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愛旗袍美,美在形態,也美在神韻!

旗袍已經漸漸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無論是作為日常的穿著,還是作為一些重要的場合的穿著,旗袍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獨愛旗袍美,美在形態,也美在神韻!

在過去,旗袍的流行程度不亞於我們現在的愛穿的襯衫、T恤。但是比起我們現在穿的常服、便服來說,旗袍少了一份過去的那種隨意感,這和旗袍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分不開的。

如果在生活當中看到有人穿旗袍,我們必然會多看幾眼,因為愛穿旗袍的女性都有一種難言的魅力,總會不自覺的吸引他人的目光。

旗袍的美是穿越歷史的美。

獨愛旗袍美,美在形態,也美在神韻!

“愛旗袍的女子,應該有不多不少的煙火味。多了,便胭脂俗粉;少了,又過於空靈孤傲!”

“夠美夠味的旗袍女人,美在旗袍之下,美在古典之中。她們既有形態的美,也有神韻的美;既有肌膚的美,也有靈魂的美。”

所以走在路上,總是會將目光轉向穿著旗袍的女性。

獨愛旗袍美,美在形態,也美在神韻!

在一些正式場合當中,身穿旗袍的女性則會有一種不同的氣質。旗袍可大眾,也可高雅。它既可以融入柴米油鹽醬醋茶中,也可以融入陽春白雪之中。

獨愛旗袍美,美在形態,也美在神韻!

早在民國時期,旗袍就已經被民國政府定為國服,旗袍的地位就不僅僅是作為日常穿著的服裝了,它還可以是陪伴宋美齡、宋慶齡參加各種大會,出席各種重要場合的“國服”了。

旗袍自有一番古典韻味。穿旗袍似乎就要和江南水鄉聯繫,或者,是身處一方靜室,薰香繚繞、緩緩有琴聲流瀉。

獨愛旗袍美,美在形態,也美在神韻!

輕閉雙眼,彷彿能夠感受到清涼的水意,還有空氣中淡淡的溼潤,被雨水打溼的泥土的味道;轉瞬之間,又彷彿處在了一個悠遠的,遠離鬧市的山中古寺,常年繚繞的檀香縈繞在鼻尖,就算閉著眼睛還是有一片弄弄的綠意投射在你的眼瞼上,指尖所感受到的是粗糙的木紋,但是卻又充滿著自然閒適之感。

旗袍是莊重,是典雅的,這樣的特性讓旗袍多了一份與眾不同。旗袍也是極具藝術感的。

獨愛旗袍美,美在形態,也美在神韻!

旗袍上盛開的花團、遊走的龍鳳……各種各樣的圖案就像一幅畫,在過去手工定製的旗袍不就是要靠師傅一筆一劃將圖案勾勒上去嗎?

相比於西式的晚禮服來說,中式的旗袍多了一份難以言喻的東方美感。都說旗袍是千人千樣,不同的人穿上旗袍有不同的感受,旗袍難穿,但是懂得旗袍的美,又會愛不釋手。

獨愛旗袍美,美在形態,也美在神韻!

在一些重要的場合當中,穿旗袍並不會顯得突兀,反而會讓人覺得用心。西式禮服剪裁得當,時尚感也十足,但是總是少了一種氣韻,而作為傳統服飾的旗袍不僅莊重典雅,而且自帶一種濃厚的文化氣息。

旗袍,本就是中國極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將女性的身姿與風韻展現,賜予女性“九曲三彎”的別樣風采,大概也只有旗袍了吧。

獨愛旗袍美,美在形態,也美在神韻!

通身上下由整塊衣料裁剪而成,線條簡練優美,無衣料重疊之處,卻能將中國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構成彎彎曲曲的曲線,這些曲線之間又按面結合又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玲瓏身段在旗袍之下盡顯無遺。

旗袍的“九曲三彎”的形態美,不知道引來多少女性拜倒。但是旗袍得美遠遠不止形態之美,還有神韻的美,古典的美。

獨愛旗袍美,美在形態,也美在神韻!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旗袍如蓮,清雅自帶芬芳,穿旗袍的女性,自是如蓮如蘭,帶有幽香,亭亭獨立。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謝謝大家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