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名狀元背後:苦讀是必須的,寒窗沒必要

3000多名狀元背後:苦讀是必須的,寒窗沒必要

這兩天,各地高考成績陸續公佈,幾家歡喜幾家愁。

快20年過去了,依然清楚記得,當年打電話查成績時,揪緊的心臟和顫抖的雙手。

除了考生和家屬激動萬分外,還有一個全民可參與的重頭戲——

千百年過去,世事滄桑,但有一點我們和老祖宗是一樣滴。無論古代人、現代人都想扒一扒,

今天,我也湊湊熱鬧,來一場古代狀元和高考狀元的家世大揭秘,看看到底怎樣的家庭走出了最多的天之驕子。

科舉制度初創於隋代,唐朝時逐步完善,一直沿用到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前前後後共實施了1000多年,縱跨好幾個朝代,但每個朝代科舉的情況不太一樣,聽我慢慢道來。

3000多名狀元背後:苦讀是必須的,寒窗沒必要

除了

3000多名狀元背後:苦讀是必須的,寒窗沒必要

由於科舉考試的頻次相對較低,宋朝(北宋+南宋)的狀元只有118位。其出身具體來看,主要分為三大類:官僚子弟、平民士子以及家世不詳。

平民狀元17人。他們的父輩沒有做過官,有的就是教書先生,有的是商人,有的就是普通的農夫。在這些人中,我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文天祥了。

3000多名狀元背後:苦讀是必須的,寒窗沒必要

家世不詳的狀元共有51人,絕大部分是因仕途不顯導致史料匱乏,或者羞於談起自己的家世,這類大多可以劃歸為孤寒一列。

對比唐宋兩朝,宋代文狀元大多來自低級官員或平民家庭,真正的權貴子弟非常少,與唐代形成鮮明反差。這表明,宋代在科舉、打破士族壟斷等方面的改革卓有成效。

3000多名狀元背後:苦讀是必須的,寒窗沒必要

原因不難推測,第一,自然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過好幾百年的開發,江南早已是富庶之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有糧有錢人們有餘力讀書學文。二,這些省份的學校教育體系比其他省更發達。三,這些省份是當時著名文人墨客常到的地方,歷史名人的傳習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些省份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有研究者對清代112名狀元進行了研究發現,

3000多名狀元背後:苦讀是必須的,寒窗沒必要

看完了古代,再來看看現在高考狀元的家庭情況。

2016年單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高考狀元家庭中,母親為教師的比例最高,高達27.59%,其次是母親是財務或審計人員的,佔比達10.34%。

而父親是管理人員的比重最高,為17.24%,父親為教師的佔比次之,為13.79%。

綜合20107-2016年近10年的數據也是類似的發現,父母是教師或者公務員家庭的比例最大。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這10年來,

3000多名狀元背後:苦讀是必須的,寒窗沒必要

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數據調查

縱觀唐宋元明清五朝科舉考試和現代高考中湧現的狀元,

且令人驚奇的是,無論是古代和現代,

我們不得不承認,

因此我們看到,有相當多狀元出生於官僚家庭和世家大族。唐代狀元不用說,像王維,就是出身當時的頂級士族——太原王氏。

3000多名狀元背後:苦讀是必須的,寒窗沒必要

王維

不能生於官僚世家,出生在一個教書先生家裡也行,最起碼精神文明做的不錯,孩子更容易受影響去讀書學文。

現在也是一樣,高考狀元的家庭,

正如2017年北京文科狀元所說:“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的大學。現在的狀元都是家裡又好又厲害的這種。像他自己,出身北京富裕的中產階級,在教育資源上享受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3000多名狀元背後:苦讀是必須的,寒窗沒必要

2017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

當然,在古代和現代,都有一部分來自一般甚至貧寒家庭的孩子,靠自己的卓越才能和勤勉努力,飛上枝頭改變了命運。但現在看來,以後可能會越來越困難。

圍觀了古代和現代的狀元以及他們的家世,滿足了好奇心之餘,我們還需要回歸本源問一個關鍵問題:“

在古代,狀元奪魁是通向光明仕途的敲門磚,比如宋代的狀元,半數以上都做到了四品以上官職,有一部分甚至進入了中央的執政圈子。

明朝和清朝更是將從六品的翰林院編修一職專門留給狀元,而且還讓榜眼、探花以及少數有培養前途的普通進士,一起進翰林院當“庶吉士”,這些都是日後宰相和閣老忠臣的苗子。

3000多名狀元背後:苦讀是必須的,寒窗沒必要

明朝萬曆時期內閣首輔張居正,曾擔任庶吉士

現代的狀元,大學畢業後,一般選擇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日後在職場,職業發展的平均水平也明顯高於非狀元群體的平均水平。

雖說如此,

中國古代592名狀元,大眾熟悉的只有寥寥幾個名字:王維、柳公權、郭子儀、文天祥、翁同龢、張謇等等,大多數狀元都籍籍無名。

反觀我們很熟悉的歷史人物,像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沒有一個是狀元。即使在政治領域,為中國歷史做出巨大成就的,也很少有狀元出身的。

現在的高考狀元也是如此。中央教課教科院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3000多名狀元背後:苦讀是必須的,寒窗沒必要

所以,從隋朝科舉制度誕生一直延續到現在的,中國人的狀元情節,得辯證地看待。

從根本上說,社會對狀元的追捧是件極好的事情。這說明,

這比單純拼爹、拼房子吃老本,或認命自己的出身、甘心呆在固有階層等等消極三觀正確的多。

作為父母,至少給孩子一樣,啥也不給的父母沒有理由期望孩子成為狀元,那絕對是奢望。

川媽說說

前些日子和閨蜜聊天,她的一席話讓我詫異。

她說:“做了這些年的父母,你不覺得,

“不是說要賺一大堆讓孩子以後生活無憂,而是保證孩子有努力的機會和可能性。有實力讓他去得了好學校,上得起興趣班,看得起世界,對自己的未來有選擇的權力。”

“除此之外,這也是重要的榜樣作用,讓孩子看到自己還在不斷要求進步。不管能賺到多少,最起碼態度是積極的,行動是努力的。”

乍一聽,我不以為然,但細想想,似乎話糙理不糙,和我們今天的話題還挺相關。

同學們,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