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山教授:「中醫怎樣看病」

中醫怎看樣病

同人同病的異治

把辨證論治的方法運用到臨床上的奠基人,應當是東漢的張仲景,他寫的《傷寒雜病論》流傳到現在,不得已被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論》兩本書,這兩本都被後世奉為中醫的經典著作,其中記載的方劑,則被稱作“經方”。直到現在,這兩本書還是中醫臨床家要想提高臨床療效,必須熟讀的著作。臨床上,也仍然在大量的運用經方。

我們看看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是如何治療肺炎的吧。當然“肺炎”這個詞,是我借用了現代醫學的病名,這樣大家容易聽得懂,張仲景可沒有用過這個病名,但從他書中所描述的臨床現象來看,他治療過大量的肺炎病例。

我們假設這是一個患有大葉肺炎的病人。

在疾病的初起階段,出現寒戰、發熱、頭痛、身痛、無汗而喘,脈浮緊,辨證屬於寒邪閉表,肺失宣降,治法是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張仲景選用的是麻黃湯

郝萬山教授:“中醫怎樣看病”

如果初期沒有使用麻黃湯,病人出現胸悶煩躁,咳喘,口乾,舌紅,辨證是寒邪閉表,陽鬱化熱,也就是外有寒,裡有熱,治法是外散表寒,內清鬱熱,張仲景用了大青龍湯

郝萬山教授:“中醫怎樣看病”

大青龍湯

如果錯過了前兩個階段,出現高熱,汗出而熱不退,喘促胸悶,呼吸困難,鼻翼煽動,咳吐鐵鏽色痰。這就意味著表寒已無,裡熱熾盛,證候是邪熱壅肺,治法隨之發生變化,用清熱宣肺的方法,張仲景選用麻杏石甘湯

要是等到出現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呼吸困難,喘促憋氣的時候,辨證就是裡熱瀰漫,治法就要改成辛寒折熱,張仲景方選白虎湯

郝萬山教授:“中醫怎樣看病”

肺炎後期,高熱已退,低熱未消,消瘦乏力,呼吸已經平穩,但食慾不振,噁心欲吐,這是餘熱未盡,氣陰兩傷的表現,治療用清餘熱、益氣陰的方法,張仲景選用竹葉石膏湯

郝萬山教授:“中醫怎樣看病”

可見即使是同一個病人,患的是同一個病,在疾病的不同階段,根據病人的不同反應狀態,仲景所用的治法和方劑也都是不同的。如果凡是得了肺炎的病人,

不管他的病程在哪個階段,都統一用一個方子,或同一種藥物,這就不是中醫了。想用這樣一張方子進行大樣本的驗證,那顯然不是對中醫的驗證。

辨證論治和辨病論治

中醫看病和西醫看病,真的是不一樣的。西醫用理化的診斷方法診斷出疾病以後,同一個病,不管是什麼人,也基本不管是什麼階段,治療的方法基本是一樣的。這叫規範性的治療,也可以叫辨病論治。所以西醫就可以大批量大樣本的進行觀察研究。

有人質疑說,中醫不能大樣本、大群體的去重複驗證,這樣的療效是不算數的。其實中醫用的就是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這個治療方案是針對某個個體患病者的。運用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把一個一個的病人都治好了,從總體上來說,也就證明了中醫的療效。用群體化的驗證方法,顯然就抹殺了中醫個體化治療方案的特色。

因此我們要特別注意,當聽說別人用某個方子治好某個病的時候,不要把這個方子拿來直接自己服用,它不一定適合你,你一定要請教醫生。這就是說,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所開這個方子是針對他個人當前狀況的,是當下的

量體裁衣不具有普遍的適應性。這有點象拍照,拍的是張三的,就不能作為李四的證件照。所以要求中醫也進行大樣本的驗證,就有一點滑稽了。

辨證論治的基本程式

辨證論治,這個證是什麼意思?在中醫界,也把它叫做“證候”,這個“證候”,是醫生收集病人的症狀。比如他講肚子疼,他講咳嗽,這就是症狀;體徵,比如醫生按按他的肚子,一按就疼,抬起手來也疼,一摸肚子非常硬,這就叫體徵。

郝萬山教授:“中醫怎樣看病”

醫生用望、聞、問、切的手段,通過收集病人的症狀、體徵,舌苔、脈象,然後用中醫的理論進行分析,分析什麼呢?

分析這個病的病變部位在哪兒?是在髒、在腑、還是在經脈?是在哪個髒?哪個腑?哪條經脈?然後再分析它的性質,是寒還是熱?或是寒熱皆有。再分析正氣和邪氣之間的關係,是正氣佔優勢,還是邪氣佔優勢?也就是辨別是虛?還是實?或是虛實兼見?

我們普通的朋友,一提到正氣和邪氣,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我們在此就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正氣是什麼意思啊?正氣是指這個人的生理活動能力、抗病能力和患病以後的康復能力。

比如有的小夥子飯量大,消化的好,說明他消化系統的機旺盛,消化系統的生理活動能力強,這就是正氣盛的表現。有的人吃一點點東西,就消化不了,說明他消化機能比較差,消化系統的生理活動能力較低下,這就是正氣不足。

正氣也包括

抗病能力,流感來了,同一辦公室的很多人都得了感冒,但同樣是在這個辦公室工作的某小夥子,卻不得流感,這就是抗病能力強,正氣旺盛。

至於得病以後的恢復能力,也就康復能力,幾個人都先後得了感冒,人家喝點薑湯水,出一點汗,一宿就好了,可是有的人6、7天不好,甚至要拖到14天。好得快的人,說明他的正氣強盛,好得慢的人,說明他正氣虛弱。

可見正氣是我們人的生理活動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的總稱。我們只要能保持正氣強盛,就少得病,即使得病,也好得快

郝萬山教授:“中醫怎樣看病”

那麼邪氣是什麼呢?所有的致病的因素都叫邪氣。不管是外來的風寒暑溼燥火或具有傳染性的疫癘邪氣,還是臟腑功能失調而產生的痰飲、瘀血、食積、蟲積等內生的有形病理產物,都可以叫邪氣。

郝萬山教授:“中醫怎樣看病”

中醫在辨證的過程中,包括了用中醫的理論來分析正邪的關係是什麼,凡是正氣不足的病證,就是虛證;凡是邪氣盛的病證,就是實證;既有正氣虛,又有邪氣盛,就是虛實夾雜證。

通過分析,最後得出辨證的結論,這個結論包括病變的部位,病變的性質,正邪的關係,也就是虛實,然後針對這一結論再去治療。比如我在本講開頭講的第二個頭痛的病人,辨證為“肝血不足,清陽不升”就是證候。實際上也就是導致這個病的機理、病機。

有人發表文章說,中醫不是辨證論治,而是辨機論治,也就是辨病機論治。說“辨機論治”,也真的不算錯,只不過人們已經習慣了用“辨證論治”這個詞,改一個新的說法,業界並不習慣罷了。

中醫是怎樣看病的呢?講到這裡,大家就應當明白了吧。有的人希望給醫生寫一封信或者打一個電話,說自己得了某某病,希望醫生給開一個方子。這樣醫生不能通過望聞問切而獲得第一手資料,實際上是不能得出準確的辨證結論的,於是也就開不出適合病人用的方子。

看到這裡,大家是否覺得意猶未盡呢?如果想繼續探索中醫知識,繼續聽郝老師的課,請參加2018年8.31-2019.1.15日為期四個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