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diss你沒商量:想上名校,先嘗嘗招生霸王條款的厲害!

在招生錄取方面,哈佛看膚色?清北看分數?牛劍看門第?撲朔迷離的“潛規則”充斥著升學、留學市場。當教育公平性遇到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性的挑戰時,會立刻土崩瓦解。摘掉名校強勢的面具,看看背後那些“合理”的難言之隱……

哈佛diss你沒商量:想上名校,先嚐嘗招生霸王條款的厲害!

001 哈佛招生看膚色!?

最近美國哈佛大學又被起訴了。一個名為“大學生公平錄取”(SFFA)的民間組織控告哈佛歧視亞裔美籍申請者,亞裔學生儘管成績優異,但被錄取的幾率遠遠低於白人、西班牙裔和非洲裔。

亞裔進一流名校,SAT(姑且可以稱為“美國高考”)要比白人高140分,比西裔高270分,比非裔高450分。

哈佛diss你沒商量:想上名校,先嚐嘗招生霸王條款的厲害!

002 清華北大看分數!?

當今中國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不再是能否上大學的問題,而是能否上名校的問題。

中國高考幾乎是世界上公平度最高的升學考試系統。相比“美國高考”(SAT或ACT)、“英國高考”(A-Level)而言,中國高考一年只有一次機會,不能“刷分”,95%的中國考生“硬考”,極少有徵服考官主觀印象的“盤外招”(面試、推薦信、個人陳述等等)。

既然是“硬考”,那大家都公平了,誰的分數高就錄取誰。

不過沒那麼簡單。

清華、北大級別的牛校,在各地的錄取分數線完全不同。在北京考入清北的分數線,到了河南、湖南、山東,可能最多隻能進二本。觸目驚心的錄取分差,使不同地域的人在高考前已經拉開了距離,很多考生也因此輸在起跑線上。

哈佛diss你沒商量:想上名校,先嚐嘗招生霸王條款的厲害!

003 英國名校看門第!?

我的英國同事曾對我說,“你聽一聽英國曆屆首相的演講就會發現,他們的口音都一樣。為什麼?都是英國貴族學校出來的。”

撒切爾夫人、布萊爾、卡梅倫、特蕾莎·梅……都是先私校、再“牛劍”的“高層路線”。

英國教育的社會階層屬性似乎早已固化了。擠進私校的目的,就是為了日後上牛津、劍橋做準備。

而牛津、劍橋留給伊頓公學等知名私校的錄取名額,遠遠高出其他中學,公立中學幾乎就夠不著邊!

這還僅僅是大學本科的錄取,如果到了碩士研究生層級,“學術門第”的味道就更濃了。

我曾工作過的一所英國名校規定,碩士申請者的大學本科階段必須就讀於中國前300名的學校,“三本”院校不予考慮,而這個所謂的排名系統完全由英方確定。

哈佛diss你沒商量:想上名校,先嚐嘗招生霸王條款的厲害!

004 名校“霸王條款”的背後

當教育公平性遇到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性的挑戰時,會立刻土崩瓦解。

有限的名校奇貨可居、供不應求的形勢下,資源配置的政策槓桿會發揮“調節”作用。

有關哈佛是否違背美國《平權法案》規定的探究,可能演化為種族悖論。

在招生名額有限的前提下,保證了某個申請人的平等競爭機會,便有可能關閉另一個人的錄取通道。保證了亞裔的機會,便有可能關閉西班牙裔和非洲裔的通道。保證了有色人種的機會,便有可能關閉白人的通道。

不同種族之間的平衡在實踐中顯得那樣敏感、複雜、難以駕馭。

哈佛diss你沒商量:想上名校,先嚐嘗招生霸王條款的厲害!

​至於清華、北大需要平衡的是不同地域間的錄取比例,大部分招生工作還是在“統招”體制下得到政府批准的運行模式,自主招生只佔很少份額。

而英國名校的考慮最多的是工作量的合理分配。

錄取辦公室的關鍵崗位總是人手短缺,在招生旺季,加班至深夜已經不再是天方夜譚。

在講求公平的英國,為了申請者的公平,有時錄取者的公平就難以保證。怎麼辦?

標準化的“一刀切”成為了最有效的“公平”。在信息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誰會去深入探究中國大學的排名是否科學,是否公平,此時考慮的只是完成錄取任務的效率是否得到了保證。

這樣看來,名校的“霸王條款”背後確實有“合理”的邏輯。不過,顯然不能被輿論照單全收,即使是牛校也應重視錄取的知情權、公平性。

哈佛diss你沒商量:想上名校,先嚐嘗招生霸王條款的厲害!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國際教育知名專家;十幾年來一直從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傳播工作,著有《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歐洲情調之旅》等;資深自媒體人,獲評騰訊教育“2017年度最具價值自媒體”、一點號“2017年度耕耘獎”、搜狐“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