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苦、澀、霸,三者可不是一個概念

現在一些無良的商家,把普洱茶的苦、澀、霸氣當成最好的普洱茶,疏不知普洱茶中的老班章就苦、澀、霸氣。幾乎都想向老班章靠去或者聯繫上,實際中各個地方的茶有各自的味道,在現在普洱茶工藝幾乎同質化,也就意味著突出各個茶山的味道。

普洱茶的苦、澀、霸,三者可不是一個概念

現在很多人在宣傳普洱茶生茶時,把最好的普洱茶形容其特點就是:苦、澀、霸,這是極其不正確的。要知道普洱茶千百個山頭中,只有老班章可以用:苦、澀、霸來形容,其他山頭地區可是各有各的味道,而且口感天差地別。

普洱茶的“澀”:所有的生茶都是有澀感的,只是濃淡不同而已,不能做好壞的評定依據。當然,臺地茶,樹齡比較短的茶,澀味容易久留口腔,難散去。而喬木大樹茶,古樹茶,雖然有澀味,但容易化開,瞬間從澀成為回甘。

普洱茶的苦、澀、霸,三者可不是一個概念

普洱茶的“濃”:茶味的濃是指茶一進口,便飛快佔領口腔各個部位,使之悉數充溢此種茶的味道,再馬上去喝其他的茶便索然寡味了,如近些年被許多茶友所追捧的“老班章茶”,也有人把茶味濃叫霸氣。

普洱茶的“苦”:苦有兩種,一種是季節性的苦,春茶為上,最為香,甜或回甘。夏茶最次,進口便苦,有甚者接近於中藥的苦,由於夏日雨水足夠,雖助長了茶條索的廣大,亦形成苦底,相反,承受陽光日曬足夠的植物,味偏甜,生果蔬菜同理。

普洱茶的苦、澀、霸,三者可不是一個概念

二是地域種植的苦,茶葉的味道很大部分取決於土壤和氣候,“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為枳”就是這個道理了,在許多普洱茶的產地來說,臨滄、思茅(今普洱市)、文山州許多當地因氣候和土壤不大適合普洱茶的成長。種植出來的茶葉便是苦的難以進口。當然了,這種苦也被某些人說成是濃,實有誤導之嫌。

生茶的苦、澀、濃,不是一個概念。茶友們應該客觀的分析每一個山頭的茶,不可一概而談,不要混談普洱茶不苦不澀不是好茶啦~


山海舍丨來自雲南昆明的文化工作室,以茶為媒介,分享東方生活美學。

感謝各位茶友的閱讀,交流茶、喝茶可加茶藝師小懶個人號:qccs20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