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溼疹總復發還不易好?也許跟你身體的這個症狀相關!

大暑過後,天氣更加悶熱了,再加上最近北京降水增多,降水過後反而形成高溫“桑拿”,溼熱氣息撲面而來。

正當大家享受著WiFi空調西瓜時,身邊的小夥伴一抬胳膊問,“我這胳膊上是長溼疹了嗎?”

夏季溼疹總復發還不易好?也許跟你身體的這個症狀相關!

難道,高溫高溼的天氣還會讓我們的皮膚受到影響?來來,健康君要給大家講講啦。

答疑專家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顧問、國家級名老中醫 劉燕池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消化中心主任 張聲生

廣安門中醫院中醫內分泌科大夫 胡東鵬

氣候潮溼易形成外溼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顧問、國家級名老中醫劉燕池介紹,“氣候潮溼、空氣中溼度較大,涉水淋雨,居住環境潮溼、穿著溼衣等,人生活在其中,阻遏陽氣,容易被外界溼邪所侵,這是外溼;另外,還有一種溼從內中生,多是脾胃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脾失健運,不能運化精微,不能行其津液,以致水溼停聚所致,即所謂‘脾虛生溼’。”

夏季溼疹總復發還不易好?也許跟你身體的這個症狀相關!

外溼和內溼雖有區別,但在發病過程中,又相互影響,外溼發病,必傷及脾。脾失健運,則溼濁內生;而內溼由於脾虛,脾陽虛損,水溼不化,又易感受外溼。“外溼有風溼和溼痺兩種,多表現為皮膚的溼疹、皮炎,頭身重困,關節麻痺、伸屈不利。內溼主要是影響腸胃消化吸收,比如胃腸型感冒、腹瀉、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

夏季溼疹等皮膚病與溼熱有關

很多人一到夏天就渾身癢,去醫院就診醫生說是溼疹,而且還容易反覆發作,不容易好。到底是什麼影響的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消化中心主任張聲生認為,夏季溼疹、皮膚起膿包的病人較多,從中醫角度分析,相當一部分人是由於溼熱造成的。因為溼性重濁、溼性黏滯的原因,所以由溼熱造成的溼疹等疾病不容易好,或者好得特別慢。

“溼是一種常見的致病因素,與中醫的脾胃關係最為密切,所以無論是防病還是治療都一定要特別注意調養脾胃。調理脾胃是治療因溼熱邪所致皮膚病的重要方法。溼熱可能在皮膚上表現為水腫、起癤子、痤瘡等,但這些不一定就是溼熱重才有。像總覺得嘴巴苦、口乾、食慾不振等,都可能是溼熱造成的,但並不一定就是溼熱的表現。”

張聲生說。

夏季溼疹總復發還不易好?也許跟你身體的這個症狀相關!

從內分泌學的角度講,廣安門中醫院中醫內分泌科大夫胡東鵬認為,“溼本身是無形的,由於內外因代謝不掉的,就成了負擔,讓機體出現許多故障。”胡東鵬說,“溼淤積體內,造成局部循環不好,局部水腫,容易造成局部的分泌物增加,多餘的皮下組織液體分泌,為溼。此時皮膚的循環代謝也跟不上,身體抵抗力下降,有可能產生溼疹等過敏反應。”

那麼問題來啦,夏季溼熱,有什麼辦法能“避溼”?

兩個方法幫你有效避溼

專家建議,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改善↓

1、飲食調整,少食油膩辛辣

從飲食來說,簡單概括,油膩的、煎炒的、辛辣的東西都屬於溼熱範疇,夏季脾胃運化能力下降,因此飲食宜清淡、易消化,而富於營養,不宜過食膏粱厚味、黏滯肥膩之物,不要胡吃海塞而影響腸胃功能,可以吃一些消暑的綠豆、冬瓜、玉米、西瓜等清熱利溼的食物。

夏季溼疹總復發還不易好?也許跟你身體的這個症狀相關!

2、出汗後應及時擦乾

從生活方式上來說,從外界的角度,夏天要注意不要老是坐在溼地裡。張聲生強調,出汗後也是一種溼,汗為心之液,流失過多,容易造成中暑,損傷機體,所以鍛鍊最好選在比較涼快的早晚進行,不宜過於劇烈持久,避免出汗過多,造成津液虧耗;大汗淋漓時不能漚在那裡,要及時衝乾淨,擦乾淨;更不能大汗正要發出來時吹空調,此時汗孔張開,肌腠疏鬆,過受風涼,外邪容易侵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