓住”和‘固定’不斷變化的動作,所以我們不能跟解剖和分析殭屍一樣來練習。到真正比武時,一切都不是固定的,而絕對是‘活的’。”

大略同期,有一位叫做“維基”的女粉絲給李小龍寫信,詢問他在電視劇《青蜂俠》中的表演是不是空手道,以及如何用手劈斷一塊磚頭。

李小龍在回信中澄清,自己在電視劇中練的是“空手道的前身‘功夫’”,並強調劈磚這類習武之法毫無效用,只能用來表演。

信中寫道:

“我在電視劇中演的不是空手道,是空手道的前身,功夫,緣起是在中國(空手道也同樣源於中國功夫)。敲碎磚塊和木板只是表演,不推薦任何人平時練,尤其你是個女孩,就更不要練習了。技巧的練習才是主要的目標。如果你想敲碎什麼東西,可以用錘子。

在給黃淳梁的信中,李小龍曾言及,“其實我真正練習是從1966年開始”。

1967年底,李小龍接受美國《黑帶》雜誌訪問,對於“中國傳統武術”也有過一段犀利的批判:

“傳統武術有太多不切實際的馬步、架勢和傳統的形式、規矩……練打脫節,沒有真正讓學生通過貼近實際的訓練為真實的格鬥做好必要的準備。一個身懷這些所謂雜七雜八的傳統‘真傳’的傢伙,只會遭人痛毆。”((美)《黑帶》雜誌1967年11月號。)

此一時期的李小龍,也身體力行擺脫了“傳統武術”的訓練模式。

在1968年1月份給“喬治·李”的一份書信中,李小龍如此描述自己的訓練狀況:

“我已經從平安夜開始訓練了——這是我1968年的計劃。現在,我平均一天訓練兩個半小時,包括手和腿的練習,跑步練習、肌力練習、腹部練習、拳擊練習、徒手練習。”

1969年1月4日,在給“威廉·張”的一封書信中,李小龍終於直截了當地道出了自己對“中國傳統武術”的真實看法

“威廉,

我已經對中國傳統的武術失去信心——儘管我還得說我的拳法是中國的——因為其實所有的拳法都是空架子的產物,甚至包括詠春拳。現在我的訓練偏重於更有效的街頭格鬥,全副武裝,戴上頭盔、手套、盔甲、護膝等。在過去五年裡,我一直辛苦地訓練,就是為了一個目的:武術不僅僅侷限於訓練,還要實用。現在每天我都跑步,有時候要跑6英里。”

這是一個真正熱愛武術的人,在親身實踐多年之後,針對“中國傳統武術”,發出的一聲感慨。

1971年12月9日,李小龍在香港錄製《皮埃爾·伯頓秀》的節目,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根本不信服任何一個固定門派。我是說,我不相信那種比如說中國式的格鬥或日本式的格鬥,或者什麼形式的格鬥,因為除非人有三頭六臂,我們才可能有不同的格鬥法。但是,基本上來說 我們只有雙手雙腳。”

此時的李小龍,心中已不存“中國武術”、“日本武術”之類的分野。

回溯到1965年,24歲的李小龍,卻不是這樣認為的。

那年的2月4日,他前往好萊塢福克斯電影公司試鏡。接受訪問時,他曾如此讚美心目中的“中國功夫”:

“功夫起源自中國。 它是空手道、柔道等武功流派的祖先。功夫是一個完整的系統, 更流暢。我 是指功夫的動作更連貫,不是做一個動作、兩個動作便停下來。……空手道的拳腳就像一根鐵棒,而功夫的拳腳則像一隻拴在鐵鏈子上的鐵球, 剛柔並濟, 威力無比。”

時間會讓人成熟,實踐也會改變一個人的認知。

李小龍:我對“中國傳統武術”已經失去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