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信是怎麼被一步步毀掉的?!

讓孩子建立自信有五大通道,分別是身體外表、運動能力、行為表現、學習成績和社會性接納。

身體外表和運動能力就不多說了,本文,我們來說說行為表現、學習成績和社會性接納對孩子自信方面的影響。

行為表現包含的內容有很多,大到孩子的興趣特長,小到孩子每一個行為習慣,都會對孩子的自信產生影響。

一方面,行為表現本身的優劣會影響人的自我評價,同時,他人對自己行為表現的評價和反饋也是發展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孩子的自我評價主要依賴於成人的評價,尤其是孩子心目中有威信的老師和父母,他們的一言一行往往是孩子評價自己的尺度。

比如三年級的小澤,小傢伙長得眉清目秀,帥氣極了。初次去學校,他害羞地拉著媽媽的手,給人感覺有點像小姑娘。小澤媽媽說,孩子哪都好,就是不太自信,緊張起來連話都說不清楚,總是“然後……然後……”聽得人乾著急,可他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以前學校的老師看到他的這種情況,怕耽誤其他同學的上課時間,乾脆就不再提問他了。

換了一所新小學,小澤還真如他媽媽所說,從不和老師互動,在課下和同伴們玩耍時,稍微受點委屈就偷著抹眼淚。一舉一動,真就缺了點小男子漢的味道。經過和小澤媽媽的進一步溝通,發現小澤媽媽的性格有些強勢,對孩子要求比較高。小澤還有個哥哥,她也沒少拿這小哥倆比較。所以,原本性格柔弱的小澤被越比越弱,越比越沒自信。其實小澤不是媽媽說的膽小和怯懦,只是受到父母負面評價的影響,對自我的評價太差了。小澤需要的,是他人的關注和鼓勵。

孩子的自信是怎麼被一步步毀掉的?!

為了保證小澤能跟上課程進度,老師只能在課下給小澤“開小灶”。在補習的過程中,老師發現,雖然小澤上課時不願跟老師有正面的連接,但老師講的內容他可一點都沒落下。老師藉助跟他私下連接的機會,不斷鼓勵他,給予他肯定。以前從未受到過如此多關注的小澤,慢慢打開了心扉。在課堂上,老師一個眼神示意,他就能舉起手回答問題了。不論講什麼,講得對或錯,講得多與少,老師都會給他很大的鼓勵。有了成就感的小澤也在不斷改變著,現在甚至能充當老師的課堂小助手,站在講臺上和大家分享了。

像小澤這樣曾經不自信的孩子,還有很多很多。很大程度都是因為父母望子成龍心切,過於重視孩子的智力培養,當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時,心急如焚地責怪、批評孩子。孩子的心靈空間被種種壓力侵佔,變得越來越不自信,精神力越來越差,智育自然也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如此就把孩子的教育推向了一個惡性循環當中。所以,父母對孩子行為表現的評價非常重要,適當地給予他們肯定和鼓勵,孩子才會認可自己的行為表現,獲得自信。

而與其他幾大通道相比,學習成績並不是最容易改善的,可卻有無數家長在這個通道中苦苦糾結。其實說到學習,哪個孩子不想有好成績?哪個孩子不希望被老師、家長稱讚和表揚?我們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成績好的孩子學習越來越得心應手,成績也越來越好;而成績不好的孩子則學得越來越吃力,成績也變得越來越不好。對成績不好的孩子來說,表揚、獎勵似乎與他們無關,理想與目標更是等於零,現實慘淡無光,未來更是遙不可及。他們能不茫然嗎?還能自信嗎?在這種狀態下,他們的學習態度是得過且過,被動、消極,甚至還有牴觸和抗拒。所以,家長們越是把學習成績當抓手,孩子越沒有自信,越是看不到效果。

孩子的自信是怎麼被一步步毀掉的?!

每個孩子都是有個體差異的,不同孩子要區別對待。任何教育方式都不能“一刀切”和“齊步走”,看到別人的孩子“跑”得快,就恨不得自己的孩子能“飛”起來,許許多多的課外補課現象,也正是家長們急於求成的心理造成的。

在學習上,我主張根據孩子的能力進行差異化教育,使每個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進步,使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機會。對能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在簡單的問題上獲得成功,他才會有向新問題衝擊的信心。家長和老師們放下壓力,放下埋怨,才有利於孩子自信心的逐步建立。

所以,你會發現,無論是從身體外表、運動能力、行為表現,還是學習成績上入手提升孩子的自我評價,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最核心的目的,就是獲得社會性接納自信,在字面意思上是相信自己,可是它隱含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自信來源於信自和信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接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孩子通常接觸到的社會環境,主要由家庭、學校、朋友圈這幾部分構成,所以父母、老師、同伴對自己的評價非常重要。一份好的評價,能讓孩子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孩子自信的直接來源。

三年級的溟溟,論運動能力,在班裡不是最好的,論學習成績,也只是中下等水平,可他的朋友卻是學校裡最多的。上到六年級,下至一年級,所有孩子都願意和他一起玩。在校園裡,每次看見他,都有幾個孩子屁顛屁顛地跟在他身後,這號召力可是相當強。雖然其他的優勢不太明顯,可溟溟的腦子很靈活,性格也很豪爽,這就是他能吸引一群孩子的原因。

孩子的自信是怎麼被一步步毀掉的?!

孩子的社會交往有三個層次,

一個是小夥伴願意接納他,認可他;另一個是他能夠和別人一起玩,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合群”;最高層次就是小夥伴們都願意主動找他玩,願意聽從他的指揮,就是我們常說的“孩子頭兒”。溟溟就是在第三層次上的孩子,當其他同伴們用行動或語言證明自己願意跟溟溟做朋友時,無疑是在向溟溟傳遞著“你是一個有價值的人”的信息,感受到被肯定和接納的溟溟自信感倍增。

可是,作為孩子成長支持系統中的一部分,有些家長對孩子卻並沒有做到足夠的接納,甚至連最基本的尊重都沒做到。“你怎麼這麼笨”“我就知道你不行”“你看看人家的孩子”……連爸爸媽媽都不尊重孩子,孩子還會有自尊嗎?如果孩子沒有自尊,其他的孩子又怎麼會尊重他?如果別的孩子不尊重他,他哪裡來的自信?

在學校,有的孩子很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這是非常寶貴的品質。有的學校卻給這樣的孩子貼上“調皮搗蛋”的標籤,老師為了快速把他們限制在規則和秩序當中,有意無意地訓斥和責備,讓孩子感覺不被老師和群體接納,當然就沒有了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