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生命奧義,癌症不再恐慌,整體治療康復不再是夢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癌症的發病率卻居高不下。美國癌症協會在2010年公佈的《Cancer Facts$Figures》中預計美國在2010年約有150萬例的癌症新病例,其中30%的病例與吸菸直接相關,35%與營養、運動、肥胖、吸菸、超重、飲酒、攝入牛羊肉和加工肉類、水果蔬菜和膳食鈣攝入量低、紫外線輻射暴露、特定感染直接相關。僅有15%的致癌因素是遺傳性的,超過85%的致癌因素是可以預防的。2006年WHO將“癌症”定義為可控制的慢性疾病。癌症的本質是什麼呢,我們該如何全面提高人們對癌症的認識,保證人民遠離癌症風險,做好癌症的防治。

一、透過五彩繽紛的癌症現象,重新認識癌症

認識腫瘤讓我們從有趣的實驗開始,實驗人員將基因背景完全相同的小鼠分為兩組,分別給這兩組小鼠體內移植腫瘤,其中一組小鼠生活在自由的空間中,有玩具,可以交流、活動,而另一半小鼠被分別關在鼠籠中缺乏運動和交流。這兩組小鼠的唯一不同就是生活環境。最終,實驗結果顯示,生活在寬鬆生活環境中的小鼠,其腫瘤明顯小於生活在閉塞環境中的小鼠。因此,外界環境通過下丘腦系統會影響神經內分泌,這類系統的變化對於後期腫瘤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如果放在人身上,這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將更加明顯。一組科研數據: 一旦獲知自己患有腫瘤,約有55%的患者會進入抑鬱狀 態,而一般人群的抑鬱比例約為17%;約半數腫瘤病人會進入焦慮狀態,這一比例是正常人群的3倍;另一項研究表明,抑鬱狀態的腫瘤病人,死亡率比心情舒暢的患者高22%。國外還有研究者對腫瘤病人進行了心理干預,受干預組病人的存活時間為36個月,沒有得到心理干預者僅為18個月。

另一個有意思的實驗:將人類的黑色素瘤細胞注入了雞的正常胚胎中,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這些腫瘤細胞既沒有死去,也沒有在雞胚中形成惡性腫瘤細胞,而是變得和正常細胞一樣存活下來,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分裂產生的子帶細胞和這些黑色素瘤細胞的前身——正常的神經脊細胞非常相似。科學家的解釋:正常雞胚為腫瘤細胞提供了一種特殊的細胞微環境,正是通過與雞胚細胞之間複雜相互作用,使得腫瘤細胞原本混亂的表觀遺傳學圖譜得到了重塑,使癌細胞去分化成為原始正常的幹細胞。也就是說改善腫瘤細胞微環境是可以逆轉腫瘤細胞的性質。

大量證據表明,腫瘤的形成是胚胎性基因重現與表達的結果,腫瘤與早期胚胎組織有共同的抗原性和免疫現象。隨著胚胎髮育成熟,CEA基因關閉,患腫瘤時該基因又打開,胚胎髮育是播種生命之苗,腫瘤的發生卻是威脅生命。從這個角度認識癌症,是人體的細胞重啟了胚胎細胞增殖特性,也就是說腫瘤細胞也是由人體正常細胞轉化而來。把我們人體該休止細胞增殖系統重新啟動。透過這個實驗,通過調整啟動細胞增殖細胞的特性,從而終止腫瘤細胞的無限增殖,這也應該是腫瘤疾病的一個干預的方向。

從腫瘤幹細胞理論解釋,腫瘤細胞都是來源於腫瘤幹細胞,目前臨床上對於腫瘤的治療策略主要是基於手術、藥物等手段,主要是消除可見的腫瘤組織,並不能剔除腫瘤幹細胞,難以消除腫瘤細胞及轉移灶完全殺滅,最終導致腫瘤的復發,癌症幹細胞自身具有不同於其他普通腫瘤細胞群體的特徵。比如,它們增殖率非常低,使得癌症幹細胞能夠逃脫傳統的放療和化療,因為放療和化療主要針對快速分裂的細胞。癌症幹細胞具有高效泵出藥物的系統,使它們對大多數傳統治療藥物高度耐受。當今治療方法作用於多數腫瘤細胞而不是癌症幹細胞,而癌症幹細胞才是導致腫瘤復發和轉移的原因。因此,對於腫瘤幹細胞的認識和控制程度,決定人們對腫瘤疾病治療效果。

通過以上幾個理論的分析,癌細胞不是外來的,我們認為腫瘤的本質可能有以下情況:1、細胞本身老化、基因突變,佔癌症發生的55%;2、人體正常細胞對外界不良環境的適應,長期持續不良環境刺激,產生機體功能代謝失衡,誘發細胞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是腫瘤發展中的一個現象,本質是細胞內外環境改變,導致細胞代謝異常,引起細胞週期的紊亂,正常的體細胞變成癌細胞主要是由於有絲分裂發生了差錯所致,治療的根本是改善細胞內外環境逆轉代謝異常細胞,不能逆轉應加強自身免疫功能或者手術、化療,清除變異細胞。腫瘤細胞其實是正常細胞裂變過程發生突變而形成,也是在機體內、外環境的改變,細胞做出的適應,如果我們每天過度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高糖、大量酒精,持續的精神緊張、壓力、焦慮、失望和難以解脫的情緒變化,過度透支我們的身體,持續的不良的內環境和外在環境的紊亂和汙染,必將導致正常細胞的變異、分化,所以,癌不是局部或某些器官的病,而是全身的病,更是心靈的病。令我們恐懼的癌症只是正常細胞為了適應我們自身環境的改變做出的選擇,所以變異、壞死的“癌細胞”並不是我們的敵人和疾病的本質,我們應該感謝這些以犧牲其活性和改變其代謝的細胞,提醒和警示我們改變錯誤觀念和生活方式。關於腫瘤轉移,只是這些細胞變異和代謝異常出現在不同臟器。如果說癌症可怕,不如說人們對癌症的錯誤認識和態度是可怕的,因為一直把它當敵人來看待,本來變異的細胞不可怕,冠以癌症的帽子,讓患者生活在恐懼、絕望的狀態下,進一步加重細胞內外環境的改變,也加速了疾病症狀的進展。腫瘤細胞並不是外來的,也是我們機體細胞一部分,對待腫瘤細胞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變壞了我們是打他,還是教育他,過去的治療方法就是手術,使用有毒的化學藥物毒死它,也使正常的細胞受到嚴重損害。《自然》雜誌上刊登一篇文章,當含有致癌突變的皮膚細胞開始形成腫瘤時,正常皮膚細胞會圍繞在變形的組織周圍,要麼將這些贅生組織消滅掉,要麼將其轉化成包括毛囊在內的正常皮膚結構,攜帶致癌突變的皮膚細胞被正常細胞包圍了,改造了。誘導分化治療理念,目前誘導分化只是一種理論,國際上以色列科學家在小鼠實驗中獲得成功,但未應用於臨床。

二、癌症的本質

主流醫學對腫瘤疾病的本質是:腫瘤的發生是多因素、多階段、多基因參與的動態過程。研究發現,相同病理類型的腫瘤在不同個體之間,其基因突變譜有很大差異。從單個基因突變到幾個基因異常改變的簡單疊加,都難以解釋人類腫瘤的發生、發展及其複雜的臨床表現。分析近年來大規模的人類腫瘤基因研究資料,提示腫瘤的發生、發展可能不是相關基因異常改變的疊加作用的結果,而是細胞生長、分化等通路基因群網絡系統功能異常,驅動正常細胞向癌細胞發展。可以認為腫瘤是一種細胞增殖及分化異常的分子網絡病。患同一類型腫瘤的不同個體之間,基因突變譜差異很大,這是造成相同病理類型的腫瘤具有不同臨床表型的生物學基礎,也是同種腫瘤不同個體之間對相同治療反應不一樣重要原因之一。在同一個體的原發與轉移腫瘤之間,甚至同一個體同一腫瘤內不同細胞之間,基因突變差異亦相當大。而同一腫瘤不同部位的組織還可以呈現出現預後良好和不好的基因表達特徵。

目前的基因學說正面臨著更多的疑問,已經有人來挑戰基因突變學說,國際著名期刊《細胞》刊文:科學家應當重新審視基因組相關性研究(GWAS)項目。越來越多的確鑿證據讓我們開始質疑:從多基因到全基因測序來認知疾病的意義並不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NIH) Francis Collins是著名基因學家,單純從基因突變角度已經不能解釋腫瘤的發生、發展,基因突變只不過細胞異常代謝和分化中表現出來的現象,而非本質。

有研究發現不需要改變白血病細胞基因,僅通過錶冠遺傳干預的方式就可以將白血病細胞逆轉成相對正常的白細胞,在這些被成功逆轉的白細胞中,基因異常依然存在,但是這些細胞卻能夠發揮正常細胞的功能並且不會導致白血病的發生。這個現象說明基因並不是癌症的本質特徵。在基因仍有突變的情況下,細胞確恢復了正常的功能。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俊團隊與生命科學院白凡課題組首次發現肺內磨玻璃樣結節(GGO)存在轉移的證據,該研究首次通過二代測序技術從基因突變層面證實即使肺內純磨玻璃樣病變也可以發生轉移。以上發現證實了多發GGO患者中,同時存在多源發肺癌和肺內轉移的情況,而且原發灶和轉移灶均為GGO病變。通常認為不具備轉移能力,通過實驗證實肺內多發磨玻璃樣病變(GGO)一般為多源發肺癌。該研究發現,每個GGO病灶的平均突變數量僅為25個(9~54個)。這個現象恰恰說明腫瘤疾病是一個器官局部的代謝紊亂,而不是影像學資料的一個點,從這個問題思考,對未來的腫瘤的治療有更多的啟發,對於臨床認為的早期腫瘤治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腫瘤代謝理念,應該存在改善腫瘤微環境,進行早期腫瘤治療的嘗試。

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全面解析癌症的基因和分子機制解讀,所有33種癌症類型可以被重新劃分為28種不同的分子類型,泛癌症圖譜項目宣告完成,科學家和醫生們終於意識到了不應當根據癌症在體內首次被發現的位置進行治療,應依據癌症分子類型採取精準治療。科學家揭示了“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改變癌症治療最新研究結果。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對腫瘤的認識越來越深刻,直接會改變對腫瘤的治療模式的改變,醫學科學家對腫瘤的認識從影像學發現的一個陰影,到認識腫瘤疾病累及一個臟器,再到腫瘤疾病一個局部器官代謝性疾病,慢慢認識到是全身性疾病,是我們應該反思和對腫瘤分類進行更加細化的分類,不同腫瘤分子機制,不同代謝途徑,不同生物學屬性,從而選擇和制定不同的治療模式和策略,從癌症為全身代謝性疾病到懶癌概念的提出,正常細胞發展到具有侵襲性的腫瘤需要10到30年,會有一個階段被稱為癌前病變,在這些癌前病變當中,大約三分之一可以成為長期存在不發展為癌症,三分之一會發展成為對病人有危害的癌症,還有三分之一會恢復到正常。針對不同進展情況,給予不同干預方式。免疫治療的興起,從對免疫應答的面感性,從免疫角度對腫瘤進行分類,都是對腫瘤認識的提高和細化,也是更加貼近腫瘤疾病本質的探索。

我們在紛繁複雜分子生物學纖細背後,有沒有真正操控複雜現象的本源,是不是有存在最核心力量操縱這一切。諾貝爾獎獲得者埃爾溫-薛定諤指出經典物理學對基因的持久性無法解釋,DNA複製的錯誤率往往小於十億分之一,極高的複製精度,得以讓生命一代一代傳下去,遺傳過程高度得驚人的精確度無法用經典物理定律來解釋。量子理論可以解釋基因的穩定性,相鄰的兩個能級之間不存在其他能態,因此突變被稱為生物學量子理論,突變的本質是基因分子的量子躍遷遷的結果。Warburg 的理論認為,腫瘤的起因是線粒體缺陷而引起細胞代謝異常,線粒體基因與細胞核基因的相互關聯在疾病發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引起生命科學家的關注,但是到目前為止對線粒體疾病也只能做到診斷,沒有治療手段。線粒體的功能如同細胞裡的發電廠,它們如同分子發電機組為細胞生命活動製造載能分子ATP。從能量理論角度認識腫瘤的本質:是因為絕對能量不足能量傳輸發生障礙時,自身細胞營養缺乏(細胞自行隨機導致)導致代謝紊亂、基因組不穩定及突變、細胞無限增殖,在不斷的增殖過程中,隨著微環境的持續惡化,不斷產生新的基因突變,免疫抑制和缺失,機體器官產生實體腫瘤和轉移。

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文章,通訊作者是杜克大學的Kris Wood教授,調控線粒體動態蛋白可能是癌症治療的新靶點。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UMC)的研究人員發現,兩個相鄰基因的融合可導致線粒體過度運動,增加可用於猖獗細胞生長的燃料量,從而導致癌症。Haridas等運用一類植物來源的三萜類化合物avicins,通過作用於線粒體外膜,從整體上降低細胞能量代謝水平,在腫瘤治療中獲得了較好效果。恢復線粒體功能已經成為靶向腫瘤代謝治療策略的重要靶標,研製和開發恢復線粒體異常代謝功能的抗腫瘤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三、腫瘤的預防和風險評估

癌變是一個多階段的發展過程,從正常細胞到癌之間有一個癌前病變階段。從癌前病變發展成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癌變過程的長短不僅取決於癌變部位、致癌因素的強弱,而且與個體易感性及免疫功能相關。癌前病變的另一個特點是有一定的可逆性,如宮頸原位癌的檢出率要明顯高於侵襲性癌,許多癌前病變是會消退的。最近的相關研究表明,宿主因素對腫瘤發生、發展有重要影響,這和宿主的免疫系統參與有密切關係,研究癌前病變發生、發展過程中宿主因素的改變,對腫瘤早期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癌症發生的病因包括軀體性、心理性、社會文化性和自然環境等因素,發病機制相應的包括生理機制和心理社會機制,而遺傳因素及個體的生理、心理素質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情緒直接調控機體的免疫功能,也直接決定腫瘤的發生、發展和轉移。提升機體免疫功能是一切腫瘤預防的根本。倡導推進功能醫學在腫瘤預防的重大作用,通過檢測炎症、壓力激素、機體解毒功能、神經遞質、免疫功能檢測做為整體評估發生腫瘤的風險,監測腫瘤的發生,將會在人體健康的過程中發揮越來越大作用。基於對癌症本質為線粒體功能異常,線粒體營養和促進線粒體功能恢復的有效物質將成為未來腫瘤預防的必需品。

四、全面認識生命的奧秘,實現癌症的整體治療

WHO對人類健康和壽命眾多因素的評估醫療條件只佔8%作用,自己行為因素佔60%。癌症只是慢性病,轉移癌也並非不治之症,經過科學治療,患者通常可以生活的很好,甚至可以治癒。多學科綜合治療已經成為晚期腫瘤的新型治療模式,通過有效治療,可以控制其發展,成為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病。

對於腫瘤診療現狀,北大醫學部詹啟敏院士習慣於用海上冰山打比方,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以看作能夠被人們發現、診斷的腫瘤,而在腫瘤形成併產生臨床症狀之前那個漫長而複雜的深層次分子生物學改變,就像海面下的冰山一樣神秘莫測。中科院陳潤生院士曾講到,我們的97%的遺傳密碼,我們人類還不瞭解,在我們測遺傳密碼在臨床醫院當中,檢測腫瘤用的指標都是我講的3%,而治療的靶點你用的藥物也是對那3%,那97%與腫瘤有關,但從來沒有納入到我們臨床之診斷和治療當中來,這也就是腫瘤治療面臨一直舉步維艱的關鍵所在。

尤其對化療加大藥物劑量治療癌症並不是最佳治療策略,表面上大劑量藥物開始時會殺死更多的腫瘤細胞,但是高劑量治療可增加突變細胞形成,並且從長遠來看可導致更多的侵襲性細胞的形成。大劑量藥物治療方案導致異質性增加和演變力增加,將有利於癌症細胞快速生長,尤其在後期階段。大劑量化療,化療後癌細胞能產生耐藥,化療甚至可增強殘癌的侵襲和轉移的能力。在一些節拍化療病例中,治療導致了抗腫瘤免疫力被激活,得到了不錯的療效及耐受性。著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臨床研究文章,該研究納入12個國家的一萬多名結腸癌患者,研究者們發現將化療時間減半並不會影響患者的生存率。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安德魯韋爾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寫到:“任何一種治療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機體的自愈力重新復甦。”治療的根本是打斷惡性循環,通過藥物、營養、睡眠、運動、心理方面的整體干預恢復機體的自愈力。有機整合中醫、西醫、自然醫學、功能醫學、生命科學、營養、環境、人文心理等為手段恢復機體生命的自組織能力。

讓我們共同以不斷學習和獨立思考的態度,共同探索生命奧秘,樹立健康的理念,做好人民的健康衛士。

作者介紹:左佔傑,武警北京總隊醫院腫瘤微創治療中心副主任、中國老年健康協會腫瘤風險評估與系統康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胸外科分會副秘書長、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醫師協會科普委員會秘書長、北京中西醫慢病防治學會健康評估與疾病干預全國委員會秘書長、北京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組織委員。從事胸部腫瘤臨床十五年,師從中國醫科院腫瘤研究所胸外科高禹舜教授,共同完成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醫療成果三等獎兩項,參與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一項,對於胸部腫瘤微創治療和腫瘤全程管理有豐富臨床經驗,提出了腫瘤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為一體的全新理念。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和北大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的支持、鼓勵下成立中國老年健康風險評估與系統康復委員會和健康評估與疾病干預全國委員會,聚集國內、外多位腫瘤方面的頂級專家。努力在腫瘤預防、探索建立腫瘤風險評估體系和系統康復體系、宣傳腫瘤科普做一些務實的工作。籌建腫瘤諮詢智庫,為患者提供腫瘤方面的查閱諮詢幫助,讓患者就醫少走彎路。

認知生命奧義,癌症不再恐慌,整體治療康復不再是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