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無爲並不是簡單的不作爲

《道德經》中無為並不是簡單的不作為

《道德經》可以說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曠世聖典!常讀常新,不同的人讀後都有不同的收穫。哲學家以之洞悉天機;軍事家以之參透兵機;政治家以之安邦定國;大志者以之建功立業,淡泊者以之養生延年……它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放下汲桶,自然與人生的真意唾手可得。但是也有不少人會勸告《道德經》最好等四十不惑之後再看,因為《道德經》主要教人修身養性,無為而治。修身養性是不錯,如果真的認為《道德經》教人無為,你就大錯特錯了。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強為,不妄為。要想做到不強為,不妄為,我們就要從《道德經》裡找答案。

《道德經》中無為並不是簡單的不作為

一、無為,遵行自然規律不強為。

在老子的哲學體系裡,“道”是萬物的本源。自然規律就是道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季節變換,春華秋實,生老病死……世間的一切,都是遵行著道的軌跡在不斷地發展變化。那麼我們在處理任何事情,思考任何問題的時候,同樣不能違背這大道。凡是違背自然規律,終究不會獲得成功。即使現在的反季節蔬菜的出現,同樣不能證明可以違背植物的生長規律,而是我們利用了、模擬了自然規律。如果一定要強為的話,就會出現“拔苗助長”的笑話,貽笑大方。

《道德經》中無為並不是簡單的不作為

二、無為,適應社會規律不妄為。

自然有自然的發展規律,我們人類社會同樣也有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大到國家民族的發展,小到個人的為人處事,都要遵行社會規律。掀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每個朝代的興衰成敗,無不遵行著社會發展變化的規律。再看看國外的政治哲學觀點,同樣也印證這點。這種規律還可以演變成各行各業,不可明說,卻要遵守,不能曝光,卻實際存在的潛規則,這也是社會規律發展變化的形式。認識到這點,對我們的成長髮展至關重要。遵行規律,遵守規則,你才能得心應手,才能遊刃有餘。

《道德經》中無為並不是簡單的不作為

三、無為,體察人心民意不亂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強調了人心的作用。在古代這句話用來規勸封建帝王,體恤百姓,善待百姓。放到現在,也是我們每個人做人做事必須遵守的因素之一。制定的方針政策好不好,首先要看能不能得到絕大部分人的認可,能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只要深得民心,就可以得到擁護,得到支持。我們做人做事,同樣也是這樣。能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能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關鍵看你的做人,你的做事,有沒有違揹人心。這種做法還可以稱為“換個角度看問題”,如果你的做人做事能得到大部分人的肯定,就是情商高。

《道德經》中無為並不是簡單的不作為

四、無為,順應形勢發展不胡為。

古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任何事情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時勢造英雄,英雄人物也能改變時勢,當然改變的只能是進程,不能改變結果。道理都懂,可有些人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貪念,明明黨紀國法有明文規定,卻置若罔聞,依然我行我素,胡作非為,直到鋃鐺入獄才追悔莫及。其實在我們身處的社會,我們所經歷的每件事情,只要靜下心來,冷靜分析,總能發現事情、形勢的發展趨勢。順應形勢辦事,就能更多地獲得成功的機會,減少失敗的概率。

《道德經》中無為並不是簡單的不作為

短短五千言,綜羅百代,博大精深,蘊涵無比豐富的思想內涵。《道德經》裡有大智慧,不僅影響著中國,更影響著世界。

以上是個人拙見,期待大家指正,也期待您的關注,共同學習,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