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到窒息的古典詩詞,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賞析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美到窒息的古典詩詞,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賞析

開元十六年(728),四十歲的孟浩然“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他又逗留長安,欲獻賦上書以求薦引,仍無成。十七年冬,他鬱然歸裡,在“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的情況下,於次年再度出遊:“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宿建德江》即是他遊浙江時所作。

詩似乎是寫遊子客思、羈旅閒愁的常見題材,但結合其遊吳越的背景,可窺見此中更深的憂思。

建德江,即浙江(錢塘江)流經建德縣境的一段。建德縣屬睦州,據《元和郡縣圖志》載,萬歲通天二年(697),睦州治所“自新安東移一百六十五里,理建德”,“浙江,在州南一十里”(卷二十五)。詩首句與題面互為關照,由“煙渚”之景,導引全詩。傍晚時分,江中小洲之上,淡煙輕浮,薄霧濛濛,它給人一種什麼感覺呢?

美到窒息的古典詩詞,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賞析

第二句便一語點醒。“日暮”是前句景物的烘染,又是移、泊行動的藉賴。因“日暮”,故需停舟夜宿,才有江上煙霧,方牽出詩人縷縷愁緒。“新”字簡質又精縟,意蘊頗深。其有增多與新生兩層含義,顯出量的疊加和質的變化。詩人此次出遊,思鄉之愁,羈旅之愁,失意之愁,於此時此刻愈積愈多;在這種煙霧朦朧之中他更感到自己仕途的渺茫,“十上恥還家,徘徊守歸路”(《南陽北阻雪》)的不遇之慨,“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歲暮歸南山》)的老大無成之嘆,又平添了些許新愁。“新”字便是詩人上述雙重“客愁”之總挈。

後二句仍以“日暮”為中心,更細微地刻畫自然物象。極目遠眺,晚景蕭瑟,空曠的原野上,天幕下垂,比樹還低,給人似乎開朗而實為壓抑的感覺;俯首近視,江水清澈,一輪孤零零的明月倒映江中,依傍船舷,與舟中孤獨的人相對無言,又喚起似乎親近卻益發孤寂的感受。這裡,詩人並沒有得到多少安慰,反而增加了他的抑鬱感和寂寞感。他在落第後的詩中就流露過這種感受:“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留別王維》)“永懷蓬閣友,寂寞滯揚雲。”(《初出關旅亭夜坐懷王大校書》)沈德潛評曰:“下半寫景,而客愁自見。”(《唐詩別裁集》卷十九)此時的物境正表現了他的這種心境。可見,詩中的“客愁”,已不是一般之鄉愁,而是政治上失意之憂愁。

王夫之雲:“天壤之景物,作者之心目,如是靈心巧手,磕著即湊,豈復煩其躊躕哉?”(《古詩評選》卷五)所謂“磕”、“湊”,即詩人“心目”與自然“景物”接觸的瞬間,立刻發生內在的默契,構成情景交會的藝術形象。這首詩便體現了這種特點。詩人愁思,因景而生,又託物以索,詩味醇厚濃至,具有深層意蘊。詩的結構活脫圓融,精整密緻。第二句為全詩轉柁,景由此而洗髮,情藉此而展拓,從景生情到景中情,再從景中情達到情景相諧,表現出情感的層進過程。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 記得點贊,喜歡就分享和收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