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東戰爭的背景與結果——美國開始插手中東事務

一、背景

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蘇伊士運河(又譯蘇彝士運河) 1869年修築通航,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溝通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也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歐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

1952年7月23日,作為英國傀儡的埃及法魯克王朝被推翻,阿拉伯埃及共和國成立,英國也被迫撤走在埃及的全部駐軍。1954年,埃及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都少有的政治家納賽爾就任埃及總統,開始計劃從英國手中收回蘇伊士運河。1956年,由於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以色列發動戰爭與埃及爭奪通行權。

第二次中東戰爭的背景與結果——美國開始插手中東事務

蘇伊士運河在全球位置示意圖

二、過程

為了控制蒂朗海峽,以色列聯合運河原持有人英法兩國的軍隊向埃及發動進攻,意圖重新控制運河。以軍1個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進入西奈,配合英、法爾後的進攻。當時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有坦克500餘輛,作戰飛機250餘架(堪用者僅100餘架)。埃及的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防禦聯軍進攻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佔領西奈和加沙地區。

第二次中東戰爭的背景與結果——美國開始插手中東事務

第二次中東戰爭進攻示意圖

1956年10月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制海權、制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2.2萬名登陸部隊佔領上述港口。埃及軍民奮起保衛塞得港。英法第一批傘兵著陸後,埃及當局通過設在各重要地點的廣播,迅速告訴居民敵軍降落的地點,埃及群眾立即集合起來,協助守軍消滅敵人。使英法軍隊始終沒能完全佔領塞得港,先頭部隊只進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

英法的行為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後,於11月6日宣佈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軍也撤出埃及。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6天,地面戰鬥40餘小時,傷亡300—400人,損失飛機50餘架;以色列傷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五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以色列雖然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三、結果

英法的行為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後,於11月6日宣佈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軍也撤出埃及。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6天,地面戰鬥40餘小時,傷亡300—400人,損失飛機50餘架;以色列傷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五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以色列雖然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四、美國打破英國在中東地位,正式插手中東事務

對於中東地區來說,第二次中東戰爭的影響巨大,在戰爭中被以色列驅趕出國土的巴勒斯坦人,因此成為了流民,而隨著流民的增長趨勢,巴勒斯坦隨後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阻止,並形成了以埃及為首的泛阿拉伯國家,埃及也成為了在中東地區抵抗以色列的根據地。

第二次中東戰爭的背景與結果——美國開始插手中東事務

蘇伊士運河

英國則在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徹底喪失,同樣給英國的經濟和財政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隨著蘇伊士運河危機的失敗,英國殘存的殖民地已經逐漸開始不受英國管控,紛紛獨立,使英國在國際地位上的影響一落千丈。而隨著英法勢力在中東地區的潰退,以蘇聯和美國為首的兩個超級大國趁虛而入,取代了英法在中東的勢力。因此,形成了以美國支持的以色列和以蘇聯支持的阿拉伯國家這兩個勢力陣營。

小編會做關於中東戰爭的一個系列,如果大家喜歡可以留言或建議,謝謝

1,中東戰爭的背景與原因

2,第一次中東戰爭過程與結果

3,第二次中東戰爭過程與結果

4,第三次中東戰爭過程與結果

5,第四次中東戰爭過程與結果

6,第五次中東戰爭過程與結果

7,中東戰爭的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