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里的黃河就是這樣的

唐詩裡的黃河就是這樣的

唐代,整個社會呈現出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人人渴望發憤圖強,建功立業。因此,唐朝詩人筆下的黃河,更為波濤洶湧,激昂豪邁。

“詩仙”李白曾經在《贈裴十四》中這樣寫黃河:

朝見裴叔則,朗如行玉山。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身騎白黿不敢度,金高南山買君顧。徘徊六合無相知,飄若浮雲且西去!

裴十四,“竹溪六逸”之一,是一位超塵脫俗的文人雅士。“裴叔則”,是晉朝的裴楷,曾經擔任中書令,人稱裴令公。《世說新語》中說他“時人以為玉人,見者曰:‘見裴叔則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唐詩裡的黃河就是這樣的

李白就是借裴叔則來寫裴十四。

李白用讚頌友人的詩贈給友人,用黃河的闊大來比喻友人的胸懷,將友人引為知音,並在友人的精神風貌裡,照見自己的襟懷和人格,表現了高超的藝術造詣。黃河的激昂豪邁,就這樣與李白、與裴十四融為一體。

同樣寫黃河,王之渙的《涼州詞》被廣為傳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在王之渙筆下,黃河之水就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一般,塞上的孤城與山川的雄偉氣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戍邊士卒不要埋怨荒涼境遇,個人榮辱得失與國家利益相比,那是多麼微不足道。

黃河被賦予了深遠、含蓄,而又激昂、豪邁的氣質。黃河,在唐朝詩人的心中永遠是那麼激情昂揚!

唐詩裡的黃河就是這樣的

薛能在《黃河》中寫道:“何處發崑崙,連乾復浸坤。波渾經雁塞,聲振自龍門。岸裂新衝勢,灘餘舊落痕。橫溝通海上,遠色盡山根。”王維在《送魏郡李太守赴任》中寫道:“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白居易在《河陰夜泊憶微之》中寫道:“萬里月明同此夜,黃河東面海西頭。”駱賓王在《晚渡黃河》中寫道:“通波連馬頰,迸水急龍門。照日榮光淨,驚風瑞浪翻。”

唐詩裡的黃河就是這樣的

激昂豪邁的唐朝詩人,把黃河的氣勢寫得撼人心魄。

大浪淘沙,黃河亙古不息;唐韻鏗鏘,詩作萬古流芳。流水帶走了泥沙,帶不走的,是人類精神文明的脊樑。唐朝詩人,將黃河寫入文字中,將黃河精神融入生命中,奏響了自強不息的生命樂章,留下的是不朽的詩篇,傳承的是黃河神韻和華夏精神!

唐詩裡的黃河就是這樣的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王瑞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jianghezaz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