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樂於助人的人,心裡都缺愛

那些樂於助人的人,心裡都缺愛

我喜歡的美國作家卡森·麥卡勒斯針對孤獨感有這麼一句話,"孤獨是人生的通病,至死方休。"

說實話,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突然覺得無望,同時感到舒坦:既然如此,那就跟孤獨好好相處吧!

天使愛美麗

那些樂於助人的人,心裡都缺愛

《天使愛美麗》是法國電影導演讓·皮埃爾·熱內的一部輕喜片,雖然其中也描繪了兩段愛情,但總的來說愛情在其中佔的比例非常小,因為其極度飽和的色彩和很多神經質的鏡頭設計,尤其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主要體現在攝影與構圖上),使得該片成為許多電影愛好者必須打卡的香餑餑。

當然,如果你還沒有看到過這部電影,相信你也曾看過這樣的圖片。

那些樂於助人的人,心裡都缺愛

或者這樣。

那些樂於助人的人,心裡都缺愛

很多人熱烈地喜歡著我們的主人公艾米莉(奧黛麗·塔圖 飾),覺得這是一個很可憐也很可愛的女孩子。生活平坦的人覺得艾米莉值得憐憫,更多的則會認為,自己和艾米莉具有著某種遙遠的相似性、一種共同的特質,那就是茫茫的孤獨感,以及與別人建立起聯繫的渴望。

影片的旁白貫穿全片。它首先交代了艾米莉的童年往事,而這也揭示了為什麼艾米莉在後來那麼的樂於助人,那麼渴望與周圍的人建立起聯繫。

童年的經歷塑造了我們人格的絕大部分,成人的許多行為和心理模式都可以在童年經歷中尋得蛛絲馬跡。因此,絕不可忽視對孩子童年時期的愛護和教育。

那些樂於助人的人,心裡都缺愛

作為獨生女,艾米莉小時沒有玩伴,很是孤單,家庭環境略顯壓抑。再加上父親很少在家,父女兩人缺少十足的接觸,因此艾米莉看到父親就會有點心跳加速,但不是害怕,而是激動。

而這導致艾米莉沒有能夠進入集體性的學校學習由於緊張,父親在給自己測聽心跳的時候,發現心跳頻率明顯高於常人,艾米莉最後被誤診為患有心臟病,不被允許進入學校。

那些樂於助人的人,心裡都缺愛

這當然是因為艾米莉對這種父女間親密的肢體接觸感到陌生和激動,故而心跳加速。

但不管怎樣,艾米莉沒有能夠進入學校,這更加重了她的孤單感。加上母親由於意外突然離世、父親一頭扎進了對妻子無限的懷念而愈顯孤癖,對女兒艾米莉更加缺乏關愛,種種原因共同作用,使得艾米莉在不太懂得如何和別人交朋友的同時,也十分渴望跟別人建立起關係。

那些樂於助人的人,心裡都缺愛

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艾米莉總是無償地幫助別人,充分釋放自己的愛心;不過,她助人為樂以及跟別人建立關係的方式,都是在暗地裡進行的。艾米莉的內心世界非常豐富,我想也是因為她的身邊有各種各樣性格奇怪的人,父親是,母親是,鄰居男人也是。影片的邏輯很是跳躍,也是出於對艾米莉這一性格特徵的塑造做考慮。

艾米莉長大後離開了那個魚兒都會因為忍受不住壓抑感而跳缸自殺的家,來到外面工作,過著獨居的生活。她跟周圍人的口頭交流不多,卻對她們懷有無限的熱愛,不僅作為牽線人促成了一段愛情,也治癒了孤獨畫家的心扉,同時作為"除暴安良"的女英雄,狠狠惡作劇了一把苛刻員工的水果店男老闆。

那些樂於助人的人,心裡都缺愛

最後,她將目標鎖定在出售成人錄像帶的店員尼諾。而這一次,她要奉獻給對方的,是自己的愛情。

艾米莉幾乎在用自己的一切為身邊的人服務著,產生這一系列行為背後的原因不易被歸納,但應該包括以下兩點。

首先是女性本來就具有的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下意識,我理解為這是一種由內而外並且不受控制的母性光輝。

這種隨時隨地準備為他人服務和犧牲的態度不會出現在每一位女性身上,但不可否認有一部分女性的確具有這種行為傾向,艾米莉是其中的一個。

那些樂於助人的人,心裡都缺愛

接下來就是艾米莉受其家庭環境的影響所致了。艾米莉從小接觸不到太多的人,接收到的關愛指數也屈指可數,因此較更多人明白人類個體對愛的需求有多大。由於自己是一個愛的先天不足患者,她更明白愛的重要性

,因而會在成年以後用自己的方式散播出自己的善意。

那些樂於助人的人,心裡都缺愛

《天使愛美麗》成功地塑造了艾米莉這一讓人過目不忘的人物形象,甚至引起觀眾的共情,很難得。加上它濃郁的色彩、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尤其是跳出性的剪輯更給觀影過程帶入了很多的趣味性,我想這是很多人之所以喜歡《天使愛美麗》的主要原因。

多多關愛艾米莉這類女性吧,

她們想要得到的,無非是你等量的愛的反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