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一生的算命故事

初天麟/整理

袁世凱一生的算命故事

袁項城,名世凱,字慰庭,別字容庵,河南項城袁寨人,故成名後被人尊稱為袁項城。袁家在清代非常顯赫,其叔祖袁甲三,號稱滿清的“剿捻名將”,官至軍機章京,監察御吏等職。

袁世凱出生之時,就被人稱為極其有福,當時鄉間都有相士、算命瞎子和看風水的地理先生,正好此時緊靠項城縣的安徽,捻軍大起,原在城北張家營居住的袁家,族中長老一合議準備壘牆結寨,既自保,又能鎮壓捻軍和反叛的當地農民。

家大業大族大的袁家既然要立袁寨,當然不能馬虎從事,恭恭敬敬地從陳州府城請來了人稱“寬五”的風水先生,仔細踏勘山水,寬五爺手託羅盤,看了看袁氏墳塋,不由大驚,本來踞張之態,變得極為謙恭,口稱道:“兩龍走勢,一鳳後翔,鍾昆前峙,形似太極之圈,狀如蓮花開放,塋城收山川大地靈氣,貴不可言,貴不可言!”

袁氏家族族長袁重山(袁甲三之弟),長子袁樹三之子袁保中(袁世凱之父)一聽,急問有何貴相,寬五爺附耳數句,最後說:“天機不可洩露,切切!只待我給你選一個極吉的陽宅,以應此陰宅,便可大貴!”

三日後,寬五爺在張營鎮有頭有臉的田震生協助下,選中了張營東面二十里之處做袁寨之所,並對袁氏家族長老和張營鎮各大戶家長吟了一詩:“洪河撾河相傍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如虎踞昂神威,水有來龍雙抱回。地廣路寬大富貴,遠在京城壘重金。戎機相長正光明,門庭巨旺第一人!”

據後來相傳,袁家墳塋和後來所築袁寨,佔了極好的風水寶地,龍虎鳳齊全,陰陽五行相生相輔。洪河意喻“洪憲”之制,過河卻又不能“過災”,大富貴是袁家有了陰、陽二宅之“福佑”,便可如日中天,出“第一人”。第一人,便是皇帝大總統,但不能過界,後來袁世凱稱皇帝,推翻共和,復辟帝制,不能“稱人心”,所以“戎機相長”之後,“壘重金”,也即在“金鑾殿”和“金交椅”上“駕崩”。

術士以此術數,告知了袁重三和袁保中,卻又不敢洩露天機,怕遭神罰天譴,卻為此時(1859年9月16日)出世的袁保中第四子起字稱為慰庭,以暗合天意和吉祥風水,而特別巧的是,袁小四出生時,正好袁甲三以重兵攻下了捻軍重要根據地臨淮,捻軍各部潰退,族人都說其命大福大造化大,因而命名世凱,希望一生一世都可凱旋而歸。

袁世凱生下後,白白胖胖,哭聲宏亮,天庭飽滿,頭圓鼻隆,地闊豐碩,專門從城內請來的幾位相士,都斷言此孩前程無量,有一個瞎子算命先生,由一個十歲孩子用一根小竹竿牽入袁寨,聽了報上來的袁世凱生辰八字(咸豐九年八月十日二時),以四柱法推算近半個時辰,將其命宮、流年和大運都說完後,加了一句話:“誠是大富大貴之相,可又損於大福大貴!”

正是袁家不論陰宅陽宅風水都好,袁世凱命相又有福,所以袁世凱一生相信術數和術士,影響到他的生活,乃至於軍政決策,他從小就不喜歡辛辛苦苦地念書,而是縱馬飛馳,遊山玩水,只認“命運”來搏取日後的前程和功名。

誰料,其嗣父袁保慶,生父袁保中相繼病死,而由叔父袁保恆、袁保齡監護,並指配陳州名門於氏之女,年長袁世凱兩歲(時袁17歲,於19歲)的於氏。

婚姻不僅是一生之大事,更是一生前途和功名之事。所以,擇定婚配時,除了講究納采系、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大禮之外,還要請術士以術數定之,求一生幸福,兒女滿堂,功名利祿極盛,納采系便是提親,提親之後雙方將姓名、地址、家世、年齡等互換,有時若是庶出(即姨太太或小老婆所生),都要受到影響,這稱作問名。此時,就要把男女的生辰八字合起來,找一位術士以定吉凶,有錢的找較有名氣和較靈驗的相士,號稱神仙,鐵嘴,半仙之類的術士,無錢的在街頭巷尾找一個算命先生,也就盡到人意,安慰了心理。

袁世凱二位叔叔詳細研究之後,認為於氏於八字生辰上極佳,正好光大袁氏門庭,於是,拍板之下,十七歲的袁世凱進了洞房,不久生下了長子袁克定,時年1878年12月。

可為術數所圍繞的袁世凱,因為一句話將於袁氏疏遠,永不同房。

於家在河南陳州府,是頗有名氣地位的鄉紳,家產也極大,以其時而論,袁於正好相配。可是,沒有讀過什麼書,不認幾個字的於氏,腰間總是系一條花緞子的褲帶。這日袁世凱也是年青人之興趣,開玩笑道:“你如此打扮,活脫像個馬班子(河南土語,‘馬班子’指妓女)!”於氏一聽大怒,罵道:“我不是什麼馬班子,我是有姥姥家的!”

河南之地,有錢人亂娶姨太太、小老婆、侍候丫環,大都沒有孃家,她們所生的子女,往往就低人一個檔次。袁世凱是庶母劉氏所生,一聽此話,深受刺激,認為是於氏有意相諷。因為在河南“我有姥姥”這句話,意思是她為明媒正娶的夫人,有孃家人撐著,不是沒有孃家的姨太太,小老婆。

袁世凱正是其父袁保中一個姨太太所生之子,此刻於氏公然道之,自然認為是藉機揭短。再者,他十分相信家族墓園,宅地及自己的“福相”,一代“天之驕子”;何能忍受於氏之辱!

從此,袁世凱再不與於氏同房,並在出外期間,對於氏不問不聞,直到袁世凱做了山東巡撫,派人迎接其生母劉氏,於氏才隨行。“洪憲”皇帝登基時,於氏也做了皇后,但只不過是一塊地道的“牌位”。

袁世凱好談鬼神,特別偏好風水,認為袁氏家族祖,父之輩官運財運亨通,都得益於墓園墳山和寨子宅第風水。可是1878聽袁保垣死後,他又覺得以自己命相,風水之運所得還太少,趕回陳州(現河南淮陽)府城袁家大宅後,並不急著回項城的袁寨,卻忙著請堪輿家、地理先生、風水先生。

寬五爺已作古,他的幾位徒弟全被袁家請過,查看風水,風水先生說,保慶、保中、保垣及袁世凱嗣母牛氏相繼而死,乃墳山有了一些缺憾,以至此不吉。須重新定兆吉陰宅,作—番隆重道場法事,為袁氏家族祈福禳災,袁世凱便禮請了秀才徐世昌(後曾任大總統)和陳州知府吳重熹、淮軍統領吳長慶—塊商議,重擇了墓地。

袁世凱三女袁靜雪在《我的父親袁世凱》(《文史資料選輯》第74輯)一文中說得比較具體:“我父親是他既相信批八字,也相信風水之說,有人給我父親批過八字,說他的命‘貴不可言’,還聽得說,我們項城老家的墳地,一邊是龍,一邊是鳳,龍鳳相配,主我家應該出一代帝王,這些說法,無疑地也會使我父親的思想受到影響。他之所以‘洪憲稱帝’,未始不是想借此來‘應天承運’吧,可是因為1878年前後家中之事,以及其生母劉氏死後被其長兄、袁氏族長袁世敦拒絕埋入祖墳正穴,只准在墳塋邊角附葬,使袁世凱認為自己的‘福相’還得另外加碼,方能貴不可言,成為天子。”

於是,袁世凱除了將父、叔幾位在喪葬時請風水先生點子龍穴,又替生母堪到一處極佳的新墓地,在項城老墳塋龍鳳之吉上;又加了紫微和泰斗的星辰之吉。

其後,袁世凱步步高登,處處順利,直至做到北洋軍閥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和洪憲皇帝。他認為都與風水有關,之所以後來不再回項城,反而定居於彰德(今河南安陽)洹上村,也是認為風水之吉,盡在斯處。

袁世凱卜居彰德,不是從項城祖、伯、父、叔、等陰宅、陽宅的龍、鳳、紫微、泰斗吉利風水而來,據新的星相卜筮和堪輿地理而定。

河南衛輝府府城汲縣,為一歷史名城,姜太公便是汲縣人氏,此府在黃河北岸,正當直隸,山東、江蘇、安徽、山西與河南來往要衝,人文薈萃,三教九流無一不在,稱得上龍潭虎穴,什麼人等都有,府城內堪稱“神仙”之術士也有不少。

當時衛輝府城中名氣最大的要數瞎子二神仙許長義,此公無人知其年歲,曾雲遊四方,據說東到蓬萊,南至虎門,北到漠河,西抵玉門,天下名山大川,無處不到。

袁世凱被攝政王罷官之後,因人多,項城住不進去,彰德新宅未完工,只得暫住衛輝。在衛輝期間,曾到二神仙許長義處相面。許長義將微服而至的袁世凱報上來的八字掐指一算,不由神色大變,又反覆推算了幾遍,口中還“嘖,嘖”連聲,再以“四柱法”掐算無疑之後,突然起身說道:“瞎子不敢自稱二神仙,外間所傳,盡是虛名。不過,在下有幾句當緊的話,要告知先生敬請入內室就坐。”

許瞎子引袁世凱進了內廳,將袁世凱請到在花廳正中一幅碩大中堂之下的太師椅安坐下來,突然趴在地上,連磕三個響頭。袁世凱不知見過多少給他行大禮的人,不少高官大將,與這衛輝府中的瞎子術士相比,不知相距多少裡地。因而,坦然自得,受之無愧,安坐不動。

誰知,許長義一句話,竟使袁世凱從太師椅中站立起來,將跪在花廳地中的盲人二神仙扶了起來。

許二神仙說的這句話是:“貴人光臨,目前龍在淺灘,辛亥八月,龍飛在天,主貴人東山再起,潛龍可升。不過,因龍在淺灘,需得一術,始可解救脫困。不然,只怕於貴人不利,從此—蹶不起。”

袁世凱立刻細問如何解困擱灘之龍,並往許長義手中塞了十塊銀元,口中謙道:“並非卦禮,日後重酬,權當飲茶之資,請直言卦象。”

二神仙許長義說道:“請報姓名籍貫和住處。”

袁世凱道:“姓名恕我不能明言,籍貫嘛,一聽口音,便知河南項城,住處暫在此府中,不日可能轉入彰德府。”

許長義又說出一番袁世凱至死也未忘記的話:“彰德若有宅,前臨洹水,右擁太行,背靠北而口吞南,有水便吉,無水便兇。龍行鳳舞,潛伏勿言天下事,吟詩作對,種瓜摘果,不必三年成大器,若要擋住當前之劫,衝此一災,須於宅院中建一座花園,引進洹水,鑿一大水池,種上荷、菱,養上鯉魚,取名養壽園,一切皆吉。”

袁世凱心中高興,道:“願聞二神仙詳言!”

許瞎子莊重地說道:“彰德,乃表彰先生您祖上及先生之德,既‘彰’之,必有之時,‘彰’字拆開,左邊的‘章’,去‘日’為‘辛’,右邊‘鄉’撇,加帽為‘亥’,此主辛亥年,而去日則主改朝換代,加帽則主冠冕華蓋。‘洹’音‘寰’,乃寰宇。‘洹’去三點水,加豎心旁,為‘恆’,此主以水德而行的大清徹底完蛋,居‘洹’之‘上’也,並能有恆。龍需有水,必得鑿也。鳳需有花,荷菱最佳,尊駕目前有劫有災,‘裡意養壽’,必當無難。”

這番話,字字句句切中袁世凱心思,在送給許長義一千塊銀元的同時,一切照許二神仙的話去做,從衛輝遷入彰德洹上村養壽園,“隱居”約三年。

後來。袁世凱真的在辛亥年(公元1911年)後東山再起,後來,做了大總統,最後還做皇帝,但只做了九九八十一天後便死了。

注:①沈祖憲、吳闓生:《容庵弟子記》1913年版,以及《袁世凱一生》,《袁世凱》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