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希望?時代的棄兒?他們——留美幼童(一)

文|大祭司

王朝的希望?時代的棄兒?他們——留美幼童(一)

公元1872年8月11日,大清國第一批留美幼童從上海出發,開始了他們計劃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活。他們從上海出發,跨越太平洋,在美國舊金山登陸,來到了一個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輕共和國。

在那裡,從來沒有聽過洋文的他們以驚人的速度越過了語言障礙、適應了異國文化。成為哈佛、耶魯、麻省理工等多所,如今世界頂級學校中,成績最優異的學生。他們中出現了: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長、中國最早的一批外交官、中華民國的第一任總理,中國礦業、鐵路業、電報業的先驅;他們曾和大文豪馬克·吐溫比鄰而居、多次受到當時美國總統格蘭特親自接見,成為外國對中國最初的印象。

他們親身經歷了晚清政壇的跌宕起伏,親眼目睹了近代中國所有的榮辱興衰,以自己瘦弱的肩膀,揹負起了泱泱大國幾千年的沉痛命運。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留美幼童。

王朝的希望?時代的棄兒?他們——留美幼童(一)

原本應在父母懷中撒嬌的孩童,為何在一夜之間成了王朝的希望?初到大洋彼岸的他們,在那裡經歷了哪些的奇聞趣事?日後他們的身上,又會上演怎樣的悲歡離合?下面就讓我們將時間的齒輪,撥回到146年前的那個夏天,看一看這些稚嫩的面龐……

公元1872年至1875年間,為挽救奄奄一息的大清帝國,培養洋務運動的可用之才,清政府在曾國藩、李鴻章、容閎等人的提議之下,先後分四批,將120位平均年齡不到12歲的少年,送往美國學習。

臨行前政府和所有幼童的家長,簽署了一份長達15年的“生死合同”:“業成後回華差遣,不得私在華洋各處另謀生理。其在洋在途,如有天災疾病不測等事,各安天命。”一紙書約,幾分悲壯、幾分無奈。短短不到四十個字的契約,就這樣決定了這些幼童,往後一生的命運。

王朝的希望?時代的棄兒?他們——留美幼童(一)

在經歷了25天的海上漂泊後,他們終於抵達了美國舊金山。上岸後幼童對這裡的一切,迅速產生了好奇心。高樓、煤氣、自來水、電梯……這個陌生國度裡的一切,都是新奇的玩意兒。幼童們們站在繁華的美國街頭,看著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眼中滿是期待與渴望。此時的他們並不知道,當時的世界,正在經歷一場工業革命風暴。而自己卻正站在這場風暴的最中心。而首次與世界邂逅的經歷,不僅滿足了幼童的好奇心,更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六年後他們中的一員,為了更好的研究鐵路工程,進入耶魯工程學院學習土木工程。回國後又主持並修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這位少年便是詹天佑。

王朝的希望?時代的棄兒?他們——留美幼童(一)

為了讓幼童們能更快適應外國的生活,男孩們被分為多個小組,派至康州、麻省等地區的美國家庭。雖然兩國之間的文化,存在著諸多巨大差異。但接收留美幼童的家庭,還是對這些孩子,展現了最大的包容。在與美國家人的相處中,幼童開始迅速適應起異國的生活。他們先是以驚人的速度,掌握了這裡的語言。而後在赴美不到一年,便從各個語言學校畢業,成功升入高中。在學校他們總能在短時間內,成為班上成績最優秀的學生。

當時的中國幼童,無論是在文學考場上,還是運動賽場上,都不遜色於任何一位當地同學。除了學習西方文化,幼童們每三個月,便會返回政府設立的留學事務局中,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雖在這之前他們已經接受了,大量西方文化的薰陶,但卻無一人成為異學的俘虜。“這些別人眼中只會背書的“書呆子”,正以近乎神速的進步,逐漸變成了這個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共和國裡最出色的人才。中國幼童的完美表現,不僅讓身邊人看到了他們的成長,更逐步消除了外國對於中國的偏見。

王朝的希望?時代的棄兒?他們——留美幼童(一)

然而儘管幼童們的努力和優秀,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但卻始終得不到祖國母親的肯定。因為換西裝、讀洋文、看歌劇,當時在美國各高校大放異彩的中國幼童,成為了迂腐的清政府眼中,大失體統、過分西華的一群人。

1881年6月8日,總理衙門向皇帝呈遞了,奏請將出洋學生一律調回的奏摺。彼時第四批留美幼童,才剛剛到達美國。雖李鴻章極力請求皇帝,要學生完成學業後歸國。可朝廷還是決定撤回所有在美幼童。那年夏天,除去提前被遣返回國以及病死的少年,剩餘94名留美幼童全部回國。曾經聲勢浩大的幼童留美計劃,在歷時9年後,終究還是逃脫不了半途而廢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